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父赵匡胤 > 第4章 算计赵匡胤
换源:


       紫宸殿中,死一般的寂静。

赵匡胤与三位宰相怔在原地,脑海中反复回荡着程奕口中的故事。

一个九岁的孩子,在大雪中站立一夜,化身为雪人的画面,持续冲击着他们的心灵。

他们本以为赵德昭只是个纨绔,可程门立雪证明他知错能改,更有着常人难及的坚韧心性。

赵匡胤脸上阴霾一扫而空,一丝难掩的骄傲浮现在嘴角。

他从小兵到将军,从将军到皇帝,最看重男子的坚韧与毅力。

那个让他头疼了一辈子的长子,如今终于像个男子汉了。

这份骄傲还未散去,强烈的担忧便涌上了心头。德昭那孩子身子弱,可千万不能冻出个好歹!

随之而来的是锥心般的懊悔:闭门思过三个月,抄写孝经五百遍……

这处罚太严了,为何要在情急之下重罚德昭?就不能多等片刻吗?

赵匡胤捏了捏拳头,身为大宋官家不能朝令夕改,无法撤回处罚,只能从别的地方补偿孩子。

“官家,大皇子品性纯良,臣却被表象蒙蔽,致使官家错罚大皇子,请官家治罪!”范质跪下请罪。

魏仁浦立刻接话:“大皇子尊师重道,心性坚韧,将来必是至孝之人!”

王溥恭敬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臣恭贺官家!”

三大宰相同时称赞,这非常难得。赵匡胤心中大喜,立刻扶起了范质。

他看向程奕:“程夫子,德昭身体可好?”

程奕笑着回道:“官家放心,依老朽观察,大皇子没有感染风寒的迹象。”

“好!”赵匡胤心中一轻,立刻吩咐王继恩:“速去通知石守信,让他护送大皇子入驻长春宫。”

“奴婢遵旨!”王继恩跑出紫宸殿,把传话的任务交给内侍押班李长安。

李长安立刻去追石守信。

接下来,赵匡胤继续与宰相们商议国之大事,商讨如何让各地的节度使和地方官效忠大宋。

他的脑子里全是如何补偿德昭的念头:金银珠宝必须赏,还要让三弟赵匡美陪读。

一个人陪读还不够,必须多安排几个童子。

到底安排谁呢?

李长安一路小跑,在途中遇见石守信,急忙向他传达官家的旨意。

石守信有点懵,也无暇多想,立刻去禁军侍卫司安排马车,准备一起护送赵德昭入宫。

……

赵宅,赵德昭的小院。

贺福跪在贺氏的灵位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老奴无能,害得少爷被禁足,老奴愧对小姐……”贺福伸手抽自己耳光。

“福伯!”赵德昭抱住他的胳膊,“别这样,其实父皇罚得轻了,他最好将处罚加倍。”

贺福直接吓懵,不敢再哭,急忙伸手摸他的额头。

“我没说胡话。”赵德昭柔声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放心,这次处罚是好事。”

“少爷……”贺福欲言又止,生怕少爷再说胡话。

赵德昭淡淡一笑,老赵给这个处罚时,肯定不知道程门立雪。

所以,他给的处罚越重,以后就会越愧疚。

赵德昭知道,老赵必然接他进宫,必然安排程奕授课,还会安排伴读书童。

伴读就是建立皇子党的最佳时机,人生三大铁之一起同过窗。

赵德昭冥思苦想,哪些大臣将来最受老赵器重?

他首先想到了玩伴曹璨,他是曹彬的长子,曹彬是北宋的两大战神之一。

其次是元勋石守信、高怀德的儿子,老石和老高是开国功臣,要利用他们对老赵的忠诚。

最后是文官,必须争取赵普和宰相范质的子孙。

他要编织一张覆盖军事、政治和勋贵的关系网,才能在未来的“烛影斧声”中增加胜算。

赵德昭准备两份名单,如果老赵不同意高配名单,就执行低配版。

如何让老赵同意高配伴读名单,他冥思苦想,开始制定相应的策略。

门外传来尖细的喊声:“奴婢内侍押班李长安,叩见大皇子。”

“臣,叩见大皇子。”石守信也急忙行礼。

“石二叔,李押班,快快请起。”赵德昭一手拉一个,把他们拉起来。

李长安笑道:“恭贺大皇子!官家有旨,命你即刻入驻长春宫,明日在宫中读书。”

“遵旨!”赵德昭向皇宫方向叩谢,从怀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银钗,这是母亲留给他的遗物。

“奴婢不敢。”李长安立刻摆手拒绝。

“李押班莫要推辞。”赵德昭直接把银钗塞到他手中。

李长安大喜,吩咐士兵和宦官们收拾东西。

贺福擦干眼泪,协助他们收拾东西。

“石二叔,我很想念保吉,他还好吧。”赵德昭笑着问道。

石守信明白了,大皇子想让他九岁的儿子伴读。

他轻声道:“禀大皇子,若是官家许可,便可为之。”

赵德昭点点头,石保吉能否伴读,关键还是看赵匡胤的意思。

他的行李非常少,都没有装满一辆马车。

赵德昭走到供桌前,右手抱着生母的灵位,左手拿着香炉。

石守信有些心疼,李长安觉得怀里的银钗沉重无比,两人都没想到,大皇子竟然如此拮据。

东西收拾完,李长安和石守信带路,护送赵德昭入宫。

紫宸殿。

赵匡胤处理完政务,立刻赶往长春宫。他走进长春宫大门,所有人跪地行礼。

赵德昭跪下来,他讨厌给别人下跪,哪怕这个别人是他的父皇。

要想不跪,只能自己当皇帝。

赵匡胤看着寥寥无几的细软,看着抱着生母灵位,跪在自己面前的嫡长子,心里面顿时百感交集。

一个九岁的孩子,七岁没了生母,奶奶和继母不疼,自己又经常不在家,这孩子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想到这,赵匡胤红了眼眶。

李长安跪着来到他跟前,从怀里拿出那根破旧的银钗:“禀官家,这是大皇子的赏赐,奴婢不敢要。”

赵匡胤一眼认出来了,这是当年求娶德昭生母时的聘礼,也是发妻贺氏的遗物。

难道德昭已经穷到用生母的遗物打赏差人的地步了?

赵匡胤心如刀割,登基之后封母亲为太后,追封已故的父亲,封现任妻子为皇后,唯独没有封赏发妻贺姓氏。

“传旨,大皇子赏赐加倍,追封其母为孝惠贺皇后。”赵匡胤沉声道。

“娘,您听到了吗……”赵德昭抱着母亲的灵位,放声大哭。

赵匡胤再也忍不住,虎目中流下了泪水。

他一哭,赵德昭就放心了,高配版皇子党的班底,已经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