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形韵之美--女人的一百种极品之美《云鬓谣》
女人的一百种极品之美《云鬓谣》
【一】
青丝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然女子云鬓之美,何止于愁?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心之苗。一头秀发,往往是一个女子生命状态最直观的昭示。那从额际蔓延至肩背的波浪,既是生命的河流,也是时光的图谱。
我曾在江南古寺见过一位女子,她跪于佛前,青丝如瀑泻下,几欲委地。晨光自雕花窗棂渗入,为她的发镀上一层金边。最妙的是发梢处竟似透明,仿佛光线在其中流淌不息。当她微微叩首时,发浪起伏,恍若黑色丝绸在风中轻舞,又似深夜湖面被月光拂动的涟漪。那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云鬓云鬓,顾名思义,当如云般轻柔,如云般变幻。真正的美发,不应是僵死的造型,而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随风而动、随情而变的活物。它记录着主人的情绪起伏:欢愉时似乎更加光泽灵动,忧伤时仿佛也黯淡了几分。
【二】
发质之优劣,关乎根本。上佳发质,触手柔润似浸水丝绸,观之光泽如陈年墨锭。细察之,每根发丝都饱满均匀,发干圆润,发尾不分叉。这种发质,即使最简单的发型也能展现出非凡气质。
我曾有幸接触过一位老人的长发,她已年过七旬,发色如银,却依然浓密润泽。手指穿行其间,竟如触摸山间清泉,凉滑顺畅,毫无干涩之感。问其保养秘诀,她笑言:“梳头百遍,病少一半。”原来她每日晨昏必以黄杨木梳通发百余下,从不过度清洗,亦不滥用染烫。更重要的是,她一生心平气和,饮食有节,这从她的发质中可见一斑。
现代人多追求速效护理,却忽略了发质养成的根本:内调重于外养。肝肾充足则发根牢固,气血充盈则发色润泽,情绪平稳则发质柔顺。那些过早出现白发、脱发者,往往不是护理不当,而是内在失衡的外在表现。
【三】
发色之美,非独黑为佳。墨黑、黛青、栗棕、琥珀、银白...每种发色都有其独特韵味。关键不在颜色本身,而在是否与肤色、气质相得益彰。最动人的发色,往往能随光线变化呈现不同层次,仿佛有生命在其中流动。
我记忆最深的是在西北戈壁遇见的一位维吾尔族姑娘。她的发色不是纯粹的黑,而是在日光下泛着深棕红色的光泽,如同秋日里熟透的野果。当她在胡杨林中起舞时,长发飞扬,每根发丝都似乎捕捉到了阳光,整个人如同燃烧的火焰,却又带着戈壁特有的苍凉美感。
而一位日本茶道师的灰发同样令人难忘。那灰并非衰老的灰白,而是如同宣纸上晕开的水墨,层次丰富,韵味悠长。与她素雅的和服、沉静的气质相配,竟显出禅意般的超脱之美。发色至此,已超越年龄,成为修养的象征。
【四】
发髻造型,实是一门空间艺术。高低、松紧、繁简之间,暗合天地人之道。古代宫廷髻式高耸入云,尽显威严气度;江南少女编发垂肩,别具灵动风致;现代女性发髻简约,体现独立精神。每一种发型都是时代精神与个人气质的外化。
我见过一位京剧演员后台梳妆。师傅的手如蝴蝶穿花,将青丝层层盘起,固定成繁复的髻式。整个过程如同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每一根发丝的走向都有讲究。当最后一只珠钗插入完毕,那演员的眼神也随之改变,仿佛真正进入了角色。发髻在这里不仅是装饰,更是塑造角色的重要部分。
日常生活中,发型的选择往往泄露了主人的心境。一丝不苟的发髻可能暗示着严谨的性格,随意挽起的发束可能彰显着洒脱的性情,精心打造的凌乱感则可能透露着时尚的敏感。发丝无言,却诉说着最真实的故事。
【五】
长发之美,在其流动感。行走时长发飘飘,如旌旗招展;静坐时发丝垂落,如瀑布停歇;转身时秀发飞扬,如墨迹挥洒。这种动态的美感,是任何静态造型都无法比拟的。
记得在海边见过一位少女,海风将她的长发吹起,与海浪形成奇妙的呼应。发丝在风中如同有了自主生命,时而缠绕如情思,时而舒展如豁达。阳光穿过发间,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仿佛是她洒落的青春光点。
