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科幻小说 > 锈色黎明 > 第三十九章花海中的约定
换源:


       秋收后的种子联盟集会,选在了基因研究所废墟旁的新田。

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花田成了天然的会场,金色的花盘齐刷刷地朝着太阳,像无数张笑脸在风中摇曳。从各地赶来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绿谷的人带着新收的稻米,铁山的汉子扛着酿好的麦酒,冻土带的农妇们捧着装满墨麦粉的陶罐,连戈壁的老族长都来了,怀里揣着红柳根雕刻的种子雕像。

“陈砚哥!快看我这!”麦囤举着个巨大的向日葵花盘跑过来,花盘直径足有半米,籽实饱满得快要胀裂,“这是用‘希望一号’和绿谷的向日葵杂交的新品种,老顾叔给它起名叫‘联盟之花’!”

陈砚接过花盘,指尖拂过密密麻麻的籽实,能感受到里面流动的源质能量——温和、饱满,带着不同土地交融后的厚重。他想起第一次见到这孩子时,他还只是个在冻土带雪地里啃冻土豆的少年,如今却能独当一面,带着商队往返各据点交换种子,脸上的冻伤早已褪去,只剩下被阳光晒出的健康红晕。

“老马叔他们到了。”安安指着远处的驼队,冻土带的队伍最是热闹,驼背上除了种子,还绑着个巨大的稻草人,稻草人的草帽上插满了各色作物的秸秆,像个丰收的图腾,“他们说要在集会上表演冻土带的‘祈年舞’。”

集会的开幕式由老族长主持。老人拄着红柳拐杖,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声音沙哑却有力:“三百年前,这片土地被战火撕裂;三百年后,是种子把我们重新连在一起。今天,我们不拜天,不拜地,就拜这些让我们活下来的种子!”

众人纷纷低下头,对着手中的种子深深鞠躬。阳光穿过向日葵的花瓣,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无数跳跃的金色音符。

接下来的交换环节成了欢乐的海洋。绿谷的稻种换铁山的豆种,沼泽地的菱角种换戈壁的沙枣苗,冻土带的墨麦粉换联盟之花的种子,每个人都捧着换来的宝贝,脸上笑开了花。张婆婆被一群年轻人围着,教他们用不同的面粉混合发酵,蒸出带着各种谷物香气的花馍,蒸笼掀开的瞬间,白汽裹着麦香、米香、豆香,引得孩子们围着打转。

“这是给你的。”安安递给陈砚一个小巧的布包,里面装着三粒晶莹的种子,外壳泛着彩虹般的光泽,“是用母巢的生命种子、伊甸之树的果实和联盟之花的籽杂交培育的,我叫它‘永恒’。”她的脸颊微红,声音轻得像风吹花瓣,“老顾叔说,这种子埋在土里,不管遇到什么灾害,都能活下去,就像……就像我们的约定。”

陈砚握紧布包,掌心能感受到种子特有的温润。他想起在绿谷初遇时,她还是个躲在阿木爷爷身后、怯生生不敢说话的小姑娘,如今却成了联盟里最受尊敬的育种师,额头上的印记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那是与源质能量深度共鸣的证明。

“等集会结束,我们去一趟母巢。”陈砚轻声说,“把‘永恒’的种子埋在那里,让它在源质的源头扎根。”

安安的眼睛亮了起来,像落满了星光:“还要去绿谷的花房,种上一株;去冻土带的冰渠边,也种上一株;让所有据点都有‘永恒’的影子,就像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痕迹。”

傍晚的篝火晚会点燃时,老顾拉着马琴唱起了旧纪元的歌谣,调子苍凉却充满力量。人们围着篝火跳起了舞,绿谷的采茶舞、铁山的踏歌、冻土带的祈年舞,不同的舞步在火光中交融,像种子在土里交织的根系。

老马叔端着麦酒走到陈砚身边,老人的酒量还是那么好,喝得满脸通红:“还记得不?当年你们说要在冻土带种麦子,我心里直打鼓,觉得你们是痴人说梦。”他望着远处的花田,感慨地叹了口气,“现在才明白,土地从不会骗人,你给它一颗好种子,它就给你一片花海。”

陈砚举起酒杯,与老人碰了一下,麦酒的醇厚混着向日葵的清香,在舌尖绽开:“不是我们厉害,是种子本身就想发芽。我们只是帮它们扒开了压在身上的石头。”

晚会高潮时,麦囤突然跳上高台,举着个铁皮喇叭大喊:“接下来,有请陈砚哥和安安姐,给大家讲讲‘永恒’种子的故事!”

起哄声顿时淹没了篝火的噼啪声。陈砚牵着安安的手走上台,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老顾的爽朗,老马叔的慈祥,张婆婆的温暖,麦囤的兴奋,还有无数张来自各个据点、陌生却亲切的笑脸。

“‘永恒’不是某一个人的种子。”陈砚的声音在花田里回荡,被风送得很远,“它是绿谷的湿润、铁山的坚硬、冻土带的寒冷、戈壁的干燥、沼泽地的包容……是我们所有人的土地,在一颗种子里的相遇。”

安安接着说:“它会在母巢扎根,在绿谷开花,在冻土带结果,在每一个需要希望的地方生长。因为真正的永恒,不是永不改变,是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出发时的初心,带着彼此的牵挂。”

人群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举起手中的种子,有人挥舞着作物的秸秆,有人甚至摘下向日葵的花瓣,抛向空中,金色的花瓣像雨一样落下,在火光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夜深时,篝火渐渐转弱。陈砚和安安坐在花田边,看着“永恒”的种子在月光下泛着微光。远处,各个据点的人们已经搭起了帐篷,星星点点的灯火像散落的星辰,与天上的银河连成一片。

“你说,几十年后,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安安轻声问,手指无意识地划着地面,画出小小的向日葵图案。

“会的。”陈砚握紧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因长期育种而留下的薄茧,“他们会在吃麦饼的时候想起,是谁带来了耐寒麦种;在看到向日葵的时候想起,是谁让金色的花盘开遍荒原;在种下‘永恒’的时候想起,曾经有一群人,为了让种子能在每一片土地上扎根,走过多少路,跨过多少坎。”

风穿过花海,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土地在应和。陈砚知道,他们的故事不会结束在今夜的篝火里,它会像“永恒”的种子一样,在岁月的土壤里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后来的人遮挡风雨,指引方向。

天亮时,人们开始陆续离开。每个人的行囊里都装满了交换来的种子,也装满了新的约定——开春时去绿谷学育苗,夏天去冻土带看麦浪,秋天到基因研究所的废墟旁,看第一株“永恒”开花。

陈砚和安安站在高台上,目送着队伍远去。驼队的铃铛声、马车的轱辘声、人们的欢笑声,渐渐消失在花海尽头,只留下满地的向日葵,依旧朝着太阳的方向,沉默而坚定。

“该出发了。”陈砚拿起背包,里面装着三粒“永恒”的种子,“先去母巢,再回绿谷。”

安安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这片承载了太多故事的花田。风吹过,所有的向日葵花盘同时转向他们,像是在鞠躬,又像是在祝福。

他们的脚步踏在花田的小径上,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很快就会被新的花瓣覆盖。但没关系,重要的不是脚印是否留存,是他们走过的路,播下的种,许下的约定,早已像向日葵的根系,在这片土地的深处,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的希望与牵挂,紧紧相连。

路还很长,但只要手里握着种子,心里装着彼此,就永远不会迷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