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痛苦的时光与快乐时光同行。一转眼离开皇觉寺已经四年,在度回到黄觉寺的朱重八脸上已长出了青黑的胡须,眼神里透出了成熟和坚毅。
当初离开皇觉寺时他身穿一件破袈裟,回来时还是一身破袈裟,也不知在何处淘换的,头型没变,脸型没变,身体长高了,也强壮了,眉头紧锁,看人的眼神透着一股咄咄逼人的英气,此刻的他除了是一位有模有样的出家人,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士,那种地包天的脸型配上此刻的沧桑看上去相当的酷毙。
外出归来总得要跟家里的人带点礼物,朱重八给高彬法师带了一串黄花梨制成的佛珠,高彬法师嘴上表现得很淡定,但内心这早已乐开了花,如果葛大爷在场定叫他“笑出来吧,别绷着了。”自此高彬法师对他的态度有所好转,家小及师兄弟们也没再处处为难他,都知道这小子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开窍了。毕竟就朱重八带回来的礼物最为贵重,实力在哪儿摆着呢,没说的。
四年前一起外出的师兄弟,回来的只有一半,听说有的在半道上饿死了,有的一去在没有音讯,不知是不是找到了好的出路。
元朝国家的形式并没有因为朱重八的重返变得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原来半年不下一次雨,现在是下雨一下下半年,旱灾闹完闹洪灾,田里的庄家还没从干枯的劲里缓过来就被淹死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朱重八在外飘荡了四年之后再次回到皇觉寺,并不是“社会大学”的学制真的是四年,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目前灾情越来越严重,这事现实状况,要饭的收入远不如从前,再在外边混下去估计得饿死;其次是外边明教、弥勒教的宗教教会与官府冲突愈发激烈,自己又秘密加入了明教组织,最近教会里的人被官府杀害的人太多,再不跑早晚得领盒饭。
其实从宋朝末年起,民间的教会组织与元朝政府的武装冲突就一直没间断过,大部分发生在浙江、江西和安徽区域,浙江地区的民间暴动次数统计最高,肯定也是最激烈的。
四年的游历生涯让朱重八意识到一个问题,识文断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对于有理想的青年,没有文化的青年最后只能成为一个无用的老人。
这次回到皇觉寺他除了偶尔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宣传明教的教义之外,还跟着长老们努力的学习佛经里边的文字,虽然对佛经里的内涵并不感兴趣,但他一直努力的记住佛经里出现的每一个字。
此时的皇觉寺有再次出现了它的辉煌,很多和尚又能在夜里看到朱重八居住的屋内发出红光,如果当时有喜欢研究自然科学的僧人一定会怀疑朱重八的体内是否含磷超标。
跟着庙里的长老去地主家为死人做倒头经的时候,朱重八总会借机忽悠地主,叫地主去收集一些诸子百家的经书,到底是不是诸子百家的书他也不知道,收集好了会带走,说是回寺里为死者超度,转世投胎的时候定做翰林大官。实际他收集回去是自己学习去了。
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起来颇为费劲,那时候没有翻译软件,寺里的和尚基本都是半文盲学历,没法不耻下问,所以朱重八读书大多时候只能读个大概,一本书、一段话读过之后只能能够基本掌握大致的内涵,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自学能有这样的悟性也是世间少有。
人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书里有你想要的一切,朱重八正是有了这样的意识才没有一辈子当和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充实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滴,特别是你在埋头读书而别人在夜场玩得很嗨的时候。
除了学习,朱重八的常规工作还是要继续的,毕竟寺里是不养闲人的,又是周而复始的添长明灯的油,擦拭佛身,挑水扫地外加烧火煮饭,工作似乎比他离开皇觉寺之前要多了许多,但他并没有再去埋怨什么,除了因为寺里的僧人少了之外,主要是他内心变得成熟稳重了许多,他认为劳动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可以磨炼一个人的心性,现在的他已经不会再把情绪写在脸上了。
有时他还会觉得寺里的活不够干,时不时的还抽出时间为附近的老弱病残孕挑水砍柴,附近的百姓为此都会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匀一些出来感谢这位喜欢助人为乐的小和尚。邻里关系搞好了,寺里有个大型活动什么的,附近的村民都会自愿跑过来帮忙,从来不跟寺里谈钱。
可惜好景不长,本来就已经在鸡脚上刮油的现状变得更差,灾民越来越多,起义军也是四处蜂起。起义军多了官府就要镇压,镇压就是官府的人开着卡车出去见人就逮,管你是草寇还是良民,先拉回来严刑拷打一番再说。你那个地方抓得多,就说明你这个地方的工作落实最有力,对于当时一心想奔仕途的人,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上边下的任务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体制内的人最会搞变通,如果变通有等级的话,那都快成精了。义军不好逮,百姓还不好逮吗!只要往大牢里边一关,哪还有你辩解的机会,娘的,“兵”字两条腿,“官”字两张嘴,说不赢啊说不赢。作为百姓只有认栽吧。
人也抓关了,功也冒领了,也该结束了吧!不行,上报的平定义军的数量倒是挺多的,但各处造反的势头并没有遏制住啊,别以为上边的人都是在办公室喝茶看报听电话,偶尔用数据忽悠忽悠还行,但当他外出一溜达的时候就知道真相了,拐个弯都能遇见几个散兵游勇拉着横幅喊口号。
事情败露了就继续抓呗,这回面临的问题可不是抓这么简单了,抓是好抓,关键抓了之后放哪儿,大牢肯定是不够关的了,关了你还得考虑伙食,那实在没办法就都砍了吧,砍了省事儿,大家都清净。
到最后元朝的各级官府也不抓人了,直接砍人,还是那个问题,起义军不好惹,直接就是拉百姓砍头,给上级交差时就比较省事了,排个识数的小吏直接按人头点。
这时的百姓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很多人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到来。过了今天不知道还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
本来寺庙相对于其他地方是比较安全的,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官府一般不会去招惹寺庙,这跟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有关,平白无故去打击破坏传统文化的人,就好比不孝子孙要去掘自家祖坟一样,肯定会被戳脊梁骨。
当时元朝政府的国安部门分析得出,社会上的很多起义军都是在信奉明教和弥勒教,明教是啥玩意儿估计当时的国安部门也说不清楚,弥勒教就比较好理解了,寺庙里都供奉有弥勒佛,肯定跟这老头有关,元政府一声令下,义军暂时不抓了,先把各自辖区寺庙里的弥勒佛给废了。
为了体现执行力,各地纷纷把捣毁弥勒像的任务演变成了火烧寺庙的行动。官府的人都有自知之明,都知道寺里的泥菩萨捣毁不容易,没有鲁智深的那膀子力气是不行的,单独捣毁一个佛像的施工成本太高。还是火烧快一些,顺便把佛爷都送往极乐世界,还能求个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