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不仅是让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东汉这个时候的格局也被彻底打乱。】
【此时的东汉,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黄巾军虽然被消灭了,但是留存在各地的黄巾余下部队,还依旧活跃。】
【这里面少则几千人,多则有几万人,让东汉朝廷是不胜其烦,根本就找不到办法去完全消灭他们。】
弹幕飞出:
“苍天已死”的口号公开否定汉室天命,起义虽被镇压,但民众对朝廷的信任已彻底瓦解。”
“张燕部众达百万,盘踞太行山。”
“徐晃的白波军、廖化的汝南黄巾,等原起义军成员,后来成为三国名将。”
“首次将宗教组织与农民运动结合,为后世白莲教等提供范本。”
【张角病死以后的第四年,太平道教徒郭太又率领十几万教众,发动了一次起义,再次是让朝廷手忙脚乱。】
【为了剿灭这些起义军,太常刘焉建议汉灵帝,将刺史改为州牧,将军政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这下各个地方州围的士族可就高兴坏了,自己不但能招兵买马,而且还可以自己控制赋税,等于是上有朝廷,下有子廷。】
【甚至有些个子廷的权威性,比朝廷的权威性还要强大。】
【我们熟知的很多三国人物,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发迹的。】
弹幕飞出:
“188年,太平道余部郭太,于河东白波谷聚众十万再举义旗,史称“白波起义。”
“这支武装迅速攻占太原、河东等郡,与西河白波军、汝南葛陂黄巾形成呼应,迫使东汉朝廷面临新一轮镇压压力。”
“太常刘焉提出“废史立牧”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赋予宗室重臣实权,换取地方稳定。其本人更主动请任益州牧,暴露“避世自保”的真实意图。”
“袁绍据冀州、刘表占荆州均源于此制。”
“这场制度变革本质是中央向地方的权力赎买,其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虽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地方军阀。”
【黄巾起义之后,朝廷内部的斗争,虽然还是宦官、外戚、士族三足鼎立。】
【但是党锢之祸,那些被流放的氏族们,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氏族了。】
【这些人已经意识到,汉灵帝放权,那他就意味着,各个州的州牧已经相当于诸侯,一旦联动起世家大族,天下必定会大乱。】
【当时提出这个建议的刘焉,好像感觉自己这个点子,似乎有点出歪了,赶紧的跟汉灵帝申请下放到地方,跑到益州,成为益州牧。】
【刘焉死后,又将位置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刘章。】
【之后又被刘备夺走了统治权。】
弹幕飞出:
“李膺、陈蕃等清流领袖的死亡,使士族意识到,皇权不可倚仗。”
“他们开始与地方豪强结合,形成“郡望加武装”的新势力模式,如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格局。”
“士族不再追求中央官职,转而经营地方根基。”
“颍川荀氏、琅琊诸葛氏等大族,纷纷与州郡实力派联姻。”
“188年,刘焉自请为益州牧,借“米贼断道”为由截断与中央联系。”
“任用东州士、南阳、三辅移民,压制本地豪强,建立听命于己的官僚体系。”
“194年临终传位幼子刘璋,因其“温仁”更易被东州集团操控。”
“211年,刘璋邀刘备入川对抗张鲁,法正、张松为内应。”
“212年,刘备借口援孙权,索要兵马物资,与刘璋决裂。”
“214年,诸葛亮、张飞溯江而上,与刘备合围成都,刘璋出降。”
光武帝位面。
刘秀听完这些,微微皱眉,感慨道:“党锢之祸竟让士族有如此转变,皇权失威,地方势力崛起,此乃汉室之危啊。”
“这刘焉为求自保,跑到益州割据一方,还传位幼子,却不想最终便宜了刘备。”
“士族与地方豪强结合,形成新势力,不再以中央官职为重,转而经营地方根基,长此以往,天下如何不乱。”
“这刘璋邀刘备入川,更是引狼入室之举,最终落得出降的下场。”
“汉室衰微至此,实乃令人痛心。若能早有应对之策,或许能避免如此局面。”
刘秀说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能让汉室再度中兴。
【州牧的设立,成为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开门砖。】
【各个州牧氏族,开始组建起自己的私人军队,中央朝廷的权力被逐渐架空。】
【公元一八九年,汉灵帝病逝,外戚和宦官爆发火拼,最终同归于尽。】
【之后,董卓乱京,废立皇帝。】
【袁绍和各个地方诸侯,终于和东汉帝国彻底撕破了脸皮,从此三国时代终于到来。】
弹幕飞出:
“189年灵帝去世时,全国已形成“政令不出司隶”的局面。”
“州牧制度实施后,中央年收入从40亿钱,骤降至不足千万,官员任命权被地方垄断,出现“郡守听命于州牧而非朝廷”的倒置现象。”
“灵帝病逝后,外戚何进与宦官集团火并同归于尽,董卓趁机入京。”
“袁绍等关东诸侯,以讨董为名拒奉中央,各州牧借机扩充地盘,如刘表取荆州、公孙瓒占幽州。”
“《后汉书》记载:“州任之重,自此而始”这项制度最终成为,三国割据的基础。”
大秦位面。
秦始皇听后,眉头紧锁,冷哼一声道:“这汉廷竟如此昏聩!”
