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盛刚唱了几句,就吸引来了一群观众,男女老少都有,中老年妇女居多。
他们用硬纸板子扫掉了石头台阶上的积雪,或坐或站,围着张天盛听贤孝。
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后初晴,天寒地冻,但听贤孝的观众却很热情。
张天盛唱了一小段开场,就有人给他递上了烟。
一位老奶奶还从张天盛的包里取出大保温杯,帮他拧开盖子,递给他喝。
看来,这些观众和老先生已经很熟悉了。
张天盛喝了一口冒着热气的茶,回头对我笑道:“林主任,再想听个啥呢?今天你来点,点啥我唱啥!”
“您不用管我,平常怎么唱您就怎么唱,我今天先听,明天了到您家里,再慢慢采访!”我笑道。
我是民勤县人,之前也听说过凉州贤孝,却知之甚少。
民勤县的先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外来移民,而凉州却是五凉古都,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第三大城市,长期是河西走廊的中心,两地虽然不过一百公里,但语言风俗却相差很大。
历史上的凉州赫赫有名,是个很大的地域概念,现在只是甘肃省武威市下辖的一个区。
在我印象里,凉州贤孝就是一帮老爷爷老奶奶围在广场一角听,几乎没有年轻人感兴趣。
现在的年轻人,看的是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听的是港台流行歌曲,喜欢的是美女帅哥,哪有人爱听瞎仙唱贤孝?
而且,唱贤孝的“瞎仙”凉州口音非常重,有些土话连凉州本地年轻人都不太懂,就别说我这个外乡人了。
我之前上下班路过文化广场,偶尔也会刮几耳朵贤孝,却听不大明白内容,一直没有关注过。
刚才听张天盛唱了一段贤孝,感触颇深。
老先生的唱腔高亢苍凉,有凉州人特有的豪迈、粗犷、豁达,极富感染力。
唱词虽然简单直白,却有朴素的哲理和古朴的韵味。
能流传千年的古老艺术,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
而凉州贤孝劝人向善,正是我们需要传承保护的精神内核。
“那我就给大家唱个十劝人心吧!”
张天盛拿起了三弦,唱了一段《十劝人心》。
《十劝人心》流传很广泛,我曾经在多种曲艺形式里听到过。
内容就是劝世人向善,比如劝官员廉洁,商人公平,兄弟同心,妯娌相亲,邻居和睦...
不过,凉州贤孝《十劝人心》的唱词,还是有好几句打动了我。
比如“兄弟们拧成一股绳,众人拾柴火焰红,遍地黄土变黄金...”
再比如“老师们教书要用心,把娃娃们往大学里供,给他娘老子换门庭...”
还有“人心谁都有杆秤,谁能把富贵保一生,莫要嫌贫爱富毁德行...”
这些朴素直白的唱词,却蕴含着做人的大道理。
“张爷,来一段酸的!”
“来个王婆骂鸡!”
几个女人抿嘴笑着起哄。
“你们一天价就爱听个酸的,今天文化馆的林主任专门来采访我呢,不能唱乱七八糟的东西!”张天盛笑道。
“没事,您就唱,我也爱听酸的呢!”
我虽然不懂贤孝,但也懂酸曲儿的意思。
旧社会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好多酸曲就很受欢迎。
“那我就唱个半酸不甜的《小姑贤》吧!”
张天盛又“叮叮咚咚”紧了紧三弦,弹唱起来。
“天上的云多了日不出,海里的雨多了水不清,山上的花多开不尽,地下的人多了心不公,诗句对口我丢后头,今天唱一段《小姑贤》大家听分明...”
一段开场白后,张天盛就开始唱《小姑贤》。
尽管好多方言土语我听不太懂,但也大致听清楚了《小姑贤》的故事情节。
说的是有一个恶婆婆虐待孝顺的儿媳妇,逼着儿子要休妻,小姑子是个明事理的人,撕碎了休书,劝母亲回心转意,一家又团圆安宁。
故事简单,唱词也土得掉渣,张天盛却能极大地调动听众情绪。
恶婆婆骂儿媳妇,句句不离脏话“狗贱人”,下狠手用鞭子抽儿媳妇,还在伤口上撒盐泼醋,让人不由恨得牙根发痒。
儿媳妇被恶婆婆打骂冤枉,向丈夫哭诉时,张天盛唱得悲声凄惨,不时还哽咽吸鼻,听贤孝的好几个女人都抹起了眼角。
而小姑子撕碎休书,劝说哥哥和母亲的时候,嬉笑怒骂,句句在理,掷地有声,大快人心。
我发现,贤孝的听众多为中老年妇女,所以张天盛唱婆媳关系,就能引起她们的共鸣。
唱到最后结尾,张天盛又即兴唱道:“唱不团圆嘛说团圆,林主任和大家嘛听分明,我的这个曲儿嘛就交代清,事情不真嘛道理真!”
“哗...”
