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力量的影响
窗外的风裹着暮春的月季香钻进纱窗时,苏晴正蹲在客厅的花架前给那盆粉月季浇水。水珠落在叶片上,折射着月光,像撒了一把碎银。花架旁的全家福相框里,三岁的女儿举着冰淇淋笑出小虎牙,林浩环着苏晴的肩,两人的嘴角都弯成了月牙——那是去年夏天在海边拍的,也是林浩力量觉醒后,全家最放松的一天。
咔嗒,门锁响了。苏晴抬头,看见林浩抱着电脑站在门口,衬衫领口解开两颗,眼里带着疲惫却明亮的光。她放下喷壶,接过他的公文包:今天分享会开得晚?
嗯,小张他们留着问项目的事,没注意时间。林浩换鞋时,目光扫过沙发上的粉色笔记本——那是苏晴特意给他准备的,封皮上贴了女儿画的蜡笔小花,你帮我整理的案例?
不然呢?苏晴笑着把笔记本塞进他手里,上周你说要讲用户需求挖掘,我把你去年做的那个母婴APP项目资料都导进去了,附了数据图表。
林浩翻开笔记本,指尖抚过页边的蜡笔痕迹,心里暖得发烫。他伸手抱住苏晴,把下巴抵在她头顶:幸亏有你。
客厅的挂钟指向十点半,餐桌上摆着苏晴留的番茄鸡蛋面,汤还冒着热气。林浩吸溜着面条,听苏晴讲女儿今天在幼儿园的趣事——她把老师给的小红花贴在冰箱上,说要等爸爸回来看,话音未落,手机在茶几上震动起来。是小张发来的消息:浩哥,刚才客户打电话说项目方案通过了!多亏你昨天帮我理的用户画像,太灵了!
林浩笑着回复:恭喜,是你自己做得好。抬头时,看见苏晴正盯着他,眼里全是骄傲:我就说,你的力量不是用来藏着的。
三个月前,林浩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能改变什么。那时他刚接手公司的重点项目智能医疗系统,连续熬了三周夜,终于在关键节点突破了算法瓶颈。当他把优化后的模型展示给团队时,所有人都愣住了——原本需要两周处理的医疗数据,现在只需要四个小时就能完成精准分类,误差率从12%降到了3%。项目经理拍着他的肩说:林浩,你这脑子是不是装了超级计算机?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同事来找他请教。先是同组的小李,问他怎么快速梳理复杂的需求文档;接着是市场部的王姐,想知道怎么用数据支撑用户调研;再后来,连其他部门的同事都抱着电脑守在他工位旁,说浩哥,帮我看看这个方案行不行。
最初,林浩只是偶尔帮同事改改方案,直到上周三晚上,小张抱着电脑冲进他的办公室,眼睛红得像兔子:浩哥,我负责的教育APP项目卡住了,用户留存率一直上不去,明天就要给客户汇报,我怕...
林浩让他坐下,翻了翻他的项目文档。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功能列表,却没提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APP。他想起自己去年做母婴项目时,也曾犯过同样的错——把精力都放在做什么,却忘了为什么做。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母婴项目的用户访谈记录:你看,当时我们访谈了二十位妈妈,其中十八位说最需要的是凌晨三点能快速查到育儿问题的入口,所以我们做了深夜急救指南的弹窗,留存率一下涨了15%。
小张盯着那些手写的访谈笔记,突然拍了下脑门:我怎么没想到!我光顾着加功能,没问用户真正需要什么!那天晚上,两人熬到十二点,重新梳理了用户需求,把打卡得积分改成了家长互助答疑。第二天客户汇报时,小张的方案得到了全场掌声。
这件事之后,林浩意识到,他的力量不是天生的聪明,而是学会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他做了八年产品经理,踩过无数坑才悟出来的。既然能帮到小张,为什么不能帮更多人?
于是他主动找了部门经理,说想每周五下班后天组织产品思维分享会。一开始,只有小张和小李来,三个人挤在会议室里,林浩拿着白板笔,讲自己当年做的第一个失败项目:那时我刚毕业,做了个大学生社交APP,把所有流行功能都加进去了,结果上线一个月,留存率只有2%。后来我去学校门口蹲了一周,问了一百个学生,才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找同专业选修课搭档的功能——我之前根本没考虑到。
第二次分享会,来了五个人;第三次,十个人;到这个周五,会议室坐满了,连市场部的王姐都搬了椅子坐在门口。林浩站在白板前,指着上面的用户旅程地图,说:所谓产品思维,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用户需要我做什么。就像我们给老人做智能手机,不是要加多少功能,而是要让他们不用学就能用——比如一键呼叫子女,比如大字体显示血压。
台下的同事们都在认真记笔记,小张举着手说:浩哥,上次你说好的产品是帮用户解决问题,不是创造问题,我现在做项目时,都会先问自己:这个功能能帮用户省时间吗?能让他们更方便吗?上周我做的教育APP更新,就是加了作业拍照自动批改的功能,现在留存率涨了20%!
会议室里响起掌声,林浩看着台下的同事们,想起自己刚进公司时,也是这样拿着笔记本,坐在会议室的角落,听前辈们分享经验。原来所谓力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光芒,而是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别人的阶梯。
晚上十点,林浩抱着电脑回家时,苏晴正坐在沙发上给女儿织围巾。暖黄的台灯下,她的侧脸柔和得像月光。林浩走过去,把下巴抵在她肩上:今天分享会来了二十个人,王姐说下次要订大会议室。
我就知道你能做好。苏晴笑着把织了一半的围巾举起来,女儿说要粉色的,像阳台的月季。
林浩看着她手里的粉色毛线,又看看窗外的月季,突然想起上周日,他陪苏晴去花市买花,苏晴蹲在月季摊前,说:你看这粉月季,不像玫瑰那么艳,却开得久,像咱们家的日子。
是啊,日子就是这样,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藏在每一次分享里的真诚,每一次陪伴中的温暖。林浩伸手抱住苏晴,闻着她身上的月季香,觉得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什么天赋,而是来自这个家——来自苏晴的支持,来自女儿的笑容,来自全家福里那团紧紧靠在一起的影子。
窗外的风又吹进来,掀起窗帘,吹过花架上的粉月季,吹过全家福相框,吹过林浩和苏晴交叠的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