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林不凡六零钳工的万亿崛起路 > 第24章 猫会钓鱼?那不是梦!
换源:


       第24章猫会钓鱼?那不是梦!

那崭新的念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凡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迅速扩展成一个清晰而宏大的蓝图。

识海空间里的那片水塘,不仅仅是解决口腹之欲的私人渔场,它更可能成为自己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乃至扶摇直上的真正根基。

三天后的清晨,北风刮得愈发紧了,院里光秃秃的树杈上挂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王新怀端着搪瓷盆,正准备去水龙头那儿接点水洗把脸,刚一出门,眼角余光就被一道晃眼的银白色吸引了过去。

他定睛一看,只见林凡家门前的晾衣绳上,竟用细麻绳串着几条活蹦乱跳的鲫鱼,鱼不大,也就巴掌大小,但在冬日萧瑟的晨光下,鱼鳞反射出的光泽却显得格外刺眼。

王新怀愣住了,下意识地走上前,凑近了仔细瞧。

那鱼鳃还是鲜红色的,鱼眼珠子更是黑亮清透,没有一丝浑浊,显然是刚死不久的鲜活货色。

“林凡,你这是……哪儿买的?”他忍不住开口问道,话语里满是惊奇,“这品相,可比食堂里那些冻得硬邦邦的货强太多了。”

林凡闻声从屋里走出来,身上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米粥香气。

他看到王新怀的神情,心中早有准备,脸上挂着一抹平和的微笑:“王哥早啊。这不是买的,昨儿夜里没事,去护城河边上凿了个冰窟窿,下的竿子。天冷,夜里头安静,鱼反而好上钩。”

这个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可王新怀是什么人?

在厂里跟各种机器零件打了半辈子交道,心思比头发丝还细。

他下意识地摇了摇头,搓着冻得有些发红的手,语气里带着几分不信:“你就甭哄我了。这都快腊月了,河里的冰都得结三寸厚,凿个窟窿都费劲。再说了,天寒地冻的,鱼都沉底不动了,哪那么容易钓上来?你小子准有别的门道。”

林凡只是笑笑,并不辩解,伸手取下一条鱼递过去:“王哥,别光说,拿回去给嫂子炖个汤,给孩子补补身子。”

王新怀连忙摆手,他虽然好奇,但不是那种爱占小便宜的人。

他深深地看了林凡一眼,没再追问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尤其是在这个院里,话说得太透反而容易招惹是非。

他只是把这份疑惑默默记在了心里——这个刚来的年轻人,身上总有些让人看不透、说不清的事。

这院里,怕是要起新风了。

送走了王新怀,林凡的心神沉入了识海。

那片原本只有一汪清泉和一小片草地的空间,此刻已经大变了模样。

水塘的面积扩大了数倍,水质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苗在水草间穿梭嬉戏。

那只被他命名为“小当当”的白色光团,如今已经褪去了几分懵懂,正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翠鸟,一次次从岸边的草地上猛地扎进水里,溅起一圈圈晶莹的水花。

虽然十次里有八次扑空,弄得自己狼狈不堪,但它却乐此不疲,偶尔叼起一条比它身体还长的小泥鳅,便会在草地上兴奋地打滚。

林凡的念力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细致地记录着这里的一切。

他发现,识海空间里的时间流速似乎与外界不同,鱼群的繁殖速度快得惊人,几乎是外界的几十上百倍。

更神奇的是,这片水塘仿佛拥有生命,具备强大的自净能力,鱼类的排泄物很快就会被分解,化为水草的养料,形成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

这个发现让他心中的计划愈发清晰。

先从最容易养活的鲫鱼和泥鳅开始,积累经验。

等规模扩大了,就尝试引进鸭苗。

鱼鸭共生,那才是真正的高效生态农业。

他知道,眼下的政策还不允许私人搞大规模养殖,但风向总会变的。

等到那一天来临,这片识海空间里的积累,就将是他撬动未来的第一桶金,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坚实种子。

就在林凡沉浸在自己的宏伟蓝图里时,四合院的前院,一场小型的“院委会”正在三大爷闫埠贵的主持下召开。

议题只有一个:重订“腊八共炊”的老规矩。

“各位街坊邻居,”闫埠贵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公正无私,“往年的腊八粥,都是各家按份子出米出豆,这事儿吧,我看有不妥当的地方。有的人家人口多,有的人家人口少,一刀切,不公平。我提议,从今年起,咱们改改规矩。第一,出粮按人头算,大人一斤,小孩半斤,不得强行摊派。第二,掌勺的人轮流来,不能总让一家辛苦。第三,所有收上来的粮食和花销,都记在一本账上,贴在院里公示,大家伙儿一块监督。”

他话音刚落,院里众人顿时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起来。

这规矩听起来是公平了不少,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变化的根源,是前几天林凡家那锅震惊全院的白米粥。

贾张氏第一个坐不住了,她撇着嘴,阴阳怪气地说道:“我说老闫,你这是吃饱了撑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说改就改?再说了,按人头算,那我们家棒梗小当还是孩子,吃得了那么多吗?这不是明摆着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吗?”

