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浪漫小说 > 汝之素年,谁予锦时 > 第4章 社团招新日,顾屿初登场
换源:


       2015年 9月 20日,Z大的中心广场被秋日的阳光晒得暖洋洋的。红色的充气拱门立在广场入口,上面印着“金秋社团招新季”七个金色大字,风吹过的时候,拱门轻轻晃动,像在跟来往的学生招手。广场上挤满了人,各个社团的摊位沿着石板路一字排开,五颜六色的海报贴满了展板,街舞社的音乐、动漫社的笑声、辩论社的讨论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的集市。

林微言蹲在“非遗调研社团”的摊位后面,正费力地把一块木质展板往支架上抬。展板上贴着她前一天熬夜打印的老街区照片——有“同德堂”的门楣,有老郑剃头铺的木门,还有郑大爷给他们看的那张戏台老照片,照片下面用红笔写着“记录城市记忆,守护非遗传承”。展板有点沉,她的胳膊都酸了,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帆布包上的铜铃随着动作叮当作响,却还是没能把展板固定好。

“微言,要不要帮忙?”旁边摊位的动漫社社长凑过来,穿着件蓝色的水手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我们社团的男生刚去搬道具了,一会儿让他们过来帮你抬。”

“不用了,谢谢学姐,”林微言笑着摇头,咬了咬牙,又使劲往上抬了抬展板,“我再试试,应该快好了。”她不想麻烦别人,而且周教授特意叮嘱过,这次招新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调研的意义”,她想自己多做点,哪怕累点也没关系。

昨天晚上,她和沈知行约好今天早上一起去图书馆查“同德堂”的资料,可凌晨的时候,周教授突然给她发消息,说非遗调研社团今天招新,人手不够,让她去帮忙盯着摊位。她赶紧给沈知行发了条短信,说“抱歉,今天要去社团招新,图书馆的事改天再约”,沈知行很快回复了“好,注意安全”,简单的四个字,却让她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明明是她先约的他,却临时爽约。

“这块展板怎么这么重啊?”林微言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心里嘀咕着。展板是周教授从系里借来的,说是以前用来做学术展览的,质量特别好,可现在看来,“质量好”也意味着“重量大”。她正想找块石头把支架固定住,突然感觉手里的展板轻了不少,一个清亮的男声在她头顶响起:“同学,需要帮忙吗?”

林微言惊讶地抬起头,看到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的男生站在她面前。男生个子很高,大概有一米八五,肩膀很宽,白色衬衫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手腕上戴着块黑色的运动手表。他的头发是自然的黑色,有点卷,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一点眉毛,眼睛很亮,像盛着阳光,笑起来的时候,嘴角有个小小的梨涡,看起来特别亲切。

“我看你搬了半天,好像有点费劲,”男生笑着指了指她手里的展板,“我来帮你固定吧,这种支架我熟,以前在学生会经常弄。”没等林微言回答,他就接过展板,动作利落地放在支架上,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根绳子,绕着支架绑了两圈,打了个结实的结,“这样就稳了,风再大也吹不倒。”

林微言看着他熟练的动作,心里一阵感激,“谢谢你啊,不然我还不知道要弄到什么时候。”她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帆布包上的铜铃又叮当作响,“我叫林微言,中文系的,是这个非遗调研社团的成员。”

“我叫顾屿,新闻系大三的,”男生笑着伸出手,手掌宽大温暖,“现在是学生会副主席,今天过来帮各个社团招新,刚看到你这儿有点忙,就过来搭把手。”他的声音很清亮,像秋日的阳光,落在人身上暖暖的,跟沈知行低沉的声音完全不同。

林微言赶紧伸出手,跟他轻轻握了握,他的手掌很暖,指尖带着点薄茧,应该是经常做体力活。“原来是学生会的学长,难怪这么厉害,”林微言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们社团今天人手不够,就我一个人过来盯摊位,好多东西都没准备好。”

“没事,我帮你一起弄吧,”顾屿爽快地说,目光扫过摊位上的资料,“这些都是你们调研的老街区照片?拍得真不错,这个‘同德堂’的门楣,我好像在我爷爷的老照片里见过,他以前就住在那附近。”

