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情故事,怎么让你们说成这样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凄美爱情,被你们说得那么轻描淡写。怎么就成了男人的欲望了。林黛玉的还恩之路结束就是前缘已了,还有后续吗?”纪晓夫不平地说,“《红楼梦》比较有文学价值。当时的环境,贾宝玉能坚持下去,已经不错了。”
“我想一首《氓》送给你。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好好想想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不是给林黛玉留了一笔费用。林黛玉是携遗产进入贾府的。像不像本来与自己有誓言,最后破坏了誓言。以林黛玉的脾气,一定会和离的。因为贾宝玉在女人堆里长大,做不到钟情一人。但是经过抄家变故,贾宝玉对林黛玉更多的是愧疚。贾宝玉尽了丈夫和封建社会要求的男子义务后,怀着黛玉的死的心结出家。后来,绛珠仙子回到神位,不理贾宝玉负心薄幸之人。难怪许多人对于高鄂写得结局不满意。高鹗写得有点喜剧色彩。你们能不能听我把故事讲完。一个个的补充自己在乎的细节。我只说故事的梗概,那么一本厚厚的书,浓缩一下就好了。况且,这部书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我能将大概讲完已经不错了。而且,我们重点是玩游戏。不是像你们两个人讨论文学的。”罗平非常气愤地说。
“哦,好。我不说了。你讲。”邹学明无语地说。
“你讲,但我还是会说几句的。”纪晓夫笑着说。
“好了,我继续说元春省亲。你们说得那些诗词都是元春省亲和后来出现的。我就省略了。值得一提的是薛宝琴的出现让贾母对贾宝玉的妻子标准有了具体的概括。雪中寻梅看似赏梅,其实在推动剧情的发展。而有一个人物妙玉评论林黛玉是个俗物,说明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不如薛宝钗的。门当户对是当时大家族的联姻方式,从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点评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适合大家族的少奶奶位置。元惜探迎春的结局就像正册中提的一样。具体正册写什么,十二钗的曲牌有,我不具体说了。元春省亲后,王熙凤开始对贾府的改革,什么花园变成菜园,什么裁员政策等等采用一系列操作开源节流。虽然有些人不满意,但是贾母非常支持。后来,贾宝玉因玉丢失而神志不清,王熙凤出了一招‘调包计’骗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与此同时,林黛玉听到贾宝玉结婚,新娘不是自己,吐血身亡。不久后贾府被抄家。
至于丫头的结局就先说被王夫人整死的一些,后来就是鸳鸯殉情,不愿嫁给别人做妾。其他的丫头,则是在大观园及贾府被抄后被发卖,袭人嫁给一个戏子,还帮忙解救了贾宝玉几人。
最好的结局是秦可卿,被发现与公公有染后吞金自杀,当时送殡仪仗比较隆重。是元春省亲前,贾府的暂时繁华。其次是贾母,做为老夫人,她在贾府被抄家前离世,一生荣华,是作者对大家长的一种偏爱。也是迎合当时封建礼教所作的一种结局。
不得不提一下刘姥姥这个人,她关乎着十二金钗两个正册的人物,王熙凤和凤姐的走向。王熙凤接济着刘姥姥,刘姥姥为报恩将凤姐接到自己家里去生活。当时,刘姥姥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已经是中等了。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邢夫人,也是不多余写的人物。看似邢夫人没有表明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选择的态度。她已经用联姻表示自己的模棱两可的处事原则。如果最终选择林黛玉,邢夫人没有反对,不得罪人。如果选择薛宝钗,她让自己的侄女与薛家联姻,也是亲上加亲。反正,不影响邢夫人在贾府的地位。最终,邢夫人下的一步棋比较正确。邢蚰烟和薛蝌的结合为证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横沟有多大,贾府的长辈基本都认同薛宝钗和贾宝玉在一起。为高鄂写贾宝玉的结局埋下伏笔。
大观园被查抄后,一些奶奶和夫人被当时解雇的丫头赎了出来。为了振兴贾府。贾宝玉和贾兰同时中举。让皇帝念在贾元春的面子上,皇帝为贾家平反,而且将贾府重新还给了贾家。而贾宝玉留下薛宝钗孤儿寡母出家了。由此可见贾宝玉一人负了两个女子。而薛宝钗的结局就像李纨一样,也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可能贾宝玉的儿子会像贾兰一样走上科举之路。而通灵宝玉在丢失一段时间后,贾宝玉被别人治好了病。通灵宝玉再次出现时,就是已经在红尘走一遭,把所经历的事情记录在石头上。《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
