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青青之丘 > 第二章 :祭天
换源:


       真武七年春,暖阳终于驱散了笼罩大齐一冬的阴霾。北境传来捷报,皇帝萧彻亲率大军鏖战三月,于阴山脚下大破胡羌十六部联军,斩敌三万,余部仓皇北逃,被逐至三百里外的漠北荒原,雁门关外重现太平;南方水患亦平,工部尚书率官员百姓疏浚河道、重修堤坝,流民尽数返乡,春耕已在江南四省有序展开。捷报传入京城那日,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沿街焚香,高呼“万岁”。

金銮殿内,朝会气氛亦是一派轻快。户部尚书正奏报春耕粮种筹备事宜,殿外忽然传来内侍通报:“奉祀卿李宗衡,有本启奏。”

只见李宗衡手持玉笏,缓步出列,躬身行礼时,神色比往日更显郑重:“陛下,如今北境靖安,南方安澜,大齐渐入坦途,臣恳请陛下即刻下诏,举行‘天地大祀’大典,以谢上天庇佑。”

他抬眸看向御座上的萧彻,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陛下忘了?百年前,太祖皇帝正是得天帝垂怜,借天兵天将之力才扫平乱世、定鼎大齐。如今国难初平,正是向天帝表敬谢之意的时刻,若再拖延,恐让上天觉得陛下不敬,于大齐国运不利啊!”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部分老臣微微颔首,显然认同李宗衡的说法——太祖借天兵定天下的传说,早已刻在大齐君臣的认知里,祭天谢神,似是理所当然。

萧彻坐在御座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他望着殿外庭院里抽芽的柳枝,沉默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李卿所言,是为大齐国运着想,朕知道。”

话锋一转,他的语气沉了几分:“可你眼里只看到‘国运’,却没看到朕的百姓。”

萧彻起身走下御座,目光扫过群臣:“北境鏖战三月,将士们吃了多少苦?南方治水半载,百姓们饿了多少顿?如今春耕刚起,不少州县粮仓尚空,流民虽归乡,却连种子粮都要官府接济。”他看向李宗衡,眉头微蹙,“你要朕办‘天地大祀’,需备三牲五谷、玉帛礼器,那得耗费多少粮食?多少银钱?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还不是从百姓口中夺,从国库牙缝里挤?”

李宗衡急忙躬身:“陛下,祭天乃头等大事,些许耗费……”

“些许耗费?”萧彻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对卿而言,或许只是‘些许’,可对刚从水患里逃出来的百姓,那是能救命的口粮;对北境伤残的将士,那是能养伤的银钱。朕若为了‘谢天’,让百姓再受冻饿,这‘敬天’,与苛政何异?”

他转身走回御座,目光坚定:“太祖借天兵定天下,那是乱世之中,太祖护佑万民,才得天地认可。如今朕身为君主,当以护民为根本,而非靠祭品讨好上天。”

萧彻拿起案上的朱笔,在李宗衡的奏折上批下“暂缓”二字,掷回阶下:“天地大祀,再推迟。何时百姓仓廪实、衣暖食足,何时再议祭天之事。眼下,先让治下的百姓,活得比从前好些吧。”

李宗衡捧着那方批着“暂缓”的奏折,指尖微微发颤,躬身退回到朝班中时,垂着的眼帘里满是难掩的忧虑。他心中暗叹:陛下体恤万民,固然是明君之举,可太祖借天兵定鼎的旧事,并非虚妄啊!天帝既曾护佑大齐,便容不得半点轻慢,这般两次三番推迟祭典,若真惹得天帝动怒,降下灾祸,届时百姓纵有口粮,又岂能安稳度日?

这般念头刚起,他余光瞥见身旁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臣,亦是眉头紧锁,微微摇头,显然与他心思相同。工部尚书年过花甲,方才还因治水有功面露欣慰,此刻却望着御座上的帝王,眼神里藏着几分不安;就连素来支持皇帝务实政策的礼部老侍郎,也轻轻叹了口气,似在担忧这场“抗命”上天的决定,会给刚安定的大齐,埋下未知的隐患。

殿内的气氛,悄然从方才的轻快,添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凝重。御座上的萧彻似未察觉群臣的心思,已然转向户部尚书,继续询问春耕的细节,只是那道“先安百姓”的旨意,已如一块石头,落在了李宗衡与诸多老臣的心头,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