而一位舞蹈演员在台上的长发之舞更令人震撼。当她高速旋转时,长发几乎与身体平行,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当她猛然停顿时,发丝却还要继续飞舞片刻才缓缓落下。这种速度与静止的对比,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美得令人窒息。
【六】
短发之精,在于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多一分则嫌长,少一分则嫌短。优秀的短发造型,既能突出面部优点,又能彰显个性特质。它与长发之美迥异,不是流动的韵律,而是精准的表达。
我认识一位女外科医生,她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那发型不仅符合手术室的无菌要求,更与她的专业气质相得益彰。每根发丝都各得其所,毫不杂乱,正如她手术时的精准手法。这种短发之美,在于它与主人职业、性格的高度统一。
另一位艺术家的短发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不对称的剪裁,随意的纹理,甚至刻意保留的毛躁感,都成为表达艺术态度的元素。她的短发不是规范的产物,而是创意的延伸,每一根不守规矩的发丝都在诉说着自由的价值。
【七】
发饰之用,贵在画龙点睛。一支简单的簪子,一个朴素的发夹,若能恰到好处,往往能令整体发型焕发光彩。发饰的选择,最见主人的品味高下。
在古代发饰中,我最爱玉簪的温润。玉质清凉,与青丝相映成趣;玉色柔和,不夺发之光彩。一支造型简约的玉簪,既能固定发髻,又能随着步履轻轻摇曳,平添几分生动气韵。玉簪插入发间的刹那,仿佛将天地灵气也注入了其中。
现代发饰更是千姿百态。但我始终认为,最好的发饰应当是头发的仆人而非主人。它应该衬托发之美,而非掩盖之;应该与整体和谐,而非突兀独显。见过一位女士用一支普通的铅笔盘发,却因手法巧妙、姿态自然,反而比那些珠光宝气的发饰更显风雅。
【八】
梳发之仪,是一门失传的艺术。古人视梳发为修身养性之事,每日晨昏梳头,既有活血通络之效,亦有静心凝神之功。梳子的选择、梳发的手法、乃至梳发时的思绪,都影响着发质与气质。
我祖母有一把陪伴她六十年的犀角梳,梳齿已被岁月磨得圆润光滑。她梳头时总是从容不迫,每一梳都从头皮直至发梢,力度不轻不重,节奏不疾不徐。她说梳头时要心无杂念,仿佛将烦恼也一一梳通。这种梳头仪式,是她每日必修的功课,也是她保持秀发如昔的秘诀。
现代人多在匆忙中胡乱梳理,甚至省略这一步骤,实在可惜。梳头不仅是整理仪容,更是与自己独处的珍贵时刻。当梳齿轻轻划过头皮,唤醒沉睡的毛孔,也梳理了纷乱的思绪。这简单的动作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九】
季节更替,发型亦当随之而变。春梳杨柳髻,清新活泼;夏挽清凉髻,利落爽快;秋编丰盈辫,厚重温暖;冬束保暖髻,严谨端庄。顺应自然,方为美之真谛。
记得一位生活在乡村的女子,她的发型随农时而变化。春播时她将头发编成紧密的辫子盘在头上,以防田间尘土;夏管时她扎起利落的马尾,方便在作物间行走;秋收时她用头巾包裹头发,抵挡阳光与杂屑;冬藏时她放任长发披肩,在炉火边纺织。她的发型之美,在于与自然节奏的完美契合。
城市中的我们虽不直接从事农事,但依然可以顺应时节调整发型。春季尝试活泼的编发,夏季选择清凉的短发造型,秋季变换丰富的发色,冬季采用保暖的发型。这种与自然同步的变化,让美有了生命的节奏感。
【十】
发之命运,往往与主人休戚与共。青丝变白发,浓密转稀疏,不仅是时间的印记,也是生命的碑文。真正懂得发之美的人,不会抗拒这种变化,而是与之共舞,在每个阶段发现独特的美态。
我认识一位抗癌成功的女士,化疗使她的头发全部脱落。当新发重新长出时,竟是满头的银白卷发,与她之前的直黑发质完全不同。起初她难以接受,后来却逐渐爱上这头意外的卷发,说这是生命给她的礼物。现在她自豪地展示着她的银卷,每一道弯曲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韧性。
最后当明白:云鬓之美,不在长短,不在曲直,不在颜色,而在是否真实地表达着生命的状态。当发与心相通,与气相合,与神相应时,即使最简单的发型也能焕发无懈可击的光彩。
发为血之余,血为气之母,气为神之使。故云鬓之美,实乃精气神之外现。养护秀发,不止于外表修饰,更是内在修炼;欣赏发之美,不止于视觉享受,更是对生命力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