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边关悍卒:八极镇天下 > 第17章 不能只招二百人
换源:


       看到这个数字,刘长友的心脏不争气地狂跳了几下,呼吸都为之屏住。

两万两,这张墨好大的手笔。

他瞬间就明白了,军报上的“四万余两”水分极大,实际收获恐怕远不止此数。这张墨是懂事的人,把最大的一块肥肉送到了自己嘴里。

所有的质疑瞬间烟消云散。

刘长友的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亲自起身扶起周大彪:“哎呀呀,周队副快快请起。

本官只是例行问询,并非怀疑张队正和烽燧堡将士们的忠勇。

你们以寡击众,斩获颇丰,扬我军威,实乃大功一件。本官定要为你等向上峰部功。”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会票收入袖中,动作流畅自然,仿佛本该如此。

随即他拍站起身,走到着周大彪身前,拍着周大彪的肩膀,语气无比亲切:“张队正真是我西岭边军的栋梁之才。

如此忠勇为国,又不贪功,深知大体,难得,实在难得。

你回去告诉张队正,此次缴获,除了交上来的,其余的就用于犒赏将士、抚恤伤亡、充实堡寨吧,由他全权处置,本官甚是放心。

至于上报之功,本官自会斟酌润色,必不亏待了有功将士。”

“多谢大人。”周大彪心中暗骂一声老狐狸,脸上却满是感激:“卑职代我家队正和烽燧堡全体弟兄,谢过大人。”

“好说,好说。”刘长友笑容满面,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这两万两银子该如何花销,又能从中拿出多少去打点更上一层的关节,为自己铺路。

至于张墨到底捞了多少,他并不关心,只要自己能拿到足够的好处,并且下属懂得孝敬、能打胜仗、不给自己惹麻烦,那就是最好的下属。

“周队副一路辛苦,先在驿馆休息一晚,明日再返程不迟。本官稍后便书写公文,为尔等请功。”

“卑职遵命!”

周大彪退出都骑尉衙门,抬头望了望西岭县还算晴朗的天空,长长舒了一口气。

事情办成了,队正的计划,成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用银子开道,果然无往不利。他仿佛已经看到,烽燧堡在队正的带领下,将会变得如何不同。

而堂内,都骑尉刘长友看着那份军报和袖中的会票,心情大好,提笔开始构思如何将这份“捷报”写得更加漂亮。

这份捷报要既凸显自己的领导有方,又要恰到好处地为张墨请功,毕竟,这样一个能打仗、懂规矩、会来事的下属,可是自己的财神爷,得好生“呵护”才是。

周大彪带着刘都尉“甚为满意”的口信和即将为他们请功的承诺返回烽燧堡。

半个月后,都骑尉衙门的正式公文和信使一同抵达。

公文的内容远比张墨预想的还要好。

刘长友果然将这那份捷报大大渲染了一番,极力强调在其英明领导下,烽燧堡队正张墨如何英勇善战,以寡击众,取得近年来西岭边军少有之大捷,斩获颇丰,扬我国威。

鉴于战功卓著,经都骑尉刘长友呈报上级核准,特擢升张墨为仁勇校尉,品阶从八品,仍驻守烽燧堡,但其麾下额定兵员增至二百战兵,允其自行招募健勇,以实边塞,巩固防务。

随公文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小批象征性的赏赐:五百两白银和一些布匹粮草。

“仁勇校尉。”周大彪、刘长腿等人听到这个任命,顿时喜形于色,纷纷向张墨道贺。

这意味着他们的头领正式有了独立的带兵权,不再是区区队正,烽燧堡的实力和地位都将水涨船高。

张墨心中也掠过一丝欣喜,但面上依旧平静。

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那两万两银子的会票果然物超所值。刘长友不仅帮他掩盖了真实的收获规模,更是送来了他最需要的东西——合法扩军的权力。

“校尉大人,这下咱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了。”周大彪兴奋地说。

张墨点点头,目光扫过麾下几位骨干:“没错。额定二百战兵。这是上官给的编制。但我们不能只招二百人。”

他沉吟片刻,下达了新的命令:“周大彪,刘长腿,你们立刻着手,以新招募‘辅兵’的名义,再招一百人。要挑选身体强健、背景清白的流民或贫家子。

饷银待遇,暂按辅兵的标准发放,但日常操练,必须与战兵一样,装备也要逐步配齐。”

几人立刻明白了张墨的意图。

额定二百战兵是明面上的实力,但真正的实力,往往藏在“辅兵”、“民夫”这些名目之下。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在官方的框架内,悄然拥有一支三百人的队伍,而且全部接受战兵训练。

“属下明白!”周大彪和刘长腿齐声应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跟着一位有手段、有野心又有能力的上官,前途无量。

周大彪被提升为第一队的队正,铁横被提升为第二队的队正。至于他们二人手下的副队正,张墨也安排了人担任。

原来那八十个战卒和二十个伍长的名字他早就记在脑海里了,那些家伙谁善战,谁适合当领导,谁的品性更好,他都十分清楚。

他没有让周大彪和铁横自己提拔副队正,因为这样的提升恩情张墨要亲自给出去,让那些被提拔上来的副队正,都感激他张墨,这是收拢人心的好机会。

有了校尉的头衔和扩军的许可,张墨的行动更加大胆和高效。

罗老虎采购的第一批物资陆续运到,精铁、牛皮、粮草堆积起来。新招募的战兵和辅兵也很快到位。烽燧堡变得空前拥挤和忙碌。

新的一百名额定内的战兵和一百名辅兵被打乱混编,统一由张墨及其骨干进行操练。

校场之上,杀声震天,新兵们穿着统一的号衣,在老兵的带领下,练习队列、格斗、射箭。

虽然新兵动作稚嫩,但伙食充足,饷银按时发放,又有厚赏的激励,训练热情极高。

铁匠铺里炉火日夜不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

新的长枪、枪头、箭矢被不断制造出来,缴获的兵器得到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