林微言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吗?那你爷爷有没有跟你说过‘同德堂’的事?比如门楣上的牡丹,或者以前的中药铺?”她赶紧从帆布包里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上次从郑大爷那儿听到不少故事,要是能从顾屿这儿再了解点,那就更好了。

“具体的我不太清楚,”顾屿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爷爷去年去世了,他的老照片都在我奶奶那儿,等我下次回家问问我奶奶,要是有相关的,我再告诉你。”他顿了顿,指着摊位上的空白报名表,“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招新,咱们先把摊位布置好,吸引更多人来报名,等招新结束,我再跟你细聊老街区的事。”

“好!”林微言用力点头,心里的感激又多了几分。顾屿确实很会组织,他先帮她把调研资料整理好,按“老街区历史”“非遗技艺”“调研成果”分成三类,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又从学生会的仓库里借了个折叠桌,用来放报名表和笔;最后还帮她在摊位前挂了串小灯笼,是红色的纸灯笼,上面画着简单的木刻图案,一下子让摊位变得热闹起来。

“这样就好多了,”顾屿退后两步,满意地看着布置好的摊位,“一会儿有人过来咨询,你就跟他们讲咱们非遗调研的意义,比如记录老手艺、保护老建筑,要是他们感兴趣,就让他们填报名表。我去那边看看其他社团,要是有空闲的学生会成员,我再叫两个人过来帮你。”

“谢谢学长,真是太麻烦你了,”林微言真诚地说,要是没有顾屿帮忙,她今天肯定要手忙脚乱,说不定连摊位都布置不好。

“别跟我客气,”顾屿笑着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林微言,“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电话和微信,要是遇到什么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或者发微信也行,我一般都会很快回复。”

林微言接过名片,名片是白色的,上面印着黑色的字,左边是“Z大新闻系学生会副主席顾屿”,右边是他的电话和微信二维码,最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热爱城市历史,致力于文化传承”。名片的材质很厚实,摸起来很有质感,不像一般的学生名片那么薄。

“谢谢学长,我一定好好收着,”林微言把名片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正好夹在郑大爷的口述记录那一页,“等招新结束,我请你吃饭吧,就当是谢谢你今天帮忙。”

“吃饭就不用了,”顾屿笑着摆了摆手,“要是以后有机会,咱们一起去老街区调研,我也想看看我爷爷以前住过的地方,顺便帮你收集点资料,这比吃饭有意义多了。”他说完,又跟林微言挥了挥手,“我先去那边看看,有事儿随时叫我。”

林微言看着顾屿离开的背影,心里暖暖的。顾屿真的很阳光,像小太阳一样,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温暖,跟他相处很轻松,不用像跟沈知行在一起时那样,总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她低头看了看笔记本里的名片,又想起沈知行,不知道他今天在做什么,有没有去图书馆,会不会因为她临时爽约而不高兴。

正想着,突然听到有人在她身后轻轻敲了敲桌子。林微言回头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是沈知行。

沈知行穿着件浅灰色的连帽卫衣,帽子戴在头上,遮住了一部分头发,手里拿着个黑色的文件夹,里面夹着几张图纸,应该是建筑系的资料。他站在摊位前,目光落在桌子上的老街区照片上,眼神很平静,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只是嘴角抿成一条直线,像平时画图时那样,透着股认真的劲儿。

“你怎么来了?”林微言赶紧站起来,心里有点紧张,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帆布包的带子,“我早上给你发消息,说今天要帮社团招新,不能去图书馆了,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沈知行点了点头,目光从照片上移开,落在林微言的脸上,“我今天没课,建筑系的社团也在招新,我过来看看,正好看到你这儿。”他的声音还是很低,像秋日的风,轻轻落在人身上,却没有顾屿的声音那么暖。

林微言的脸有点红,赶紧解释:“周教授昨天凌晨才给我发消息,说社团人手不够,让我过来帮忙,我来不及跟你当面说,只能给你发消息,对不起啊,临时爽约了。”

“没事,”沈知行摇了摇头,目光又移回桌子上的资料,手指轻轻碰了碰“同德堂”的照片,“这些都是你整理的?”

