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洛刚靠近“毕业聚餐”的布景,就被道具组的小王一把拽住了胳膊。“可算把你盼来了!快来帮我搭把手,我这餐具摆得总觉得差点意思,你脑子活,给点意见呗。”小王边说边扯着他往布景里走。
布景里的六张老旧木桌散发着岁月的痕迹,桌面纵横交错着深浅不一的划痕,墙角码着一堆印着“好好学习”字样的搪瓷碗。棚顶漏下的阳光在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仿佛在刻意营造一种时光的错乱感。雷洛蹲下身,随意拾起一只掉了瓷的搪瓷碗,指尖在边缘轻轻摩挲了一圈。“同学聚餐,哪能少了瓶装汽水和散装瓜子?再添几瓶‘健力宝’,桌角摆个铁皮饼干盒装瓜子,味道就对了。”他说得轻描淡写,却带着一股笃定的劲儿。
小王一拍大腿,“啪”的一声脆响,“哎呀,你怎么不早说!”他拉起雷洛的袖子就往道具库跑。路过服装组时,雷洛的目光被杨蜜吸引住了——她正抱着一件泛黄的白衬衫发愁。衬衫领口的纽扣松了线,袖口还破了个小口子,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
“我来缝吧。”雷洛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摸出一个针线包,那是穿越前妈妈硬塞给他的,说是出门在外用得上。他坐在服装组的长凳上,指尖捏着细针,熟练地把纽扣缝牢,又用细密的针脚补好了袖口的破洞,最后还顺手在补痕处绣了个小巧的星星图案。
“哟,你还会这个?”杨蜜凑过来看,眼里透着几分惊喜,“这星星绣得还挺好看,一点都不突兀,跟衣服本来的设计似的。”
雷洛挠了挠头,声音有点不好意思:“以前在家跟我妈学过,慢慢就熟了。”他把衬衫递给她,指尖不经意间擦过她的手背。两人动作一顿,迅速移开了目光。一阵夏风从棚外吹进来,夹杂着燥热的气息,让空气都变得黏糊糊的。
当天下午,布景里热闹非凡。杨蜜穿着那件补好的白衬衫,扎着高马尾,坐在桌旁和其他演员碰杯,搪瓷碗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能把人拉回那个久远的青春年代。雷洛站在摄像机旁,看着杨蜜笑着把汽水递给饰演“转学生”的演员,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中时光,眼眶竟有些发热。
“嘿,想什么呢?”副导演拍了拍他的肩膀,“刚才那场戏拍得不错,多亏你帮着搭的景,导演说了,晚上请大家吃小龙虾。”
晚上的小龙虾摊摆在片场旁的空地上,十几个人围着塑料桌子坐成一排,空气中弥漫着辣油的香气。杨蜜不能吃太辣,只挑着蒜蓉味的吃,雷洛见状,把自己碗里不辣的小龙虾全夹给了她。“我能吃辣,这些给你。”
杨蜜抬头冲他笑了笑,刚要开口道谢,突然听见有人喊她的名字:“杨蜜!好久不见!”
她和雷洛同时回头,只见一个穿着牛仔裤、白T恤的男生快步走过来,手里还提着个帆布包。“周宇?你怎么在这儿?”杨蜜眼睛一亮。
“我来长沙拍广告,听说你们剧组在这儿,就过来看看。”周宇坐在杨蜜旁边,目光扫过雷洛时,笑着伸出手,“你好,我是周宇,杨蜜的大学同学。”
雷洛赶忙回握,“我是雷洛,剧组的编剧助理。”
周宇一坐下,就和杨蜜聊起了大学趣事。提到两人一起排话剧时她忘词,周宇临场救场;提到毕业答辩时她紧张得把稿子拿反,全场人都笑得直不起腰。雷洛坐在一旁,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莫名泛起一丝失落,低头继续扒拉着碗里的小龙虾。
杨蜜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情绪,故意把话题转向了他:“周宇,你知道吗,雷洛可厉害了,写了部短剧播放量破了10万,还得到了资深编剧的指导。”
周宇顿时来了兴趣,“真的?有空我一定要看看。对了,我最近认识了个制片人,他正在找年轻编剧的作品。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帮你推荐一下。”
雷洛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喜,“真的吗?那太谢谢了!”
“客气什么,都是朋友。”周宇笑着摆摆手,随后又和雷洛聊起了剧本创作。从剧情结构到市场需求,他还给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雷洛越聊越投入,内心的失落感渐渐消散。
小龙虾摊快要收摊时,周宇接了个电话,匆匆站起身,“广告组临时有事,我得赶紧回去。”他拍了拍杨蜜的肩膀,“有空再聚,别总忙着拍戏,注意休息。”他又对雷洛说道,“剧本的事,你整理好发给我,我帮你递给制片人。”
看着周宇离去的背影,雷洛心里满是感激,“没想到你的同学这么热心。”
“他一直这样,上学的时候就爱帮忙。”杨蜜擦了擦嘴角,“对了,你什么时候整理剧本?要是需要帮忙,随时跟我说。”
“我明天就整理!”雷洛干劲十足,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整理短剧剧本,发给周宇推荐给制片人”,还在后面画了个大大的感叹号。
第二天一早,雷洛躲在酒店房间里埋头修改剧本。他重新调整了《剧组乌龙事件簿》的剧情节奏,按照张老师的建议补充了新的笑点。修改完成后,他反复检查了好几遍,确认没有问题才把剧本发给了周宇。
刚发完邮件,手机就响了——是张老师打来的。“小雷,我看了你修改后的剧本,比之前好多了。”张老师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语气中满是赞许,“我下周要去北京参加个编剧研讨会,如果你有空,可以跟我一起去,能认识不少业内人士。”
雷洛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有空!我当然有空!谢谢张老师!”