具体所有人物的结局就不讲了,只讲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感情走向。既然是爱情故事,那就说男主角。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罗平深呼一口气说,“我己经完成任务了,该你们说了。可以补充了。”
“这个,我没什么可以说的。”纪晓夫笑着说。
“我想说一点,古代有许多作品写爱情故事如《诗经》和学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写了连理枝。小说形式的爱情也有许多如《西厢记》。《红楼梦》之所以出彩,肯定与它不仅是爱情故事,更是豪门家族的风花雪月。高鹗给了薛宝钗予当时统治者愿意看到的结局,这是一种两全法。忠孝两全的办法,无非是有后。
阿峰说完了,那么该阿夫了。我们就说一个难点的。也是爱情的。不过是外国的。你应该知道雨果的。”邹学明岔开话题,急着把乱的节奏拉回来。
“知道。他的什么作品?”纪晓夫笑着问。
“《巴黎圣母院》。”邹学明回答。
“哦,那个爱情故事有点惨。雨果是悲剧小说大师。他的许多作品看似有美好的结局,无疑都是有悲剧色彩的。你们想换个口味。那么,我就说说《巴黎圣母院》。”纪晓夫笑着说。
“我们洗耳恭听。”罗峰点了点头说。
“你说。”邹学明静静地等待。
“话说有一个修女生了一个女儿,被流浪汉偷走。这个修女就开始恨流浪汉。
而故事的女主角就是那个被偷走的女婴。她被流浪汉养大,也是底层人们。
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弃婴。因长相丑陋而被人随意欺负。收养他的人是一位主教。而男主角日常工作是敲钟,我们这里称他为敲钟人。
女主角因为生得美丽,而且擅长舞蹈,在底层过得不错。因为内心善良,在某次救了被迫流浪的诗人。诗人告诉她关于爱情的故事。于是,女主角遇到她喜欢的男子。他是一个大学生。他们开始谈起甜甜的恋爱。但是后来大学生知道女主角的身份后,借口离开了女主角。
女主角在某次机会遇到了男主角,并不嫌弃他丑陋,细心照顾他。男主角被女主角的善良打动,心里默默地关注着女主角。
但是,主教也发现了美丽的女主角,想占为己有。于是,他打探到女主角的过往。就设了一个局,让那个昔日的恋人也就是那个大学生与一个人决斗,而把女主角引到战场。结果,昔日的恋人躺在血泊中被人逮到。人们就把女主角带给教堂审理。女主角的母亲也就是那个修女当知道女主角是流浪汉养大的,比较痛恨,当即要求杀死女孩,因为流浪汉爱偷别人的孩子,品德败坏。这时,主教威胁女主角,如果女主角愿意和主教在一起,主教会救女主角。女主角不从。主教就宣判女主角的罪行,要处死女主角。后来,修女知道女主角是自己女儿,想办法救女主角,结果也被连累。
行刑的时候,女主角看到那个大学生与一个女子在一起。于是开始反抗,也有人为女主角辩驳。女主角被暂缓行刑。主教继续威胁女主角,女主角还是不从。主教以杀人未遂罪,把女主角绞死了。
主教想对女主角的尸体动手,被男主角制止,并且被男主角杀死。后来,男主角抱着女主角的尸体死了。人们发现他们的尸体是很久之后。因为发现一个骨骼错位和另一个正常的骨骼。让许多人感念他们的爱情,于是因为分不开他们而将他们葬在一起了。
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丽的女子往往有人守护。而善良的敲钟人最终选择了他守护的美丽女子。敲钟人不想让女主角孤单,死也要在一起。善良是爱情的必杀技。
我讲完了,你们有什么可以说得吗?我给罗峰出题,邹学明给我出题,剩下该罗峰给邹学明出题了。如果没有什么要说得,可以进行下一轮了。”纪晓夫吐了一口气,看着罗峰和邹学明说。
“我们当然要补充了。作者把敲钟人说成善良的人,但是你有没有觉得作者内心深处并没有尊重女性,更玷污了爱情。”罗峰冲邹学明点了点头说。
“对。你有没有想过女主角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爱情的。她追求的爱情应该是诗人说的样子。不是我歧视敲钟人。敲钟人在爱情和亲情上,选择坚守自己的爱情。但是他的大义灭亲行为与主教有什么区别?作者没有法律意识吗?虽然教皇的权利大,但从作者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的生命有点不尊重,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作者也受其影响。善良的人会杀了自己的养父,在爱情上上位。人们歌颂他们的爱情,无非就是给主教面子,毕竟敲钟人是主教的养子。作者也是批着善良的外衣从内心歧视底层人们。女主角最终死在爱情的追求上,而敲钟人则如愿抱得美人归。这让我不得不说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一种讽刺。”邹学明不平地说。