“嗯,”林微言点点头,指着照片跟他介绍,“这张是‘同德堂’的门楣,郑大爷说上面的牡丹是九片花瓣,中间还有只小蜜蜂;这张是老郑剃头铺的木门,你上次画的门框图纸,我也打印出来了,放在那边的资料里,想给报名的同学看看,让他们了解咱们的调研内容。”

沈知行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看到了那张打印出来的门框图纸,图纸旁边还放着郑大爷的口述记录,上面有林微言手写的注释,字迹娟秀,像她的人一样,透着股温柔的劲儿。他的嘴角微微扬了扬,眼神也柔和了些,“做得很好,这样报名的同学能更清楚地了解调研内容。”

林微言心里一阵欢喜,沈知行很少夸人,能得到他的认可,比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都让她开心。“我也是跟你学的,”林微言小声说,“你上次在剃头铺里画图纸,那么认真,我觉得整理资料也应该认真点,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老故事,对得起郑大爷跟我们说的话。”

沈知行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林微言的笔记本上——笔记本正好翻开着,夹着顾屿名片的那一页露了出来,“顾屿”两个字很显眼,还有旁边的“新闻系学生会副主席”字样。他的目光在名片上停留了几秒,然后又移开,落在桌子上的报名表上,“现在报名的人多吗?”

“还不多,”林微言有点无奈地说,“咱们社团比较小众,不像街舞社、动漫社那么热闹,好多同学路过,只是看看照片,就走了,没什么人报名。”她指了指报名表,上面只填了两个名字,还是早上过来帮忙的动漫社学姐填的,说是“支持一下非遗调研”。

沈知行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看到了那张几乎空白的报名表,眉头微微蹙了起来。他想了想,从文件夹里拿出几张建筑系的图纸,放在桌子上,“这些是我画的老街区建筑图,有‘同德堂’的门楣结构,还有老戏台的平面图,你可以放在资料里,给报名的同学看看,或许能吸引更多人。”

林微言看着那些图纸,眼睛一下子亮了。沈知行画的图纸很细致,每一条线条都很清晰,门楣的结构、戏台的柱子位置,都标注得很清楚,旁边还有手写的注释,解释每个构件的作用,比她打印出来的那张门框图纸还要详细。“太好了!”林微言激动地说,“有这些图纸,报名的同学肯定会更感兴趣的,谢谢你啊,沈知行。”

“不用谢,”沈知行摇了摇头,手指轻轻碰了碰图纸上的“同德堂”门楣,“咱们是一起做调研,这些都是应该的。”他的声音很轻,却透着股坚定的劲儿,像他画的图纸一样,让人觉得可靠。

正说着,突然听到顾屿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微言,我找了两个学生会的同学过来帮忙,他们……”顾屿的话说到一半,看到了站在摊位前的沈知行,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走过来,伸出手,“你好,我叫顾屿,新闻系的,是学生会副主席,今天过来帮非遗调研社团招新。”

沈知行抬起头,看着顾屿伸出的手,犹豫了一下,然后轻轻握了握,“沈知行,建筑系的。”他的手跟顾屿的不一样,顾屿的手很暖,他的手有点凉,握得也很轻,像是怕碰坏了什么,很快就松开了。

林微言站在两人中间,心里有点局促,赶紧介绍:“沈知行是建筑系的学霸,也是咱们非遗调研项目的成员,上次去老郑剃头铺调研,他帮了很多忙,画的门框图纸特别专业;顾屿学长是新闻系的,今天过来帮我布置摊位,还帮我整理资料,特别热心。”

顾屿笑着拍了拍沈知行的肩膀,“原来是建筑系的学霸,久仰大名,我听说你们系去年拿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金奖,你就是团队里的核心成员吧?”他的性格很外向,跟谁都能很快熟络起来,不像沈知行,总是有点疏离。

沈知行微微点头,没多说什么,只是目光落在顾屿刚才拍过的肩膀上,然后又移开,落在桌子上的名片上——刚才林微言整理资料时,不小心把名片从笔记本里掉了出来,落在了“同德堂”的照片旁边,“顾屿”两个字正好对着沈知行的方向。

顾屿也看到了那张名片,笑着说:“看来微言已经有我的联系方式了,以后咱们都是为非遗调研出力,有什么事可以随时沟通,比如收集老照片、采访老居民,我们新闻系的同学都很擅长,要是需要帮忙,随时跟我说。”