她话还没说完,一直坐在小马扎上闭目养神的聋老太太,忽然睁开眼,用拐棍在地上“咚”地一敲,声音不大,却让整个院子都安静了下来。

“我老婆子那天吃了苏家丫头送来的粥,没拉肚子,身子骨还觉得爽利了些。”老太太的话说得没头没尾,却像一记重锤,砸在了贾张氏的心口上。

谁不知道前几天贾张氏到处嚷嚷说林凡家的米有问题,吃了会坏肚子?

老太太这话,无疑是当众打了她的脸,也是在明确地给林凡撑腰。

贾张氏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被噎得死死的。

一直低着头纳鞋底的秦淮茹,此刻心里却翻江倒海。

她盘算的不是腊八粥公不公平,而是另一件更要紧的事。

院里都在传,林凡家现在天天吃白米饭,甚至还有鱼。

自家的三个孩子,一到冬天就面黄肌瘦,棒梗更是隔三差五地咳嗽。

如果……如果能搭上林凡家的“好米”,不说吃饱,哪怕是隔三差五给孩子们熬点稠粥,这个冬天或许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第二天,秦淮茹趁着中午大家都在歇晌的工夫,端着一盆刚洗好的衣服走到院子里。

她特意选了林凡家旁边的位置,一边晾着床单,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着林凡家的动静。

果然,没一会儿,林凡从屋里走了出来。

秦淮茹假装不经意地靠近,用身体挡住其他方向的视线,压低了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弱:“林师傅……听说,你家这几天天天都有鱼吃?”

林凡正在收拾门前的一点杂物,闻言抬起头,平静地看了她一眼。

秦淮茹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连忙低下头,声音更轻了:“我家棒梗,一到冬天就咳得厉害,大夫说孩子身子弱,缺油水……你看,能不能……匀点鱼给我,熬个汤给他喝?我拿棒子面跟你换。”

她的姿态放得很低,甚至带着一丝哀求。

这对于一向在院里自视甚高的秦淮茹来说,无疑是一种低头。

林凡的目光在她那双躲闪的眼睛上停留了片刻,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断然拒绝。

他知道,这既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求助。

更深层次的,是这个四合院里固有的生存法则,开始在他面前显现出它最真实的一面。

他现在手里的资源,已经足以让某些人放下身段。

“等厂里的技术比武结束再说吧。”林凡淡淡地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

他没有提换粮食的事,反而提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条件。

秦淮茹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过来。

这是在告诉她,她的请求已经被听到了,但能不能得到满足,要看他接下来的情况,也要看她的耐心。

林凡不急,他有足够的资本和时间,等待更多的人主动向他走过来。

夜色如墨,寒风在窗外呼啸。

一阵极轻的敲门声响起,林凡打开门,周建国闪身而入,脸上带着一股急切和凝重。

“林凡,出事了。”周建国一进屋就压低了声音,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厂里不是要搞‘技术革新小组’吗?专门攻克那批苏联老机器的维修难题。李主任亲自点了你的名,说你上次修好了连杆机,是个好苗子,想让你进组。”

林凡心中一动,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旦进入这个小组,就等于进入了厂里技术骨干的预备队。

“但是,”周建国话锋一转,脸色沉了下来,“许大茂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了风声,今天下午直接把一份材料递到了李主任的办公桌上。说你……说你‘生活作风有问题’,刚到院里就跟秦淮茹不清不楚,还说你来路不明,成分可疑,想用这个卡住你。”

林凡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一丝寒光一闪而过。

他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许大茂这一招,又毒又准,直接从个人品德和政治背景上泼脏水,在眼下这个年代,足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周建国走后,林凡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清冷的月色。

他的心中没有愤怒,只有一片冰冷的平静。

他将心神沉入识海,那片生机勃勃的水塘在意识中波光粼粼,小当当不知何时已经长大了不少,正矫健地叼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飞快地奔向草地深处。

看着这一幕,林凡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他低声自语:“鱼都养活了,人,还能拦住我?”

接下来的两天,林凡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准备之中。

他将那些陈旧的机器图纸在脑海中反复拆解、重组,推演着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最优的解决方案。

凭借着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精神力,他的技术水平正在以一种恐怖的速度突飞猛进。

技术比武当天,整个维修车间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几十名维修工围在一台被拆得七零八落的精密车床前,李主任亲自出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组装,并排除他设置的三处隐藏故障。

许大茂作为放映员,今天也特地请假跑来看热闹,他不时地朝林凡投来挑衅和幸灾乐祸的目光,显然是在等着看他出丑。

比武开始的哨声一响,林凡便立刻沉浸了进去。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多余,每一个螺丝的扭力,每一个齿轮的啮合,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一般。

周围的议论声,许大茂不善的目光,似乎都与他隔绝开来。

一个小时过去,当其他人还在满头大汗地寻找第二个故障点时,他已经将最后一颗螺丝稳稳地拧紧。

他直起身,正准备向李主任报告任务完成,宣告自己的胜利。

就在这时,车间门口突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

“哪位是林凡同志?”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女同志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通知单,“厂医室通知,请你立刻过去一趟。”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