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常遇春,朱元璋是又爱又恨。爱是源于他确实是个带兵打仗不可多得的人才,恨是源于这家伙老是给自己惹祸。就像学校里成绩很好又老是惹祸的学生一样,让班主任老师总是很头疼。
陈友谅能这么的快攻打到太平,就是常遇春惹出来的祸。
陈友谅攻下池州后,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去夺回来,在九华山下,徐达和常遇春成功的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俘获3000多人的敌人。
被俘获的敌人常遇春没有将他们编入自己的部队,他知道自己也不富裕,留下这些人是要吃饭的,没这么多口粮,更不能发放路费让他们回家,不留也不放,那就只有杀了。
一般的将领不轻易会杀俘虏,杀掉被你打败的人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儿,早晚会招祸的,但常遇春很不一般。看过《投名状》的人都知道,庞青云在背信弃义杀掉降兵时,那些降兵眼神透露出来的绝望和怨恨,赵二虎很不理解,我相信观众也很不理解,但庞青云很恶毒的说了一句话“这是战争!”
估计常遇春也是这种心理。
就当常遇春准备动手的时候,一旁的徐达劝道“大哥,降兵不能杀!就算要杀你也得请示一下朱大帅啊!”
徐达的官比常遇春大,按理是要听徐达的,而且徐达这个人做事很稳慎,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可他忘了常遇春是当过土匪的,轴劲儿上来九头牛也拉不转。
常遇春没听徐达的,也没请示朱元璋,自己就让3000人的俘虏去见了阎王,留了几个被割掉耳朵或是挖掉眼睛的去跟陈友谅报信,幸存者告诉陈友谅,就是常遇春那个天杀的干的。
常遇春就是想故意恶心陈友谅。
现在的陈友谅哪受过着窝囊气?从来就只有们汉大帮欺负别人的,还没见过别人欺负我们的。抄家伙,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
就这样,本来还想喘口气再应付陈友谅的朱元璋,不得不将档期提前了。
陈友谅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最好的统帅,造出来的船取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光听名字就挺吓人,但这些船能取这样霸气的名字绝非浪得虚名,不仅体积庞大,作战还很猛。
陈友谅从江西九江一路顺江而下,率领大型战舰一百多艘,小型战船几百艘朝应天攻来。
出门之前他还写信给张士诚,一起约定围攻朱元璋,这次真的是在劫难逃了。
陈友谅攻打太平的时候,他的这些战舰直接开到城墙边,船的夹板比太平的城墙还高,陈友谅的军队站在船上直接拉弓搭箭就把城里的守军给灭了,城中的3000将士至死都没整明白自己是怎么没的!守将花云也光荣牺牲,就在花云殉国的同时,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刚好满月。
听到太平被攻占的消息,应天城里的人都着急了,包括朱元璋。
所有人都恨透了常遇春,本来静好的岁月就这样被破坏了。
有的议论纷纷,有的上蹿下跳,有的收拾行李准备逃跑,所有人都给急得没了章法,乱了阵脚。文臣武将都一致建议——要么投降!要么逃跑!
朱元璋这时的心都凉透了,平时这些信誓旦旦、虚情假意的伪君子关键时刻都露出了丑恶的嘴脸。
朱元璋这时的余光瞟到躲在角落里的刘基,这时的刘基眉头紧锁,眼神中露出了凶恶的眼神,朱元璋看见这个平时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老人反应异常,知道他有话要说。
开口说话的刘基一转往常好好先生的形象,先是把那些建议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通,然后大声说道“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大敌当前,不为主公出谋划策不说,还妖言惑众,涨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做臣属的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脸面苟活在世上,我建议:建言投降叛逃者,都拉出去斩了!”
“再说了!如果应天我们都守不住,又还能去哪儿?”
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糟老头子的余音在大殿之中绕梁不绝,所有人除了无地之容之外,犹如醍醐灌顶。
朱元璋剑眉倒竖,厉声言道:“再言投逃者,杀无赦!”
他走下台阶拉着刘伯温去往小会议室商量具体对敌之策,其他武将谋士也跟了过去。这些人见机倒挺快,知道老板生气了,不能再开玩笑了。
有人建议举兵攻打太平,有人建议在陈友谅进攻应天的过程中“渡半而击”。这两条建议从兵法的角度分析,都是挺不错的建议。太平是应天的门户,相当于一块跳进应天的跳板,是重要的军事基地。“渡半而击”也是孙子兵法里的军事思想,就是敌人渡船渡到一半时打他个措手不及。
兵法虽是这么说,但朱元璋并未采纳,并不是他不懂兵法,而是他深知兵法是死的,人是活得,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
朱元璋的理由是现在的太平易守难攻,就算打下来了,也不一定守得住,到时候兵力被牵制住,如果陈友谅攻打应天的话,两线作战是很危险的。
如果倾巢出动来个大家所谓的“渡半而击”,打不打得赢先不说,万一张士诚从后边掏我的老巢,那时候我们就会腹背受敌,还不得玩完!
不能力敌,只能智取!
大家看到这儿,别觉着刘伯温作用不大,不就是在别人意志动摇的时候来上那么两句振奋人心的空话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反正吹牛又不上税,谁还不会!
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
刘伯温考虑的是战略问题,要解决的是这件事做还是不做的问题。而其他人考虑的是战术问题,是解决这件事怎么做的问题。
朱元璋跟大伙说道:“我们跟陈友谅正面碰撞的话,无疑是拿鸡蛋去碰石头,别人的战舰根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在长江里一路前行,我们都吃不消。也怨不得别人,只怪自己之前不重视科学技术!”
“陈友谅的船是很厉害,但我们要想办法让他的船发挥不了作用!水里咱干不过他,岸上他就不一定干得过咱了!”
朱元璋指着沙盘图上一处名叫龙湾的地方说:“我们就在这儿和陈友谅决战!”
众将很不解,问道:“陈友谅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他的水军,他有水路不走,怎么会走旱路呢?”
朱元璋接着用手里的棍子指着地图上一处叫“江东桥”的地方,说:“关键就在这座桥”。
长江与秦淮河交汇,沿着长江进入秦淮河就能进入南京,离南京城不远的江面上有座木质结构的桥,就是这座江东桥。
众人还是不解,一座木桥怎能挡住陈友谅的千军万马?这不瞎扯淡呢嘛!再说了,秦淮河绕着应天城转,从哪儿都能攻进应天,陈友谅又怎么会乖乖的按你的意思非要经过这座桥?
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也很符合逻辑,但他们忽略了朱元璋的诡计多端。
这时,朱元璋哂笑地看向了站在人群后面的康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