“这,我只考虑给善良的敲钟人一个美好的结局。我没有考虑女主角的想法。”纪晓夫惭愧地低下了头。
“晓夫同志也不是故意忽略的。别人都在赞扬敲钟人,先入为主的夺了许多人对人物设定有同情的第一感觉。她们想爱情也该让这种人体验到。他们希望被同情者受到上帝祝福你。所以作者安排的结局,他们觉得是一种对爱情的完美落到每个人头上。而最容易忽略的是美丽的人也是无辜的。晓夫同志本身就是善良的,容易被感动。但是这也让人容易忽略爱情面前无美丑。”罗峰淡淡地解释说。
“那么你说爱情是什么?亲情有是什么?”纪晓夫不解地问道。
“那就要听听也是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让明讲一下。”罗峰趁机转移话题,将计划走完。
“哦,我紧跟着你,也说说雨果的另一部作品。”邹学明笑着点头说。
“好。我期待。”纪晓夫笑着说。
“那好,我讲了。”邹学明看了看罗峰和纪晓夫。
罗峰和纪晓夫同时点头。
邹学明开口道,“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再次被捕。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之后,冉·阿让确实改名换姓,化名马德兰,埋头工作,而命运也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办起了企业。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他为滨海蒙特勒依城的穷人花了一百多万,创办托儿所,创设工人救济金,开设免费药房等等。他的善举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并终于当上了市长。
也是在此期间,冉·阿让认识了妓女芳汀,一位女工。她有美发皓齿,多情而又幼稚无知的她真心爱着一位大学生并以身相许,失身怀孕,但这个大学生却是个逢场作戏的轻薄儿,对她虚情假意,不久便弃她而去。芳汀生下了女儿柯赛特后不敢返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泰纳迪埃大妈。芳汀为了有时间赚钱,把女儿寄养在泰纳迪埃家。这夫妇俩其实是极其贪婪、庸俗的一对,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但生意很糟糕。他们同意收留柯赛特其实也是为了骗一笔钱还债。小柯赛特慢慢长大,夫妇俩人想尽办法,以各种理由要芳汀寄更多的生活费。一方面骗芳汀说她的女儿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却随时随地地侮辱、虐待、殴打小柯赛特。让她小小年纪就要干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总之,可怜的柯赛特在那里受着非人的待遇。
芳汀在把女儿托付给泰纳迪埃一家后,来到了滨海蒙特勒依一家玻璃制造厂工作,工厂的老板便是马德兰先生,也就是冉·阿让。芳汀来到工厂之后,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每月都会给旅店老板泰纳迪埃写信、寄钱。她的美貌引起了当地许多恶妇的嫉妒,她的行为更成了她们议论、猜忌的对象。终于有一天,一个名叫维克图尼安太太的人查到了芳汀的过去经历,将她有私生女的事揭发了出来。她的几位同事以马德兰先生的名义给了芳汀50法郎,让她离开,但马德兰并不知道这件事。芳汀从此开始了她的悲惨经历。她被解雇,再也没有人肯雇用她,她无法靠劳动养活自己和寄养在别人家的女儿,只能为10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法郎出售两颗门牙,最后沦为娼妓,变为社会的奴隶。曾几何时,一个活泼的年轻少女变得形容枯槁,病入膏肓,还饱受社会的歧视。
马德兰知道芳汀的真情和悲惨遭遇后,感到十分内疚,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于是决定要照顾她们母女俩。有一次,恶少把雪团塞进芳汀的衣衫,芳汀反抗,却要被警察沙威监禁。马德兰出面干涉,沙威是冉·阿让在狱中的警长,认为罪人永远是罪人,一直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的沙威认出了马德兰就是当年的苦刑犯。他写信告发,却没得到理睬。马德兰将芳汀救出后,把她接到工厂的诊所请人照顾,立即给泰纳迪埃夫妇去信,还寄了一笔钱,让他们把柯赛特送来见病重的母亲。贪婪的夫妇俩却一再拖延,用各种名目骗马德兰一次又一次的寄钱。眼见芳汀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马德兰十分着急。正在他为此事伤神的时候,另一件烦心事又接踵而来。
