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秋闱揭榜英才现,帝后观榜识栋梁
换源:


       金秋九月,京城的丹桂香飘满街巷,连空气里都带着几分清雅的暖意。三年一度的秋闱放榜之日,贡院外的青石大街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考生们或攥紧衣角、神色焦灼,或与亲友低声交谈、强作镇定,连街边的茶肆酒铺都挤满了探头探脑的看客,喧闹声几乎要掀翻秋日的宁静。

萧玉轩与沈若初换上一身寻常士绅夫妇的服饰,混在人群中缓缓前行。自江南救灾归来,萧玉轩始终惦记着朝堂选才之事——江南水患虽平,但地方吏治的疏漏、民生治理的短板,都让他迫切需要一批有真才实学、更有为民之心的官员。此次亲自来贡院外,便是想避开朝堂的繁文缛节,亲眼看看这些即将踏入仕途的学子,究竟藏着多少可用之才。

“陛下你看,那处角落里的书生,手里还攥着没看完的策论稿,想来是对自己的答卷仍不放心。”沈若初目光扫过人群,轻声笑道,“不过比起他们的紧张,臣妃更想知道,这些人当中,有多少能像陛下期盼的那样,把‘安民’二字刻进心里,而不只是写在考卷上。”

萧玉轩颔首,目光落在贡院大门处——几名侍卫正护送着放榜官稳步走出,那卷用黄绫装裱的榜单,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选才先选心,去年江南水患,若不是有沈卿家举荐的几名清廉官员,在灾区日夜奔波、严查贪腐,救灾粮款怕是要被克扣大半。”他语气沉缓,“今日咱们便当个寻常看客,瞧瞧这榜单上的名字,背后藏着多少真性情、真本事。”

随着放榜官将榜单张贴在高墙之上,人群瞬间沸腾起来。有人踮脚翘首,有人推搡着往前挤,还有人干脆爬上街边的树干,高声念着榜单上的名字。“榜首!状元郎是丞相林文渊大人的公子,林墨渊!”一声高喊划破喧闹,人群立刻朝榜单最顶端望去,随即纷纷转头,看向站在不远处的一道身影。

那正是林墨渊,身着一袭月白锦袍,腰束玉带,面容俊朗,却不见半分世家子弟的骄矜。面对周围涌来的道贺人群,他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地一一回应,目光扫过榜单时,还特意在中间位置停顿片刻,似在寻找什么。萧玉轩看得清楚,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林丞相教得好,这孩子不仅有才学,更有沉稳气度,难得不因名次沾沾自喜。”

就在这时,另一阵惊呼响起:“快看探花!探花是林疏月!竟是林丞相的女儿!”这下,人群的骚动更甚,连不少前来观榜的官员都面露惊讶——女子应试本就罕见,能闯至秋闱并夺得探花之位,更是前所未有。众人纷纷朝林墨渊身旁望去,只见一名身着素雅儒衫的少女静立在那里,身形纤细,却脊背挺直,眉眼间带着书卷气,眼神明亮而坚定,正是林疏月。

“兄妹二人同登榜单,还分占状元、探花,这林丞相的家学,当真是名不虚传!”“听说林丞相素来注重子女教诲,不仅教经史子集,更常带他们去民间体察疾苦,如今看来,果然没白费心思!”赞叹声此起彼伏,连之前对女子应试颇有微词的几位老臣,都忍不住点头称叹。

沈若初眼中泛起笑意,对萧玉轩道:“从前只知林丞相治学严谨,今日才知他教女亦有良方。疏月这孩子,站在人群中不张扬,面对这么多目光也不怯场,单这份定力,就比不少世家子弟强。女子能得探花,定是凭真才实学,林丞相真是好福气。”

正说着,不远处忽然传来一阵争执声。只见礼部侍郎之子李公子,带着两名仆从,正对着一名身着粗布长衫的寒门考生冷嘲热讽:“不过是勉强混进榜单末尾,也敢挤到前面来看?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份,配站在这里吗?”那寒门考生攥紧手中的书卷,脸颊涨红,却不肯退让:“秋闱选才看的是学识,不是出身!我凭本事上榜,为何不配?”

