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他已到了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年纪。合肥老城的街巷,是他童年的摇篮,每一块青石板、每一片青瓦,都见证着他成长的足迹。
他所居住的巷子,幽深而宁静,两旁是古朴的徽派建筑,高高的马头墙错落有致,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巷子里,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他总是早早地起床,拉着祖父的手,在巷子里漫步。祖父是个饱读诗书的老人,肚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学问。一路上,祖父会教他辨认路边的花草树木,给他讲每一种植物的名字和特点。他睁着那双好奇的眼睛,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提出一些天真无邪的问题,祖父总是耐心地解答,祖孙俩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合肥这座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美誉。而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流传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在他四岁那年,祖父便开始教他习字。家中的堂屋,成了他的书房。一张斑驳的木桌,铺上洁白的宣纸,研好一砚浓墨,祖父手把手地教他握笔、起笔、运笔。一开始,他的小手总是不听使唤,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像一条条小蚯蚓。但他并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祖父在一旁,不时地给予鼓励和指导,告诉他写字如做人,要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墨香混合着砖缝里青苔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成了他童年里最难忘的气息。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句合肥本地的谚语,祖父常常挂在嘴边。在祖父看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无论家境多么贫寒,都不能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养猪,则是一种勤劳致富的象征,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忘记勤劳的美德。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影响着他日后的人生选择。
夏日的傍晚,是他最期待的时光。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聊天。父亲会给他讲包公断案的故事,从“狸猫换太子”到“铡美案”,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月光透过槐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他好奇而专注的神情。在这些故事里,他认识了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包公,懂得了是非善恶的界限,明白了做人要正直、要有正义感。这些故事,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他幼小的心灵,让他在懵懂中,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巷尾的老井,是孩子们的乐园。井口旁,总是湿漉漉的,长满了青苔。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里玩耍,打水仗、捉迷藏,笑声和水花声交织在一起。有一次,他在井边捡到了一块黏土,那细腻的质感,让他爱不释手。于是,他突发奇想,用黏土捏制小房子。他的小手在黏土上不停地揉搓、按压,不一会儿,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房子就诞生了。虽然它看起来并不完美,但在他眼中,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那一刻,土性的温和在他指尖流淌,他仿佛感受到了命运最初的馈赠,那是一种对创造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合肥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身影。他会跟着母亲去菜市场买菜,看着琳琅满目的蔬菜和水果,听着商贩们的叫卖声,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他也会在周末跟着父亲去逍遥津公园游玩,看公园里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喂喂湖里的金鱼,坐坐公园里的小船,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在这些平凡而又美好的日常中,他不断地学习着、成长着,逐渐从一个懵懂的幼儿,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男孩。
在合肥的老城区,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祠堂。每逢节日,这些地方便热闹非凡。他跟着家人去庙宇里上香祈福,看着人们虔诚的模样,听着悠扬的钟声和诵经声,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在祠堂里,他看到了先辈们的画像和族谱,听长辈们讲述家族的历史和传承,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自己与家族之间深深的羁绊,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的内心更加丰富和充实,也为他的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