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我何晓的工业霸主之路! > 第14章:华夏一号芯片试生产
换源:


       首长的支持,就像给一辆熄火多年的老旧坦克,直接换上了核动力引擎。

742厂的整合与变革,顺利得不可思议。

过去那些阳奉阴违、推诿扯皮的干部,现在比谁都积极。孙建业这位老厂长,更是像年轻了二十岁,每天红光满面,走路带风,嗓门洪亮,在厂区里巡视,看谁不顺眼就直接开骂,骂完再拍拍对方肩膀,喊上一句“为了华国芯,好好干”。

整个工厂都弥漫着一股打了鸡血般的亢奋。

在742厂的第一次全体动员大会上,何晓站在台上,只说了两件事。

“第一,加速改造现有生产线,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一个月内,我要看到第一批‘华夏一号’解码芯片下线!”

“第二,成立‘龙眼计划’项目组,独立预算,最高保密等级。这个项目,不为今天,为的是我们十年后,还能站在这里,挺直腰杆说话!”

双线并行!

所有人都在为“华夏一号”即将带来的胜利而欢呼时,何晓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深、更远的战场——光刻机。

他很清楚,解码芯片只是开胃小菜,光刻机,才是真正卡住这个国家脖子的那只手。而光刻机的核心中的核心,就是镜头。

当晚,何晓在办公室里,打开了系统。

【全国工业数据库】

【检索关键词:光学、精密仪器、非球面镜……】

无数被尘封的资料在何晓眼前流淌,最终,一个名字被系统用红色高亮标出。

【姓名:钱卫国】

【单位:华科院物理所】

【状态:理论研究超前,与主流学界观点冲突,长期受排挤,边缘化。】

【潜力评级:极高(在极紫外光学领域拥有世界级理论储备)】

就是他了。

第二天,何晓没带任何人,独自一人找到了华科院家属区一栋破旧的筒子楼。

他敲开了一扇油漆斑驳的门。

开门的是一个头发乱糟糟像鸟窝,戴着一副瓶底厚的眼镜,身上白大褂满是污渍的干瘦老头。他浑身散发着一股“生人勿近”的酸腐气息。

“你找谁?”钱卫国的声音沙哑,极不耐烦。

“钱卫国教授吗?您好,我叫何晓,想请您出山,领导一个光学项目。”

钱卫国透过厚厚的镜片,把何晓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当看到何晓那一身价值不菲的行头时,嘴角撇出一抹毫不掩饰的鄙夷。

“商人?”

他冷笑,指着门外。

“滚。”

“我这里不欢迎资本家,我的理论也不是给你们拿去骗钱的!滚!”

说完,“砰”的一声,就要关门。

何晓没动,只是在门即将关上的瞬间,将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钱教授,我不是来跟您谈钱的。”

“我是来跟您谈理想的。”

“如果您觉得这里面的东西也是骗钱的玩意儿,我立刻就走,再不打扰。”

说完,何晓转身就走,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屋里,钱卫国骂骂咧咧地捡起文件袋,本想直接扔进废纸篓,但鬼使神差地,他还是抽出了里面的几张图纸。

只看了一眼。

钱卫国整个人就像被一道闪电劈中,僵在了原地。

那上面画着的,是他耗费了半辈子心血,只存在于理论推演中的,一组复杂到极致的非球面反射镜结构图!

不!

比他推演的还要精妙!还要完美!

这……这怎么可能?!

下一秒,钱卫国如遭雷击,疯了一样冲出房门,一把死死地抓住了何晓的手臂。

他的手抖得厉害,声音也因为激动而变了调。

“这……这是谁设计的?!是谁?!”

何晓看着他通红的眼睛,平静地回答。

“我。”

那一刻,钱卫国看着何晓年轻的脸,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彻底颠覆了。

以钱卫国为核心,一个由国内最顶尖的光学、材料学、精密控制专家组成的“梦之队”,在742厂一间被列为最高机密的实验室里,迅速组建完成。

这些人,都是钱卫国利用自己的人脉,从各个单位角落里挖出来的“边缘人”。

有因为坚持研究人造晶体,被批“好高骛远”的材料学大牛。

有能用手工打磨出亚微米级精度的精密控制狂人。

他们每个人都像钱卫国一样,身怀绝技,却被时代和环境压抑得喘不过气。

如今,何晓给了他们一个不设上限的舞台。

“龙眼计划”启动的第三天,第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不行,”钱卫国拿着一份报告,脸色凝重,“镜头的核心材料,需要纯度达到六个九以上的氟化钙晶体。这种东西,全世界只有徳国和樱花国能稳定生产,而且对我们是彻底禁运的。”

“没有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何晓却笑了。

“谁说我们没有米?”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我最近在看一些国外的技术资料,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飞快地画着图,写下一连串复杂的公式。

“我们可以试试‘梯度降温法’,通过精确控制不同区域的温差,引导晶体单向生长,这样不仅能大幅提高纯度,成本也会比他们的方法低得多!”

他将从系统里兑换的“高纯度晶体生长技术资料”,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翻译”成了自己的思路。

钱卫国和几位专家凑了过去,越看越心惊,越看眼睛越亮。

这套方案,理论上……完全可行!而且思路之清奇,构想之大胆,简直是天才之作!

一套全新的晶体生长炉,在742厂老师傅们的巧手下,三天之内就搭建完成。

第一次晶体生长实验,开始了。

所有人都守在生长炉前,目光灼灼,充满了期待。

漫长的48小时过去。

当生长炉缓缓打开,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然而,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块布满了杂质和裂纹的灰白色废品。

失败了。

实验室里,死一般的安静。

团队的士气,瞬间跌入谷底。有人开始小声嘀咕,怀疑这套方案根本就是纸上谈兵。

钱卫国的脸色也变得惨白,他看向何晓,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

何晓是唯一一个保持镇定的人。

他顶着所有人的压力,一个人扎进了堆满数据记录的控制室,连着一整夜没有合眼。

他复盘了所有数据,每一个温度曲线,每一个压力读数。

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他从成千上万个数据点中,揪出了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瑕疵。

在晶核形成的关键阶段,真空度,出现了一个万分之一秒的微弱波动。

何晓走出控制室,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亮得吓人。

他拿起工具箱,走到那台精密无比的真空泵前,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对设备进行了一项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鬼斧神工的改造。

他只是重新调整了反馈线路的几个焊点,并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电容。

“再试一次。”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第二次实验,启动。

又是一个充满煎熬的48小时。

当生长炉再次打开,一股柔和的光晕从炉内透出。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下一秒,当那块晶体被机械臂缓缓取出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

那是一块巨大到超乎想象的氟化钙晶体!

它完美无瑕,纯净得像一块凝固的空气,在灯光下折射出梦幻般的光彩。

经过检测,它的纯度,甚至超过了徳国人对外公布的最高标准!

钱卫国再也控制不住,他冲上前,一把抱住那块还有些温热的晶体,像抱着失而复得的孩子。

滚烫的泪水,顺着他满是皱纹的脸颊,肆意流淌。

“奇迹……”

他哽咽着,老泪纵横。

“这是我们自己的奇迹!”

就在实验室所有人为“龙眼计划”的突破而狂喜时,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

孙建业和姜立国冲了进来,两人脸上是同样的狂热和激动。

孙建业一把抓住何晓的肩膀,用力地晃了晃,声音都在发颤。

“何总!成了!成了!”

“742厂的生产线,全部改造完毕!”

姜立国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在灯光下闪烁着瑰丽色彩的硅晶圆,高高举起。

“第一批‘华夏一号’……”

“刚刚流片成功!”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