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算法里的秘密与跨区演练的默契
把加密文件夹点开的瞬间,我的手指在鼠标上顿住了。屏幕上跳出的不是复杂的代码或资料,而是一张照片——是去年野外拉练时,我们躲在峡谷岩石后拍的。照片里,我穿着湿透的作训服,头发滴着水,正把半块压缩饼干往苏婷婷手里塞;她穿着我的雨衣,肩膀上还沾着泥,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手里攥着那张写满错题解析的纸。背景里的雨丝像银线,把我们俩的影子拉得很近。
照片下面有一行小字,是她的笔迹:“那天的压缩饼干,是我吃过最好吃的。”
我的心脏像被温水漫过,又酸又软。原来她什么都记得——记得峡谷里的雨,记得那块干硬的压缩饼干,记得我笨拙的关心,就像我记得她替我挡石头时的背影,记得她在医院削苹果时的侧脸,记得她躲在机房里偷偷给我补衣服的认真。
王浩凑过来,看到照片后吹了声口哨:“啧啧,嫂子藏得够深啊,这照片我还是第一次见!”他戳了戳屏幕上我的脸,“班长,你当时咋不笑呢?一脸苦大仇深的。”
“那时候冷得发抖,哪笑得出来。”我嘴上怼他,心里却在偷偷笑。那天的冷早就忘了,只记得她雨衣上淡淡的肥皂香,和她低头看解析时,睫毛上沾着的雨珠。
刘勇推了推眼镜,指着照片里苏婷婷手里的纸:“这就是传说中的‘峡谷秘籍’?我听班长说过,就是靠这个,他战术考核才拿了优秀。”
“什么秘籍,就是错题解析。”我把照片设成桌面,突然觉得屏幕亮堂了不少。
从那天起,我和苏婷婷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不再是隔着电波的客套,也不止是请教问题的严肃,多了些琐碎的日常。她会发张机房窗外的晚霞,说“今天的云像棉花糖”;我会拍段王浩训练时顺拐的视频,配文“大型翻车现场”。
有次她深夜发来消息,说正在调试卫星设备,信号总不稳定。我看着屏幕上她拍的波形图,突然想起她笔记里的话:“卫星信号怕磁暴,就像人怕感冒,得提前预防。”
“试试实时校准电离层参数,”我回她,“用你算法里的那个自适应模型,应该能行。”
过了半小时,她发来一张稳定的波形图,配了个“胜利”的表情:“搞定了!张林同志,你快赶上半个通信专家了。”
“都是你的笔记教得好。”
“那……是不是该付点学费?”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盯着屏幕上的字看了半天,才敢回:“下次请你吃西红柿鸡蛋面,加四个蛋。”
她回了个“笑到打鸣”的表情包,没再说话。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在悄悄改变,像算法里的变量,看似不变,实则在每一次迭代中,慢慢靠近最优解。
九月开学,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重头戏——跨区协同通信演练。这次演练由我们基地和苏婷婷所在的通信总站联合开展,模拟实战环境下的多兵种通信保障,要求在强电磁干扰下,保持空地一体的信号畅通。
拿到演练方案那天,赵斌把我叫到办公室:“张林,这次你带一个班组,负责和通信总站的前沿班组对接,他们的负责人……是苏婷婷。”
“是!”我立正敬礼,声音有点抖。
走出办公室,阳光正好落在通信机房的天线上,闪着光。王浩凑过来,一脸八卦:“班长,听说嫂子要来当对手?”
“是战友,不是对手。”我瞪了他一眼,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这次演练关系到年底的评比,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演练前一周,我们开始和苏婷婷的班组进行线上联调。第一次视频会议时,王浩特意把摄像头擦得锃亮,还在我身后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被我一脚踹开了。
屏幕上,苏婷婷穿着作训服,坐在通信总站的指挥台前,身后的大屏幕上是复杂的网络拓扑图。“我们的跳频序列已经生成,”她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清晰又专业,“参数发过去了,你们核对一下,看看同步码是否兼容。”
“收到。”我盯着屏幕上的参数,突然发现跳频序列的起始值是“17”——那是我入伍的月份。抬头时,正好对上她的目光,她飞快地转开视线,耳根却红了。
联调进行得很顺利,却也不是没出过岔子。有次王浩输入参数时多敲了个零,导致两边的频率完全对不上,苏婷婷在屏幕那头笑得直不起腰:“王浩,你这是想把我们的设备调成广播电台吗?”
“对不起对不起!”王浩手忙脚乱地改参数,脸都红了,“下次再也不敢了,嫂子饶命!”
