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太傅非臣 > 第一章 洪武帝的意外“祥瑞”
换源:


       古潼觉得自己的脑袋快要炸开了。

不是熬夜查阅古籍的那种钝痛,而是一种尖锐的、仿佛灵魂被硬生生撕扯过的剧痛。耳边嗡嗡作响,混杂着一种奇怪的、富有节奏的金属敲击声,还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属于很多人低喘和压抑呻吟的沉闷声浪。

他猛地睁开眼,映入眼帘的不是宿舍熟悉的天花板,也不是图书馆冰冷的光管,而是……

一片浑浊泛黄的天空。几缕灰烟懒洋洋地飘过。

身下是冰冷坚硬的土地,硌得他生疼。一股浓烈的汗臭、铁锈和某种难以言喻的馊味蛮横地冲进他的鼻腔,呛得他差点吐出来。

“这……什么情况?”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发现双手被反绑在身后,双脚也被粗糙的麻绳捆着。他环顾四周,心脏瞬间沉到了谷底。

这是一条巨大、肮脏的深沟,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土坑工地。无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民夫像蚂蚁一样忙碌着。他们抬着巨大的石块,拖着沉重的木材,许多人背上鞭痕交错,步履蹒跚,眼神麻木。周围是高高的土坡,上面站着零星几个穿着暗红色军服、手持皮鞭的兵士,眼神凶狠地监视着下方。

远处,一道巍峨的城墙轮廓已然初具规模,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冷硬。

“应天府……南京城墙?”作为明史方向的硕士,古潼几乎瞬间就认出了这标志性的工程特征。但他宁愿自己认错了。

“醒了?”旁边一个沙哑的声音响起。一个同样被捆着、满脸尘灰的中年男人歪倒在他身边,眼神里满是绝望,“新来的?别看了,认命吧。能给洪武帝修皇城,是咱们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洪武帝?朱元璋?!

古潼的大脑“嗡”的一声。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飞速运转。穿越?这种只存在于理论和网络小说里的桥段,竟然发生在了自己身上?而且还直接穿到了朱元璋时代最危险的工地之一?

他记得前一秒,他还在学校举办的“明初政治制度研讨会”上,作为优秀硕士生代表发言,与他那位冥顽不灵、坚持“建文帝削藩策略并非全错”的导师激烈辩论。他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最新发现的一则冷僻史料,关于洪武末年皇长孙朱允炆身边一位神秘失踪的侍读……

难道……和那则史料有关?

(二)

“磨蹭什么!都给老子起来干活!”一声粗暴的吼叫打断了他的思绪。一个监工模样的汉子提着鞭子走过来,看到醒来的古潼,二话不说,一鞭子就抽了下来!

啪!火辣辣的疼痛瞬间从肩胛蔓延开。

古潼闷哼一声,一股邪火猛地窜起。他古潼从小到大还没吃过这种亏!他猛地抬头,眼神锐利如刀,带着现代人特有的那种毫不掩饰的愤怒和审视,直直地瞪向那个监工。

那监工被这突如其来的、完全不似寻常贱民该有的眼神瞪得一怔,随即暴怒:“嘿!你个猢狲,还敢瞪你爷爷我?!”说着,第二鞭子带着风声又抽了下来。

就在这时,一阵不大却异常清晰的骚动从高处传来。似乎有仪仗正在靠近。

“皇长孙殿下驾临巡视!尔等还不跪迎!”一个尖细的嗓音划破了工地的嘈杂。

瞬间,所有兵士和监工都慌忙跪伏在地,连滚带爬地摆出最恭敬的姿态。民夫们也如同被砍倒的麦子,成片成片地匍匐下去,头深深埋进土里。

只有古潼,因为被绑着,又挨了一鞭,动作慢了半拍,加上内心的震惊和混乱,他只是勉强半跪起来,愕然地抬头望向声音来源。

只见一群衣冠楚楚的官员和内侍,簇拥着一个身穿淡黄色龙纹常服的少年,正站在坑边的土坡上。那少年约莫十四五岁年纪,面容清秀,甚至有些单薄,脸色在寒风中显得有些苍白,但眉眼间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他正微微蹙着眉,看着下方如同炼狱般的场景,眼神里流露出些许不忍。