“谢谢学长,”林微言赶紧把名片捡起来,重新夹回笔记本里,心里有点紧张,怕沈知行误会什么,“以后肯定会麻烦学长的,比如上次郑大爷提到的老戏台,要是能找到更多老照片,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戏台的结构,沈知行也能更准确地画图纸。”

沈知行没说话,只是拿起桌子上的建筑图纸,跟林微言说:“这些图纸你先用着,要是需要其他的,比如老戏台的结构图,我可以回去画,明天给你送过来。”他的声音很平静,却透着股不容拒绝的劲儿,像平时跟她讨论门楣修复方案时那样,认真得让人无法忽视。

“好,”林微言点点头,心里有点感动,“那明天还是在图书馆门口见?我把今天招新的情况跟你说说,咱们再一起查‘同德堂’的资料。”

“嗯,”沈知行点了点头,目光在顾屿身上停留了几秒,然后又移回林微言的脸上,“招新结束后,要是忙不过来,给我打电话,我可以过来帮你收拾东西。”

“不用了,”林微言赶紧摇头,“顾屿学长已经找了学生会的同学帮忙,肯定能很快收拾好,你不用特意过来。”她怕沈知行麻烦,也怕两人再跟顾屿一起,气氛会更尴尬。

沈知行没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拿起桌子上的文件夹,跟林微言说:“那我先去建筑系的摊位看看,明天见。”他跟顾屿轻轻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然后转身离开了。

看着沈知行离开的背影,林微言心里有点复杂。她不知道沈知行刚才看到顾屿的名片时,心里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因为顾屿的存在而不高兴。他的性格太内敛了,什么都藏在心里,不像顾屿,什么都表现在脸上,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沈同学看起来有点冷啊,”顾屿的声音打断了林微言的思绪,他笑着指了指沈知行离开的方向,“不过挺厉害的,画的图纸那么专业,你们一起做调研,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嗯,他确实很厉害,”林微言点点头,想起沈知行上次在剃头铺里画图纸的样子,“他对古建修复特别较真,连毫米的误差都要改过来,郑大爷都夸他‘懂行’。”

“那挺好的,”顾屿笑着说,指了指摊位前的人群,“你看,刚才沈同学放了图纸,好多同学都过来围观了,咱们赶紧趁这个机会,跟他们介绍咱们的调研项目,争取多招几个人。”

林微言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看到有不少同学围在摊位前,拿着图纸在讨论,有的还拿起资料在看,眼神里透着好奇。“太好了!”林微言赶紧拿起报名表和笔,走到摊位前,跟同学们介绍:“大家好,我们是非遗调研社团,主要调研老街区的历史和非遗技艺,比如‘同德堂’的门楣、老郑剃头铺的手艺,要是大家感兴趣,可以填张报名表,跟我们一起去调研,一起守护这些老故事……”

顾屿也走过来帮忙,他很会说话,能把枯燥的调研内容说得很生动,还跟同学们分享他爷爷住在老街区的往事,吸引了更多人过来报名。不一会儿,报名表上就填满了名字,还有不少同学加了林微言的微信,说“以后有调研活动,一定要通知我”。

忙到中午的时候,招新的人渐渐少了。林微言坐在摊位前,看着手里的报名表,心里满是成就感——一共报了三十多个人,比周教授预期的还要多。顾屿给她买了瓶冰镇可乐,递到她手里,“累坏了吧?喝点可乐解解暑,咱们今天的招新成果不错,周教授肯定会很高兴的。”

林微言接过可乐,拉开拉环,喝了一口,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去,舒服得让她叹了口气。“都是你的功劳,”林微言真诚地说,“要是没有你帮忙布置摊位,没有你跟同学们介绍,肯定招不到这么多人。”

“别跟我客气,”顾屿笑着说,坐在她旁边的椅子上,拿起桌子上的“同德堂”照片,“对了,你明天跟沈同学去图书馆查资料,需要帮忙吗?我对老街区的历史也挺感兴趣的,要是你们不介意,我可以跟你们一起去,帮你们查点新闻报道之类的资料,说不定能找到‘同德堂’的老新闻。”

