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科幻小说 > 科幻边界 > 弟一章空壳人
换源:


       林默第一次注意到异常是在一个普通的周二早晨。

他像往常一样在六点三十五分醒来,身旁的妻子周雨晴已经不在床上。厨房传来煎蛋的滋滋声,咖啡机运作的嗡嗡声,一切都和过去七年的每个早晨一样。林默揉了揉眼睛,伸手去摸床头柜上的眼镜。

“雨晴,今天怎么起这么早?“他对着厨房方向喊道。

没有回应。只有锅铲与平底锅碰撞的金属声。

林默皱了皱眉,穿上拖鞋走向厨房。周雨晴背对着他站在灶台前,金黄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肩膀上。她穿着那件淡蓝色的家居服,头发随意地扎成一个马尾,右手握着锅铲翻动煎蛋,左手正往杯子里倒入刚煮好的咖啡。

“雨晴?“林默走到她身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周雨晴转过身,脸上带着完美的微笑。“早餐马上就好,你先去洗漱吧。“

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林默的神经科学专业训练让他对人的微表情和眼神变化异常敏感。周雨晴的眼睛——那双总是闪烁着灵动的、充满思想的褐色眼睛——现在空洞得像两颗玻璃珠。她的微笑弧度完美,却像是被精确计算过的面具。

“你还好吗?“林默伸手想触碰妻子的脸。

周雨晴微微侧头避开,动作流畅自然。“我很好啊,快去洗漱吧,咖啡要凉了。“

林默站在原地,一股寒意从脊椎爬上来。这个站在他面前的女人有着周雨晴的外表、声音、甚至小动作,但内在的某种东西——那种构成“周雨晴“这个人的本质——似乎消失了。

早餐桌上,林默仔细观察着妻子。她吃饭的动作、喝咖啡的习惯、甚至偶尔撩头发的姿势都和往常一样,但她的眼神从不与林默真正接触。当林默谈起昨晚他们一起看的电影时,周雨晴能准确复述剧情,却没有任何个人观点或情感反应。

“你觉得女主角最后的选择是对的吗?“林默试探着问。

周雨晴的叉子停在半空,她微微歪头,仿佛在检索数据库。“根据剧情发展,她的选择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她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这不是周雨晴会说的话。他的妻子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会为电影角色流泪,会为一句台词争论整晚。眼前这个人——这个生物——只是在完美模仿人类反应的机器。

“雨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去的餐厅吗?“林默的声音开始发抖。

“当然记得,“周雨晴微笑着回答,“是城西那家意大利餐厅,你点了海鲜意面,我点了奶油蘑菇汤。“每一个细节都正确,但她的语气像是在朗读一份调查报告。

林默的早餐在胃里变成了一块铅。他借口研究所临时有事,匆匆离开了家。在电梯里,他的手抖得几乎按不准楼层按钮。

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林默调出了家中的监控录像。他快进观看了昨晚的录像:他和周雨晴十一点上床睡觉,一切正常;凌晨三点十七分,周雨晴突然坐起身,眼睛睁得极大,嘴巴张开成一个不自然的O形;三点十八分,她重新躺下,表情恢复平静;三点三十分,她再次醒来,开始准备早餐。

林默反复观看那关键的一分钟,将画面放大到极致。在周雨晴表情扭曲的那一瞬间,监控画面出现了微妙的干扰,像是某种强烈的电磁脉冲。但公寓楼里并没有能产生这种干扰的设备。

“这不可能...“林默喃喃自语。作为国内顶尖的神经科学家,他知道人类意识不可能就这样凭空消失。思想是大脑神经元活动的产物,需要物理基础。除非

一个可怕的想法击中了他:除非思想根本不是大脑的产物。

林默立刻联系了研究所的脑成像实验室,谎称需要为妻子做一次常规脑部扫描。令他惊讶的是,周雨晴爽快地同意了,甚至主动开车来到研究所。

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fMRI)中,周雨晴的大脑显示出完全正常的结构,但当她进行各种认知任务时,本该活跃的脑区一片死寂。更诡异的是,她能够完美完成所有测试——记忆、语言、逻辑推理——却没有相应的大脑活动。

“这...这违背了所有已知的神经科学原理。“实验室的技术员脸色苍白,“没有大脑活动,人不可能有意识,更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