大家一起鼓掌,有人就又递烟端茶。
我也跟着鼓掌,没想到,张天盛还能即兴编曲,和观众们互动。
一些人慷慨解囊,往张天盛跟前的铁罐子里丢钱,一元两元的,三角五角的,一会就有了十来八块。
我也掏出了五元纸币,投进了铁罐子里。
张天盛没有说什么,端起保温杯,低头喝水。
“张爷,这下该唱王婆骂鸡了吧?”
“还是王婆骂鸡有意思!”
“我就是专门来听王婆骂鸡的,张爷,赶紧唱吧!”
几个女人又开始起哄。
我不禁好奇,《王婆骂鸡》到底是个什么曲目?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听?张天盛却因为我在场而不肯唱?
为了满足好奇心,我也跟着笑道:“张爷,你就唱个王婆骂鸡,大家都想听呢!”
“罢了,唱就唱吧,你林主任听了可别笑话!”
张天盛放下了保温杯,又拿起了三弦,弹起了欢快的曲调开唱。
“王婆子,蒜泥踏得瓤瓤的,行面扯得长长的,肚子吃得圆圆的,一个蹦子跳到大十字,老声扯上还骂人呢!
铁匠但是(方言:要是)偷吃了老娘的鸡,火星子把你的皮烫搐(方言:皱)...
木匠但是偷吃了老娘的鸡,一锛子砍掉脚面上的皮...
石匠但是偷吃了老娘的鸡,石渣子崩到眼窝里...
铜匠但是偷吃了老娘的鸡,铜水炼化烫死你...
厨子但是偷吃了老娘的鸡,锅里掉进去个死老鼠...
姑娘但是偷吃了老娘的鸡,嫁了女婿是个二尾子...”
大致意思,就是有人偷吃了泼妇王婆子的鸡,被她站在大十字里,骂遍了七十二行。
唱词诙谐幽默,没有什么说教,只是逗乐,把一个泼妇骂街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唱到结尾,张天盛竟然又自嘲唱道:“瞎仙但是偷吃了老娘的鸡,走路栽到枯井里,弦子折成三截子,一辈子不得唱曲子!”
“哈哈哈!”
众人大笑,纷纷掏出钱往张天盛的铁罐子里丢,很快就丢了半罐子。
几个女人听罢《王婆骂鸡》,心满意足地起身,接孙子做饭去了。
我不禁想起了郭德纲说过,大家听完相声哈哈一笑,出门遇事心平气和,回家也不和家人吵嚷,这就是对和谐社会最大的贡献。
凉州贤孝的曲目大多劝人向善,寓教于乐,但像《王婆骂鸡》这样纯粹逗笑的,和相声一样,也有它的积极意义。
大笑一场,起码能分泌多巴胺、内啡肽,有利于身心健康。
我也终于明白,从古到今为什么大家都爱听酸曲儿。
听一段酸曲,哈哈大笑,大家排遣了心里的愁烦怨恨,什么事也就想通了,不再钻牛角尖,开开心心地继续过日子。
这就是酸曲儿最有魅力的地方,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释放压力的方式。
当然,好多酸曲里有太过露骨的低俗糟粕,必须坚决抵制摒弃,这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广场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瞎仙,有的母子牵引,有的师徒跟随,有盲人,也有明眼人。
他们似乎毒有固定的地盘,摆下收钱的铁罐,就各自弹起贤孝,每个瞎仙摊子边都围着听众,但都没有张天盛这边人多。
唱到中午,听众大多回去吃饭,张天盛也休息下来。
“张爷,我请你去吃饭吧!”我也起身笑道。
“不了,不了,怎么好意思叫你林大主任请我吃饭?我带着馍馍呢,随便吃上些就行了!”
张天盛摸索着要从包里取馍馍。
“走吧,我请你去吃羊杂汤,再就业市场里有一家不错,也不远。”我说道。
“哎呀,随便吃上碗行面炒面就好了,羊杂贵哇哇的...”
张天盛不好意思笑着,站起了身,把铁罐子里的钱收起来,又把东西收拾了一下,放在了驴背上。
“你的驴不乱跑吧?”
我看着张天盛的毛驴。
“放心,它呆工里(方言:从来)不乱跑,比人还灵性呢!”张天盛呵呵笑道。
我扶着张天盛去市场吃羊杂汤泡饼子,发现老先生虽然年过八十,但腿脚很利索。
吃完饭回到文化广场,毛驴果然老老实实站在原地,帮张天盛看着摊子。
又有人围过来听贤孝,张天盛就又开始卖唱。
我之前看过资料,凉州贤孝的曲目非常多,有《二十四孝》,《三十六记》,《七十二案》的说法,要是全都唱一遍,恐怕得好几天。
唱了几段《丁郎刻母》、《皮箱记》、《包公案》...日影西斜,张天盛就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他的家离市区有十公里左右,骑着毛驴慢悠悠回去得一两个小时。
“张爷,您明天就别来了,我去您家里专门采访你!”
我问张天盛要了他家的详细地址。
“好好好,我明天就在家里等着你!”
张天盛熟练地骑上毛驴,就大摇大摆地上街走了。
还真是张天盛的驴---大摇大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