当地一个叫尚马蒂厄的老头被当成冉·阿让正在接受审判,冉·阿让于是陷入了矛盾挣扎中:如果承认自己的身份则会被捕,无法照顾芳汀母女;如若不承认,一个无辜的人就会为自己所累,被捕入狱。良知最终战胜了一切,他毅然走上法庭,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因此又开始被通缉。他来到芳汀家中,沙威带人前来逮捕他,芳汀受刺激死去。冉·阿让也再一次被投入狱中。
但没多久,冉·阿让从监狱中逃了出来,去蒙费梅找芳汀的孤女柯赛特。几经波折后,他终于在圣诞节找到了正去泉边打水的柯赛特。跟着女孩回到旅馆后,他亲眼目睹了女孩的悲惨生活,于是立即从狠毒的夫妇俩人手中救出了可怜的小柯赛特。带着她来到巴黎。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冉·阿让带这女孩逃进了巴黎市郊的一个修道院,在那里将她抚养成人,他们两人也在那里过上了暂时的平静生活。
好景不长,几年后,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长大后的柯赛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里尤斯,两人一见钟情。马里尤斯原先受到外祖父吉尔诺曼的影响,是个保皇派。他的父亲蓬梅西是拿破仑手下的爱将,拥护共和,在滑铁卢之战中立了战功,被封为男爵。吉尔诺曼敌视女婿,不让他与马里尤斯见面,否则要剥夺马里尤斯的继承权。蓬梅西为儿子的前途着想,只得忍气吞声,只能趁儿子上教堂之际,偷偷去看儿子。他快去世时才给儿子留下遗嘱,把真相告诉自己的儿子。马里尤斯受到震动,暗地里查阅书报,了解到父亲的英勇事迹,终于改变立场,离家出走,接触到‘ABC之友社’的共和派青年,很快加入他们,成了一个共和党人。
起先,这位共和派青年并不知道他爱上的这名少女名叫柯赛特,也不知道和这少女在一起的先生是冉·阿让。他找到柯赛特的住处,向她倾诉衷情,他俩常幽会,但马里尤斯的外祖父不答应这婚事,马里尤斯终于和外祖父决裂。1832年6月,ABC的成员都投入起义。冉·阿让此时也知道了柯赛特与马里尤斯的恋情,深受打击的他收到马里尤斯来信后也来到街垒加入了战斗。
战斗中,冉·阿让放走了被俘的警长沙威,还把自己的住址告诉了他。他的行为终于感动了沙威,使他相信犯过错的人真的会幡然醒悟,重新做人。战斗激烈,许多战士身亡,马里尤斯身受重伤,冉·阿让从下水道将他救离险境,送到他外祖父家中。但当时身负重伤的马里尤斯并不知情。他外祖父看马里尤斯安然无恙,答应了他和柯赛特的婚事。在两人成婚的第二天,冉·阿让将自己的身世向马里尤斯和盘托出,后者知道了大为震惊,对他冷眼相看。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离开了他。多年来舍己教人,最终却连多年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女儿’也误解自己,伤心的冉·阿让抑郁成疾,终日只有孤寂与他相伴。
而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马里尤斯才知道冉·阿让原来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救命恩人,连忙去接他来同住,但冉·阿让此时已经生命垂危,最后在柯赛特和马里尤斯怀里与世长辞。
故事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前辈说的故事梗概。我觉得不错,也说一遍。主人公对于自己的遭遇并不理解,一个善良的举动可以救赎一个人。主人公对自己女儿的爱是无私的。就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样,爱情和亲情遇到矛盾时,亲情往往被抛弃。主人公因为主教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而开始自己的救赎。主人公没有因为自己获罪而抛弃对别人的善意。最终用自己的行动,主人公改变了警官和女婿的态度。一改第一印象,说明罪犯不一定永远是罪犯。人是可以被救赎的,也可以在后来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主人公身为穷苦人家,知道穷苦人家的辛苦。看似主人公在救赎自己,未尝不是作者的自我反思。作者给底层一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