挂了电话,他赶紧去找杨蜜分享这个消息。杨蜜正在化妆间化妆,听他说完后笑着说:“太好了!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你一定要好好把握。”她从包里拿出一本淡蓝色封面的笔记本递给雷洛,“这是我平时记拍戏心得的本子,里面有不少关于角色塑造的想法,说不定能帮到你。”
雷洛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娟秀工整,每一页都写得认真细致。他翻到其中一页,看到杨蜜写着:“饰演角色时,要走进角色的内心,理解她的喜怒哀乐,才能演得真实。”心中的感动涌上心头,“谢谢杨蜜姐,我一定会好好看的。”
接下来的几天,雷洛一边帮剧组拍“毕业聚餐”的后续戏份,一边抽空研究杨蜜的笔记本。他把里面对自己有用的想法记录下来,结合这些灵感修改了短剧续集的构思。他想在续集中加入更多角色内心的描写,让剧情不仅有笑点,还有温度。
“毕业聚餐”戏份拍完那天,剧组举办了一个小型庆祝会。导演端着酒杯走到雷洛面前,“小雷,这次多亏了你,道具准备得很到位,短剧也为剧组赚了不少人气。以后有新的创作想法,随时跟我说。”
雷洛赶紧举杯,“谢谢导演,我会继续努力的。”
庆祝会进行到一半,雷洛接到了周宇的电话:“雷洛,制片人看了你的剧本,很感兴趣,想下周跟你见一面,聊聊合作的事。”
“真的吗?太好了!”雷洛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谢谢你,周宇哥!”
“不用谢,是你的剧本够好。”周宇笑着说,“具体时间地点,我确定后再告诉你。”
挂了电话,雷洛忍不住去找杨蜜分享这个消息。杨蜜比他还开心,“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下周见面,你可得好好表现。”她又模拟了见面时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教他怎么回答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想法。
转眼到了去北京参加编剧研讨会的日子。雷洛提前收拾好行李,杨蜜特意给他买了件新衬衫,“见业内人士,穿得正式点比较好。”她还帮他整理了研讨会要带的资料,反复叮嘱他“多听多学,不懂就问”。
第二天一早,雷洛在机场和张老师汇合。飞机上,张老师跟他聊起了编剧行业的现状,还分享了许多资深编剧的创作经验。雷洛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把重要的内容都记在笔记本里。
到了北京,研讨会在一间会议室里举行。雷洛跟着张老师走进去,看到里面坐满了业内知名的编剧和制片人,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研讨会开始后,各位前辈分享着自己的创作经验,从剧本打磨到市场定位,每一句话都让他受益匪浅。
休息时,张老师把雷洛介绍给几位资深编剧。一位姓刘的编剧听说他的短剧播放量破了10万,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敢创新,这是好事。以后有什么创作上的问题,随时可以找我聊。”
雷洛赶忙道谢,又趁机请教了几个关于剧本结构的问题。刘编剧耐心为他解答,还列举了几个经典剧本的例子,让他更容易理解。
研讨会结束后,雷洛跟着张老师去见了周宇提到的那位制片人。制片人姓王,看起来很和蔼,一见面就笑着说:“你的剧本我看了,很有生活气息,笑点也很自然,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喜好。”
雷洛紧张地说:“谢谢王制片人的认可,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一定尽力。”
“修改倒是不用太着急,我们先聊聊合作细节。”王制片人拿出一份合作意向书,详细讲解了合作内容——他们想把《剧组乌龙事件簿》改编成系列短剧,由雷洛担任编剧,负责后续的剧本创作。
雷洛仔细听着,心里满是激动,有不懂的地方就及时提问。王制片人耐心一一解答,语气中满是信任。
聊完合作细节,王制片人笑着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下周我会让助理把正式合同发给你,你看完后要是没问题,咱们就签字生效。”
“合作愉快!”雷洛伸出手,与王制片人紧紧握了握。
从公司出来,雷洛忍不住给杨蜜打了电话,把合作的事告诉了她。电话里,杨蜜的声音满是兴奋:“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成功!等你回来,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挂了电话,雷洛抬头望着北京的天空,阳光明媚,云朵悠然飘动。他掏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道:“2008年秋初,在北京参加编剧研讨会,见到了很多业内前辈,还和王制片人达成了合作意向。感谢张老师的指导,感谢杨蜜姐的帮助,感谢周宇哥的推荐。原来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梦想就真的会实现。”
写完,他把笔记本放进背包,脚步轻快地朝地铁站走去。他知道,自己的编剧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惊喜在等着他,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带着这份热爱与坚持,一路走下去。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北京秋初的凉爽,雷洛的脚步愈发坚定,每一步都通向梦想的方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