李公子被噎了一下,恼羞成怒就要上前推搡,却被一道清冷的声音喝止:“李公子,住手!”众人回头,只见林墨渊已快步走上前,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秋闱乃朝廷选才大事,当众欺凌考生,不仅有失体统,更是轻慢朝廷法度。何况上榜即是朝廷认可,无论名次高低,皆是天子门生,何来‘不配’之说?”

林疏月也跟着走上前,对着那寒门考生温和一笑:“兄台不必介怀,以学识立身,本就无需在意旁人的闲言碎语。殿试在即,与其在此争执,不如回去好好备考,用真才实学证明自己。”她声音轻柔,却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那寒门考生愣了愣,随即拱手道谢:“多谢林姑娘、林公子仗义执言。”

李公子见是林家兄妹,气焰顿时消减——林家乃当朝丞相府邸,林墨渊又是新科秋闱榜首,他自然不敢得罪,只能狠狠瞪了那寒门考生一眼,带着仆从悻悻离去。周围的看客见没了热闹,也渐渐散开,不少人看向林家兄妹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佩。

萧玉轩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对沈若初笑道:“林墨渊有风骨,敢当面驳斥权贵子弟;林疏月有仁心,懂得体谅寒门学子。林丞相这一双儿女,既有才学,又有品性,真是难得。看来这‘书香门第’的名声,不是靠家世撑起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德行与学识。”

沈若初点头附和:“方才疏月对那寒门考生的态度,没有半分世家小姐的傲气,可见她心怀仁厚,不是眼高于顶之人。这样的人入仕,定能体恤百姓疾苦,比那些只会空谈的官员强多了。”

随后,林墨渊与林疏月受邀,和几位相熟的考生一同前往附近的茶肆,探讨此次秋闱的策论题“论治国之要在安民”。萧玉轩与沈若初也悄悄跟了过去,坐在邻桌静静聆听。

茶肆内,林墨渊率先开口,引经据典,条理清晰:“我以为,安民之要,首在‘治官’。官员若清廉有为,能为百姓办实事,百姓自然安定;若官员贪腐懈怠,欺压百姓,即便有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是以当严惩贪腐,优化赋税制度,让百姓少受盘剥之苦。”

话音刚落,林疏月便轻声补充:“兄长所言极是,但我以为,安民不仅要解当下之困,更要谋长远之策。百姓之所以易生乱,多因‘无知’——不知礼义,便易受蛊惑;不知法度,便易犯过错。若能广设义塾,让寒门子弟有书读,让寻常百姓知礼义、明法度,从根本上教化民心,方能实现长久安定。”

她话音不高,却字字恳切,眼神中透着对民生的真切关切。邻桌的萧玉轩听得清楚,转头对沈若初笑道:“你看,林墨渊侧重‘治官’,用严政约束官员;林疏月侧重‘育民’,用教化感化百姓,二人观点一刚一柔,恰好互补,可见都对‘安民’二字有深入思考,不是空泛之谈。”

沈若初眼中满是认可:“更难得的是,他们的想法都贴合实际,没有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墨渊的‘治官’之策,能解决当下吏治的痛点;疏月的‘育民’之法,能为江山长治久安打基础。这对兄妹,当真是难得的人才。”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茶肆的窗棂洒进来,给桌椅镀上一层暖光。林墨渊与林疏月正低声商议着殿试的备考计划,时而为某个观点争执几句,时而又相视一笑,言谈间全是对政务民生的关切,不见半分儿女情长的闲语。

萧玉轩与沈若初悄然起身离去,走在洒满落叶的石板路上,沈若初轻声道:“陛下,这林家兄妹,怕是能成为朝堂急需的新鲜力量。”萧玉轩点头,目光坚定:“殿试时,定要好好考考他们。若真有实才,便给他们能做事的职位,让他们把想法落到实处。林丞相不愧是书香门第,儿女皆有渊源才情,真是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远处,贡院外的人群早已散去,唯有那张泛黄的榜单仍贴在高墙上,在秋风中微微作响。而榜单上“林墨渊”“林疏月”两个名字,已在帝后的心中,埋下了对未来朝堂的期许——这对林家儿女,或许正是能扛起“安民治国”重任的栋梁之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