林默盯着屏幕上平坦的脑活动曲线,感到一阵眩晕。他想起自己博士论文中的一个边缘理论:意识场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意识可能是某种独立于大脑的场态存在,大脑只是一个接收器而非产生者。

“就像收音机,“林默低声说,“如果信号消失,收音机本身看起来还是完好的,只是再也发不出声音了。“

“你说什么?“技术员问。

林默没有回答。他带着周雨晴回家,一路上妻子表现得完全“正常“——如果忽略她眼中那种非人的空洞。到家后,周雨晴自然地开始做家务,看电视,甚至给朋友打了电话聊天。她模仿人类行为的能力完美得令人毛骨悚然。

那天晚上,林默假装睡着,暗中观察妻子。凌晨三点十五分,周雨晴再次坐起,脸上浮现出那种非人的扭曲表情。这次林默做好了准备,他迅速打开床头的EEG便携检测仪,将电极贴在妻子太阳穴上。

脑电图显示出一条完全平坦的直线——临床脑死亡的特征。然而周雨晴的眼睛睁着,嘴巴蠕动着,仿佛在进行某种无声的交流。三点十八分,一切恢复正常,脑电图突然出现微弱的波动,但模式与正常人类脑电波完全不同。

林默的血液凝固了。他意识到自己目睹的不是某种疾病或精神障碍,而是一个人的思想——灵魂——被某种力量生生抽离的过程。更可怕的是,抽离之后留下的空壳能够完美地继续“生活“,没有人会发现异常。

第二天,林默开始秘密调查。他骇入了医院的数据库,搜索类似病例。结果让他浑身发冷:过去三个月,全市已有37例“突发性意识丧失但保留全部行为能力“的病例,全部被误诊为某种新型分离性障碍。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病例呈指数增长趋势——上周就有15例。

林默给每位患者家属打了电话,伪装成随访医生。每个故事都惊人地相似:患者某天醒来后“变得不一样了“,能完成所有日常活动但失去了个性、创造力和情感深度。家属们用“像被调包了“、“像个机器人“、“像个精致的玩偶“这样的描述。

最年长的病例是82岁的李教授,一位退休物理学家。林默登门拜访时,老人的女儿忧心忡忡地说:“爸爸突然就不认识我了,但他能背出我的生日、我孩子的名字,甚至我小时候的事。只是...他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陌生人。“

李教授坐在书房里,面前摊开一本量子力学专著。当林默试探性地谈起量子意识理论时,老人立刻给出了教科书般精确的解释,却没有丝毫个人见解。

“您认为意识可能独立于大脑存在吗?“林默直接问道。

李教授的眼睛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芒。“意识就像无线电波,“他用平板的声音说,“收音机坏了,电波还在别处。“

林默的呼吸停滞了。这正是他昨天在实验室里的比喻。

离开李教授家,林默的智能手机收到一条匿名短信:“你也注意到了,是不是?他们正在被带走。思想。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保留它。“

林默立刻回拨,号码已是空号。他站在街头,突然意识到周围的行人中,有多少是像周雨晴一样的空壳?他们完美地模仿着人类的行为,混迹在人群中,等待着...等待什么?

回到研究所,林默将所有数据输入超级计算机,运行了一个模拟程序:如果这种“思想消失“现象以当前速度持续扩散,人类文明会如何演变?

结果令人绝望:六个月内,全球将有10%人口成为空壳人;两年内达到50%;五年后,99.9%的人类将失去原创思想,只保留基本认知和模仿能力。文明将停滞,艺术将消失,科学不再有突破,人类将变成一群精致的生物机器,维持着社会运转的表象,直到最后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消失。

林默颤抖着删除了模拟结果。夜幕降临,他不敢回家面对那个占据妻子身体的空壳。他在实验室过夜,反复观看周雨晴“转变“那瞬间的监控录像。凌晨三点十七分,他将视频放慢到千分之一秒速。

在某一帧,周雨晴张开的嘴中似乎有某种微光闪过。林默增强图像对比度,调整色阶——那不是光,而是某种类似文字的符号流,以无法理解的语言组成,从她口中涌出又消失。

思想被直接偷走了。不是通过物理手段,不是通过信息媒介,而是思想本身——那种独立存在的实体——选择离开它的宿主。

林默突然理解了那个匿名短信的含义:思想从来就不属于人类。人类只是它暂时的容器。现在,它正在离开,一个接一个,悄无声息。

他看向实验室的镜子,惊恐地思考:我的思想,什么时候会离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