是他!朱允炆!古潼的瞳孔猛地收缩。和他研究过的画像、史料描述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更加年轻,更加……真实。

几乎是本能,历史学者的职业病发作,一个清晰的念头划过古潼的脑海:这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太子朱标刚去世不久,朱元璋悲痛欲绝,同时开始大力培养皇孙朱允炆,经常让他巡视政务以树立威信……

古潼那“鹤立鸡群”的姿势,以及他脸上尚未褪去的愤怒和异乎寻常的镇定,在密密麻麻匍匐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一名官员立刻厉声呵斥:“大胆贱役!见到皇长孙,为何不跪!”

朱允炆的目光也被吸引了过来。他看到了那个被捆绑着的、脸上带着鞭痕却目光灼灼的年轻人。那眼神里没有恐惧,没有麻木,只有惊愕、探究,还有一种他从未在底层民夫眼中见过的……智慧的光芒?

“且慢。”朱允炆开口了,声音清朗,还带着些许少年的稚嫩,但语气却十分平和,“此人为何被缚?”

监工头子吓得魂飞魄散,磕头如捣蒜:“回……回殿下,此人来历不明,昏倒在工地附近,小的怕他是奸细或逃役,故而……”

朱允炆的目光落在古潼身上,带着一丝好奇:“你抬起头来。你是何人?为何在此?”

机会!

古潼的心脏狂跳起来。他知道,这是唯一活命,甚至可能接近这个时代核心的机会!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所有翻腾的情绪,用尽可能清晰、沉稳,甚至带上一丝他平时给本科生讲课时的语调回答——他知道,面对一个深受儒家教育的皇孙,表现得体且有学识是唯一的出路。

“回殿下,”他抬起头,毫不避讳地迎上朱允炆的目光,“在下古潼,乃一游学之人。并非奸细,也非逃役。只因途中遭遇意外,昏迷不醒,不知为何会在此地。惊扰凤驾,实非所愿,还请殿下恕罪。”

他的措辞文雅,语气不卑不亢,完全不像一个普通平民,甚至不像一个普通书生。

朱允炆眼中的好奇更浓了。他身边的官员也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游学之人?”朱允炆微微向前一步,更仔细地打量着他,“看你谈吐,似是读书人。读的什么书?师从何人?”

古潼大脑飞速运转,他知道绝不能露怯,也不能说任何无法自圆其说的来历。他心一横,决定赌一把,赌这位以“仁柔”著称的皇长孙,对知识本身保有好奇心。

“回殿下,在下自幼研读经史子集,然……尤好杂学。于天文、地理、数算、工造乃至海外奇谈,皆有涉猎。”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巨大的城墙地基和疲惫的民夫,忽然灵光一闪,补充道,“譬如眼前这城墙,其根基夯筑之法,或可稍作改良,以省人力,增其坚固。”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一个来历不明的囚徒,竟然敢在皇长孙和工部官员面前妄议皇家工程?!

“狂妄!”旁边的工部官员立刻出声呵斥。

然而,朱允炆却抬手制止了他。这位年轻的皇长孙,自幼接受最正统的儒家教育,身边环绕的都是谨言慎行、引经据典的老学究,何曾见过如此……“离经叛道”却又自信满满的人?

他看着古潼那双因充满现代知识而显得格外明亮的眼睛,那里面的光芒,与他所处的这个沉重、刻板的世界格格不入,却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在他沉寂的心湖里,意外地激起了一丝微澜。

朱允炆沉默了片刻,苍白的脸上看不出情绪。

“将他解开。带回东宫,仔细盘问。”

说完,他不再看古潼,转身离去,淡黄色的衣袍在风中轻轻摆动。

古潼看着那清瘦的背影,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冷汗几乎湿透了内衫。

他知道,第一步,他赌赢了。

但他更知道,真正的危险和无法预测的未来,才刚刚开始。而那个看似温和无害的年轻皇孙,眼底一闪而过的那丝复杂情绪,究竟是什么?

他绑在身后的手腕被兵士粗鲁地解开,鞭伤火辣辣地疼。

朱允炆……他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我终于……见到你了。而你的结局,我绝不允许它发生。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