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片在袖中持续发烫,陆知遥脚步未停,直入山崖背阴处的废弃石窟。他将残损的检测仪置于石台,取出备用铜线与云母片,重新缠绕线圈。指尖被烧毁的陶片划破,血珠渗出,他未作理会,只将血迹抹在竹片边缘,借体温激活存储核心。
数据重新浮现。
双轨逆向旋转,周期同步,远程关联。那不是自然形成的能量涡流,而是某种高维结构在低维空间的投影。他取出炭笔,在另一片竹简上疾书公式。灵气粒子间存在纠缠态,意味着单个灵子的状态变化,会瞬间影响其配对粒子,无论距离多远。
这便是古井脉冲的根源。
他推演至子时,笔尖骤停。若能人为制造纠缠对,再通过共振激发,是否可绕过灵根限制,直接在体内构建“灵子通道”?传统引气靠经脉被动吸纳,效率受制于亲和度;而共振引灵,则是以特定频率主动捕获,如同调谐收音机,锁定波段即可接收信号。
关键在于频率匹配。
他翻出前日记录的脉冲周期:每10.3毫秒一次,误差不超过0.05毫秒。这精度远超寻常修士感知极限,唯有仪器可测。他取出三块下品灵石,以三角阵列排布,中间放置修复后的检测仪。启动后,荧光屏再现螺旋波阵,但强度不足,无法维持稳定共振。
需更强能量源。
他目光转向腰间储物袋——内有一块从演武场废墟捡来的残符,据说是某位长老遗留的“聚灵阵”核心部件。符纸早已碳化,但内部嵌着一枚微型晶核,呈六棱柱状,表面刻有断续纹路。他将其接入电路,作为频率放大器。
接通瞬间,仪器嗡鸣。
荧光屏上,波形陡然拉直,随即扭曲成驻波形态。频率被锁定在10.3毫秒周期,与古井信号完全一致。陆知遥立即记录下晶核的谐振参数,反向推导出可被人体承受的共振区间:10赫兹至12赫兹之间。
接下来,是构建接收系统。
他撕开衣袖,露出左臂内侧。用炭笔在皮肤上标出十二个点位,对应前世经络学中的“手三阴”路径。但这不是为了走传统经脉,而是模拟波导腔结构。每个点位将植入微型导引片,由铜箔与云母压制而成,形成局部介电屏障,引导共振灵气定向流动。
第一片嵌入腕部时,皮肤刺痛,灵气如针扎般涌入。他强忍不适,继续植入第二、第三片。当第六片固定于肘窝时,体内突然泛起一股热流,顺着标定路线缓缓推进。他睁开眼,检测仪显示外部灵气正以10.8赫兹频率同步震荡。
成功了。
共振引灵,初步建立。
他没有停下,立刻转入第二阶段:粒子纠缠植入。若仅靠外部共振,仍需依赖环境灵气浓度;唯有在体内生成纠缠灵子对,才能实现自持循环。他取出最后半块废灵石,研磨成粉,混入草汁调制成浆,涂抹于心口位置。
这是最危险的一步。
灵子纠缠需在量子退相干前完成耦合,一旦失败,反噬将直接损伤识海。他深吸一口气,将检测仪调至被动接收模式,贴于胸口。然后以铁砂为导体,构建简易电场,模拟古井深处的脉冲环境。
电场启动。
刹那间,胸腔如遭重击。灵子浆液迅速升温,化作气态渗入皮下。他感到意识被撕成两半,一半仍在操控仪器,另一半却坠入无光深渊。在那深处,两个微小光点浮现,彼此环绕,旋转方向相反,却由一道纤细光丝相连。
纠缠态,生成。
他咬破舌尖,借痛感稳住神志,迅速引导共振频率切入纠缠系统。10.8赫兹的波动如钥匙插入锁孔,两个光点开始同步脉动。每一次收缩,都有微量灵气析出,顺着先前建立的波导路径流向四肢。
内循环,打通。
他瘫坐于地,冷汗浸透衣衫。但嘴角扬起。从此刻起,他不再依赖灵根资质,而是以科学手段构建出全新的修炼路径——**共振引灵,纠缠自生**。
三日后,石窟外。
陆知遥盘坐于地,周身环绕七枚铜环,每枚皆刻有微细沟槽,内嵌云母与铁砂混合层。这是他设计的“共振环阵”,可放大体内信号,形成稳定场域。他闭目调频,七环依次亮起幽蓝微光,空气中浮现出肉眼可见的波纹。
远处山林微震,灵气如潮水般向他汇聚。
这不是吸纳,是召唤。
五日后,他拆解《基础炼气诀》,将其运行路线与共振模型对比,发现传统功法存在三十七处冗余回路,效率损失高达六成。他提笔重写,删去所有“意守丹田”“气走周天”等模糊指令,代之以频率梯度、阻抗匹配、相位校正等精确参数。
新功法命名为:《量子引气术·修订版》。
七日后,他重返古井。
这一次,他携带了完整的设备组。井底幽蓝光芒依旧,但检测仪显示脉冲频率出现微小偏移——从10.3毫秒变为10.25毫秒。他眉头一皱。自然系统不会自行调整频率,除非……有人为干预。
他迅速架设共振环阵,将自身频率调至10.25毫秒,尝试接入。
刚一启动,井壁蓝光骤然增强,岩层深处传来低频震动。检测仪屏幕炸出乱码,紧接着,一行古老符号缓缓浮现,非符文,非文字,而是某种几何编码。
他瞳孔一缩。
那是……傅里叶变换的图形表达。
他立即取出竹片,对照推演。编码描述的,正是一套完整的“多体纠缠网络”构建方案。通过多个共振节点相互连接,可在大范围内实现灵气的瞬时传输与共享。百年前那位长老,并非单纯闭关,而是在建造一座量子化灵网原型。
可惜中途失败。
他收起竹片,眼中战意升腾。前人止步之处,正是他起始之点。
当夜,他在石窟绘制全新阵图。不再局限于个人修炼,而是设计群体共振网络。每个修炼者为一个节点,通过统一频率耦合,形成集体纠缠态。一旦建成,百人之力可如一人呼吸,灵气调度效率将呈指数级提升。
他写下阵图名称:**“灵网·千机共震大阵”**。
半月后,第一具共振环完成量产。他以杂役院废弃铜器为材,简化结构,保留核心功能。共制成十二具,分赠给药园、铁坊、柴房等处的底层弟子。这些人资质平庸,修炼多年未入炼气二层。
首试之日,十二人围坐成环,佩戴共振环,按指令调频。
三息后,空中灵气剧烈扭曲,形成小型漩涡。十二人体内同时亮起蓝光,气息节节攀升。不到半炷香,三人突破瓶颈,踏入炼气二层。
消息未传。
陆知遥站在石窟顶端,望着远处演武场的灯火。李崇明的声音隐约传来,仍在嘲讽某个弟子进展缓慢。他冷笑一声,取出手刻竹令,插入腰间皮囊。
那是他为“灵网”成员特制的身份信物。
下一阶段,他要让整个外门,听见科学的轰鸣。
他抬手,将一枚新制的共振环套上左臂。
金属贴肤刹那,体内纠缠灵子对骤然响应,共振频率自动校准至最佳值。
蓝光,自骨髓深处亮起。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