林微言愣了一下,心里有点犹豫。她跟沈知行已经约好了明天去图书馆,要是顾屿一起去,会不会有点尴尬?而且沈知行的性格那么冷,顾屿又那么外向,两个人在一起,不知道能不能合得来。

“要是你们不方便,也没关系,”顾屿看出了她的犹豫,笑着说,“我就是随口问问,要是你们需要帮忙,随时给我打电话就行,我明天没课,时间很充裕。”

“不是不方便,”林微言赶紧解释,“我就是觉得,你已经帮了我们很多忙了,不想再麻烦你。而且明天主要是查‘同德堂’的门楣资料,沈知行对建筑方面比较了解,我跟他一起查,应该能很快找到需要的东西。”

“那行,”顾屿点点头,没再多说,只是拿起桌子上的资料,跟她一起整理,“那咱们先把这些资料收拾好,一会儿给周教授送过去,让他也高兴高兴。”

林微言点点头,跟顾屿一起收拾资料。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暖暖的,广场上的音乐还在响,街舞社的同学还在表演,动漫社的同学还在跟路人互动,一切都那么热闹,那么美好。可林微言的心里,却总是想起沈知行——想起他早上站在摊位前的样子,想起他目光落在顾屿名片上的样子,想起他说“明天见”时的样子。

她拿出手机,给沈知行发了条微信:“今天谢谢你的图纸,招新很成功,报了三十多个人。明天早上八点,图书馆门口见,我带了郑大爷的口述记录,咱们一起查‘同德堂’的资料。”

很快,沈知行就回复了:“好,明天见。我已经画了‘同德堂’门楣的初步结构图,明天带给你看。”

林微言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回复,心里一阵欢喜,嘴角忍不住扬了起来。她抬头看向建筑系社团的摊位方向,沈知行应该还在那里,只是隔着人群,她看不到他的身影。她心里默默想:明天一定要跟他好好道歉,为早上的临时爽约,也为刚才顾屿在场时的尴尬。

顾屿看着林微言的样子,笑着说:“是沈同学回复你了吧?看你笑得这么开心,肯定是明天的图书馆之约没问题了。”

林微言的脸有点红,赶紧收起手机,“嗯,他说明天会带‘同德堂’门楣的结构图过来,咱们的调研又能推进一大步了。”

“那太好了,”顾屿笑着说,拍了拍她的肩膀,“那咱们赶紧收拾好东西,送完资料,你也早点回去休息,明天还要跟沈同学去图书馆呢,别迟到了。”

林微言点点头,跟顾屿一起加快了收拾的速度。帆布包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混着广场上的音乐和笑声,像一首青春的歌,在秋日的阳光里,轻轻飘荡。

她不知道,在建筑系的摊位前,沈知行正拿着手机,看着她发来的微信,嘴角微微扬了起来。他的手里还拿着那张“同德堂”门楣的结构图,图纸上已经画好了牡丹的轮廓,是九片花瓣,中间还有一只小小的蜜蜂,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林微言,郑大爷说的牡丹,应该是这样的。”

旁边的室友张强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知行,看什么呢,笑得这么开心?是不是跟中文系的林同学聊天呢?”

沈知行赶紧收起手机,把图纸放进文件夹里,脸上有点红,“没什么,就是整理调研资料。”他的声音还是很低,却透着股不易察觉的温柔,像秋日的阳光,落在人身上,暖暖的,却不刺眼。

张强笑着摇了摇头,“还说没什么,你刚才看手机的样子,跟平时画图时完全不一样,眼睛都亮了。知行,我跟你说,喜欢就赶紧追,林同学那么好,别被别人抢走了。”

沈知行没说话,只是拿起桌子上的资料,继续整理。可他的心里,却像被阳光照到一样,暖暖的。他想起明天要跟林微言一起去图书馆,想起要给她看门楣的结构图,想起要跟她一起查“同德堂”的资料,心里就充满了期待——像期待看到老建筑修复后的样子一样,期待看到他们一起努力后的成果,期待看到她开心的笑容。

秋日的阳光洒在广场上,洒在两个年轻人的身上,也洒在那些老街区的照片和图纸上。非遗调研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他们的故事,也像老巷里的春天一样,慢慢长出了新的芽,在平凡的岁月里,悄悄发出了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