这样的小插曲让严肃的联调多了些暖意。我们渐渐摸索出一种奇特的默契——她报出的参数,我总能第一时间理解背后的考量;我提出的优化建议,她也总能很快给出反馈,像两把严丝合缝的齿轮,在数据的世界里顺畅地转动。
演练正式开始那天,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我们的通信车停在半山腰,周围是茂密的树林,电磁环境复杂得像团乱麻。王浩抱着电台,手心全是汗:“班长,我有点紧张,万一掉链子咋办?”
“别怕,”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想想苏婷婷的算法,想想我们联调的默契,没问题的。”
开机后,信号果然受到了强烈干扰,屏幕上的波形像条被扔进油锅的蛇,乱扭乱晃。“干扰强度超过预期!”刘勇盯着监测仪,声音有点急,“是跳频干扰,周期还在变!”
“启动备用方案,”我沉着地说,“用苏婷婷教的‘混沌跳频’,频率切换速度提到每秒500次。”
王浩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汗水滴在键盘上,他都没顾上擦。“切换成功!”
屏幕上的波形渐渐平稳,像被驯服的野马。就在这时,耳机里传来苏婷婷的声音,带着点电流的杂音,却异常清晰:“张林,我们这边收到信号了,强度80%,稳定。”
“收到,我们这边也稳定。”我对着麦克风说,感觉嘴角在偷偷上扬。
演练进行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通信车的顶棚上,“噼啪”作响。我们的卫星天线被雨水打歪,信号瞬间中断。
“该死!”王浩骂了一句,就要冒雨出去调整。
“等等!”我拉住他,“雨太大,出去危险。用软件补偿,调整仰角参数!”
“能行吗?”吉日格勒看着屏幕上的零信号,一脸担忧。
“苏婷婷的算法里有这个功能,”我调出参数界面,手指飞快输入,“她在笔记里写过,‘恶劣天气下,软件补偿比手动调整靠谱’。”
参数输入完毕的瞬间,信号突然跳了出来,虽然有点弱,却稳定了。耳机里传来苏婷婷的惊呼:“厉害啊张林!我还以为你们要中断了呢!”
“多亏了你的算法。”
“是我们配合得好。”
雨还在下,通信车里却暖融融的。王浩看着我和耳机,挤眉弄眼地笑;吉日格勒默默地给我们递来热水;刘勇则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着参数,嘴里念叨着“这波操作能写进案例库”。
演练结束时,我们的通信保障成功率拿到了满分。赵斌在总结大会上,特意表扬了我们:“张林班组和通信总站的苏婷婷班组,展现了高度的协同意识,堪称跨区通信的典范!”
台下掌声雷动。我看向通信总站的席位,苏婷婷正朝我这边看,眼睛亮得像雨后的星星。我们隔着人群,遥遥相望,没说话,却好像什么都懂了。
傍晚,通信总站的队伍要返程了。我们站在基地门口送他们,雨已经停了,天边挂着道彩虹,把梧桐树叶染成了彩色。
苏婷婷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小的盒子。“这个给你,”她把盒子递给我,“演练时你说喜欢我的算法模型,我把源代码刻成光盘了,有注释,你能看懂。”
“谢谢。”我接过盒子,指尖碰到她的手,像有电流窜过。
“还有……”她咬了咬嘴唇,像是下定了决心,“下个月我生日,想请你……来总站吃顿饭,就我们俩。”
我的心脏“怦怦”直跳,像要跳出胸腔。“好。”我听到自己说,声音有点抖,却异常坚定。
她笑了,像彩虹落在了她眼里:“那我等你。”
通信车缓缓驶离基地,苏婷婷从车窗里探出头,朝我挥了挥手。王浩在旁边推了我一把,挤眉弄眼地说:“班长,加油!我们等着喝喜酒呢!”
我没理他,只是紧紧攥着手里的盒子。光盘在盒子里轻轻晃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抬头看时,彩虹还挂在天边,把基地的天空染得格外好看。
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些藏在算法里的秘密,那些跨区电波里的默契,那些在训练场上悄悄滋生的情愫,终于要在这个秋天,开出最美的花。
下个月,去通信总站的路,我已经查好了。不远,坐三个小时的车就到。到时候,我要带束油菜花——她老家的那种,漫山遍野都是的那种。我要告诉她,从峡谷里的那半块压缩饼干开始,我就喜欢她了。
至于那枚刻着“等我”的弹壳戒指,我依旧放在作训服的内兜,贴着心口的位置。只是现在,它不再是等待的符号,而是奔向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