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男高的三国朋友圈 > 书房门后的东吴客
换源:


       陈望盘腿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膝盖上摊着本封面磨白的《东吴秘史》,指尖反复蹭过“孙权于柴桑召集群臣,言‘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的字句,指腹沾了层薄薄的纸灰。桌角的台灯缠了圈旧毛线,暖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身后斑驳的木门上。

窗外的晚风卷着楼下便利店的关东煮香气飘进来,刚掀起书页一角,那扇从没上过锁的书房门突然“吱呀——”一声,响得慢悠悠,像有人在门外犹豫了半天才推。

他以为是风刮得门晃,头也没抬,随手往后挥了挥:“别晃了,再晃书都要吹跑了。”话音刚落,指尖没碰到熟悉的木门板,反倒撞上一片冰凉挺括的料子——那布料厚得像浸过桐油,指尖划过能摸到暗纹里的丝线,还带着股奇怪的味道,不是楼道里的油烟味,倒像老家旧祠堂里的樟木混着燃尽的香灰气,沉得让人心里发紧。

陈望猛地回头,台灯的光正好撞在来人脸上。那人身着玄色长袍,那下摆都已垂到地板上,边缘绣着几缕银线勾勒的云纹,走动时腰上镶了青金石的玉带扣相撞,叮的一声轻响,脆得像冰。

最让他发懵的是对方的眼睛:剑眉斜飞入鬓,眼窝深,瞳孔是偏褐的墨色,像浸在冷泉里的黑曜石,正垂着眼盯他膝盖上的书,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佩剑的铜鞘——那剑鞘上还刻着“吴”字,磨得发亮,一看就常握在手里。

“你手里这册,写的是孤?”那人开口时声音有点低,带着点奇怪的腔调,不像陈望听过的任何一种方言。陈旺吓得差点把书扔出去,手忙脚乱地撑着桌子站起来,才发现对方比自己高小半个头,得微微仰头才能看清对方的脸:“你、你是谁?怎么进来的?你这玩的是啥,cosplay吗?”

那人没答,反倒往前凑了半步,目光落在书页上,手指轻轻点了点“孙权劈案拒降”的段落:“此处写的是建安十三年,孤拒张昭等降曹之议?”陈望愣了愣,下意识点头:“对,书上说孙权当时拔剑劈了案几,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那人眼底忽然亮了亮,墨色的瞳孔里映着台灯的光:“史书所载,多有修饰,你倒能把孤当时的心意说透。”他又扫了眼书桌——桌上摊着陈旺画的东吴势力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赤壁、夷陵的地理位置,旁边还写着几行小字:“赤壁之战若孙权听张昭言,吴早亡;夷陵之战拖到盛夏,是为耗蜀军锐气”。那人的手指落在“夷陵之战”的批注上,指尖的温度透过纸背传过来,让陈望打了个激灵。

“你观孤的战事,倒有几分见地。”那人抬眼看向陈旺,眼神里少了起初的探究,多了点郑重,“孤掌吴地时,不过十九岁,内有旧臣疑虑,外有强敌环伺,常恐行差踏错。你既知孤往日的难处,若身处孤之位,夷陵之战后,会如何安抚荆州旧部,又如何防曹魏来犯?”

陈望没想到他会问这个,脑子飞速转起来,指着地图上的江陵城:“荆州旧部多念关羽之恩,不能硬压,得找像陆逊那样能服众的人去镇守,再减免当地赋税,让百姓先安下来;至于曹魏,刚在赤壁输过,短时间不会南下,但得在濡须口加修营寨,派老将守着,防他们突然来犯。”

那人听完,忽然笑了笑,眼底的冷意散了大半:“你年纪不大,倒懂‘刚柔并济’‘防患未然’。孤身边虽有周瑜、鲁肃、陆逊之辈,但若你生在东吴,孤倒想让你入幕府,随孤议事。”他话音刚落,忽然扶了扶额头,身影晃了晃,玄色长袍的衣角微微透明。陈望忙伸手想扶,却听他低声道:“周遭气息怪异,孤……似是回不去了。”

陈望回想刚才那人所说的话凝神道:“难道您是孙权,您是怎么到这来的,要不您先在我这住下,等想到法子再走吧。”

孙权别过手,“正是,孤也不知,打开军营帘帐,一道刺眼的白光射在孤的脸上,再睁眼就到了此地,既归无途,便暂居君家,多有叨扰,还望海涵。”



夜里两人坐在阳台吹风,孙权忽然指着远处的霓虹:“孤曾想,若吴地百姓能日日安稳,不必惧战乱、不忧饥寒,便是孤的幸事。如今见这万家灯火,倒像孤当年的愿,真的成了。”他转头看向陈望,眼神里满是郑重,“这些时日,见你观事通透、待人赤诚,更懂谋局布势却不贪功,若在东吴,你定是能护国安民的栋梁。孤一生求才,若说继承者,你这般心性与才识,便是孤心中最合意的人选。”

陈望握着杯子的手紧了紧,抬头时正撞进孙权的目光——那目光里有欣赏,有期许,像当年他在史书里读到的、孙权看向陆逊时的信任,却又多了几分把未来托付的郑重。夜风拂过,阳台上的绿植轻轻晃动,映着两人之间的沉默,却比任何话语都更显真切。

(这是一部现代文,剧情都以主角路备一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出发,但也可以说是奇幻,毕竟生活中没有古代的人会穿越过来。

清流想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少年时心中所想的虚拟朋友,只是把这虚拟朋友现实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