“党锢之祸让氏族离心,州牧之设又自断臂膀,权力旁落,如同养虎为患。”
“那刘焉,出此下策后只顾自己避祸,实乃自私短视之徒。”
“汉灵帝病逝,外戚与宦官火拼同归于尽,更是可笑至极,连朝堂根基都守不住。”
“董卓乱京、废立皇帝,朝廷威严荡然无存。”
“袁绍等诸侯公然与朝廷撕破脸皮,这天下岂有不乱之理?”
“朕当年一统六国,建立中央集权,设郡县制,就是为防地方势力坐大。”
“这汉朝倒好,重蹈分封之覆辙,最终陷入群雄争霸之局,实在是愚蠢!如此王朝,亡亦不足惜!”说罢,秦始皇负手而立,眼神中满是不屑与轻蔑。
汉武帝位面。
刘彻听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他来回踱步,许久才缓缓开口:“先祖辛苦创下的大汉基业,竟落得如此下场!”
“党锢之祸伤了士族根基,州牧之设又成了群雄争霸的开端。这汉灵帝,实在是糊涂啊!”
他眼中满是愤怒与痛心:“州牧本为朝廷办事,却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中央权力被架空,天下大乱,百姓又该如何?”
刘彻握紧了拳头:“那董卓更是胆大包天,竟敢废立皇帝,如此大逆不道之举,实难饶恕!”
“袁绍等诸侯与朝廷撕破脸皮,使得三国时代来临,这大汉江山,竟四分五裂至此。”
“朕若能重回那时,定要力挽狂澜,重振我大汉雄风,绝不让这等乱象发生!”说罢,他长叹一声,眼神中满是不甘与无奈。
大唐贞观位面。
李世民看完这些内容,微微皱眉,长叹一声道:“东汉末年之乱,根源在于权力失衡,州牧权力过大,中央朝廷被架空,致使天下大乱。”
“此乃前车之鉴,吾等当以史为镜,合理分配权力,稳固中央之威。”
魏征拱手道:“陛下圣明。”
“东汉党锢之祸让氏族人心思变,州牧之设更是埋下祸根。”
“我朝当重视人才选拔,平衡各方势力,不可让地方权力尾大不掉,方能长治久安。”
房玄龄也附和道:“诚如陛下与魏大人所言。”
“那刘焉、袁绍等人,只图一己之私,不顾天下苍生,终致生灵涂炭。”
“我朝官员当以天下为己任,不可因私利而乱大局。”
李世民点头,目光坚定地说:“卿等所言极是,吾必谨慎行事,保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眉头紧皱,缓缓开口道:“这汉灵帝放权州牧,实乃大错。”
“州牧权力过大,如同养虎为患,中央朝廷失了权柄,天下自然大乱。”
“这刘焉,提了建议又自顾自跑去地方,可见私心极重。”
朱标微微点头,接着说:“父皇所言极是。”
“党锢之祸后氏族思想转变,也是局势变化的一个因素。”
“这州牧制一开,群雄便有了争霸的资本。”
“那董卓乱京、诸侯割据,皆是这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
“不过这三国时代的到来,也让各方英雄豪杰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又道:“这其中外戚与宦官火拼同归于尽,倒也算是两败俱伤。”
“只是可惜了东汉王朝,从此走向末路。”
“吾等当以此为鉴,不可让权力旁落,方能保得江山稳固。”说罢,又陷入了沉思。
光武帝位面。
刘秀听后,眉头紧锁,长叹一声道:“党锢之祸让氏族元气大伤,州牧之设又使地方权力膨胀,如此一来,朝廷权威尽失,天下大乱在所难免啊。”
“那刘焉,本为朝廷臣子,却为一己之私致天下于不顾,实乃罪人。”
他眼神中满是忧虑,继续说道:“外戚与宦官火拼同归于尽,董卓乱京废立皇帝,这都是朝政腐败、纲纪松弛的恶果。”
“袁绍等诸侯与朝廷撕破脸皮,天下自此纷争不断。”
“想我大汉,曾是何等辉煌,如今却落到这般田地。”
刘秀缓缓摇头,神色黯然:“若能早有贤臣进谏,制止州牧之设,或许大汉还能延续,不至于陷入这三国乱世。可惜,可惜啊。”说罢,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就在刘秀满眼忧虑的时候,天幕中飘来一个声音。
【叮,恭喜东汉出现昏君刘宏。】
【奖励刘秀亩产3000斤的红薯种子!】
声音落下,刘秀面前出现了一吨红薯种子,同时还有如何种植的说明书!
刘秀看完说明书心中激动万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