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附身家族,从架空大明朝开始 > 第26章 淮河水灾
换源:


       三日后,石板上的水泥浆已凝得坚硬如石。

方尘叫过王伯和后生,指着接缝处道,“王伯,让李虎试试。”

李虎抡起锤子猛砸下去,哐当一声震得人耳麻,可水泥接缝处只簌簌落下层细灰,连道白痕都没留。

王伯惊得张大嘴,伸手摸了又摸,“真成了!这玩意儿比青石还硬!”

方尘松了口气,眼角眉梢都染了笑意,拉过王伯指着木板上的配比。

“王伯这方子,还有烧窑的火候、加水的比例,你都记牢了,往后按这个法子烧,千万别外传。”

王伯连连点头,赶紧找纸笔仔细记下。

方尘取了块凝结好的水泥样板,沉甸甸的,敲着脆响,他擦了擦手上的灰,揣好样板。

“这里先交给你,我要离开一阵子。”说罢转身大步朝南京城走去。

奉天殿,此时的气息十分压抑。

就在半月前,淮河中游的堤坝突然被大水冲断,这种灾难顿时让下游的百姓苦不堪言。

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手中捧着的奏折大多染着水渍,淮河中游的堤坝昨夜溃决的急报,天不亮就送进了宫,此刻正摊在朱棣面前的龙案上。

“陛下,”户部尚书夏元吉颤声出列,捧着灾情奏报的手微微发颤。

“淮河泗州段堤坝昨夜子时溃决,冲垮二十余里护堤,下游五县尽成泽国。

据初步奏报,已有三万余百姓房屋被冲毁,无家可归,正往高处逃难,沿途饿死、溺死者已逾百数……”

话音未落,殿内响起一片抽气声,淮河素有三年两溃之名,可这次溃决来得格外猛。

恰逢秋汛高峰,洪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连坚固的石堤都被冲得粉碎。

工部尚书宋礼面色铁青,出列请罪,“陛下,是工部督造不力,去年修缮堤坝时未能彻底加固,臣罪该万死!”

朱棣脸色阴沉,他盯着奏报上百姓流离四字,喉结滚动。

“先不说追责!粮草,赈灾银,安置棚,户部、工部即刻调拨,从京城分五千兵马护着赈灾队伍南下,务必先保住百姓性命!”

“陛下圣明!”百官齐声应和,可眉宇间的忧虑丝毫未减,赈灾虽易,但安定民心难。

正说着,通政司参议匆匆出列,手里捧着一份密报,脸色惨白。

“陛下,臣刚收到泗州舆情密报,当地近来流言四起,说…说此次淮河溃堤并非天灾,是是上天示警。”

朱棣猛地抬眼,“什么流言?”

通政司参议咬着牙,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

“流言说…说陛下当年靖难夺位,于礼法不合,上天看不惯,才降此洪灾惩戒还有人暗指,这是故主在天有灵,不满陛下坐拥江山……”

“放肆!”朱棣猛地拍案而起。

“一派胡言!”

殿内瞬间死寂,连呼吸声都仿佛停滞,百官个个噤若寒蝉,这流言戳中了朱棣最敏感的痛处。

他的皇位来得不正,建文旧臣虽已清算,但民间总有暗流涌动,此刻借天灾造谣,分明是想煽动民心,动摇国本。

吏部尚书蹇义颤声劝道,“陛下息怒,此等流言必是奸人挑拨,切不可让其蔓延当务之急是平定灾情,再严查造谣者,以正视听!”

朱棣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目光扫过百官。

“传朕旨意,赈灾队伍即刻出发,凡散播流言者,无论官民,立斩!泗州知府若查禁不力,一并革职问罪!

另外,工部即刻拟定淮河复堤方案,用最牢的料、最硬的石,朕要让百姓看看,这江山在朕手中,能护他们周全!”

殿内的凝重还未散去,殿外突然传来宦官急促的脚步声,那宦官跑得气喘吁吁,在殿中跪下。

“陛下!方中宪在外求见,说…说他造出了水泥,要在陛下面前验证!”

百官闻言一阵骚动,这半月来水泥的名头早有耳闻,说是什么比石头还硬的灰浆,可终究没人见过实物,多半只当是方尘这年轻学士的空谈。

朱棣眉头微皱,抗洪的焦头烂额让他没心思应付新奇物件,可想起方尘先前督造钢锭和赚大量银钱的实绩,又按捺住不耐。

“让他进来。”

方尘很快走进殿内,身上虽换了件青布圆领袍,脸上却还沾着未洗净的灰痕,鬓角甚至挂着点窑场的白灰,与奉天殿的肃穆氛围格格不入。

刚站定,吏部尚书便皱着眉出声,“方学士成何体统!朝堂之上何等庄严,你这般灰头土脸闯进来,岂不是视国法如无物?”

礼部侍郎紧随其后,“陛下正议抗洪大事,哪有功夫看这些旁门左道的玩意儿!依臣看,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方尘抬眼扫过二人,拱手却未低头,他其实不明白,为何每次他有话要说时,不管是谁都要顶他两句。

“也许因为父亲是方孝孺吧。”

思绪回落后,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二位大人言重了。臣刚从窑场赶来,脸上灰痕未净,确失仪轨,这是臣的不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殿内百官,“可淮河堤坝溃决,三万百姓流离失所,陛下正为此彻夜难眠。

若臣这灰头土脸造出的东西,能堵住决口、护百姓周全,比起朝堂上冠冕堂皇的空谈,哪个更合体统?”

他转向礼部侍郎,语气更添几分锐利,“侍郎大人说这是旁门左道?敢问大人,砖石挡不住洪水时,你礼部的礼仪能筑堤吗?

百姓在洪水里挣扎时,体面能救性命吗?臣半月烧了四十五窑,不是为哗众取宠,是想给陛下,给百姓寻个抗洪的实法子,这旁门左道若能救命,臣倒愿做这不体面的人。”

一番话掷地有声,殿内霎时安静。那吏部尚书张了张嘴,竟找不出话来反驳。

礼部侍郎脸色涨红,悻悻退了半步。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不必多言,方爱卿要如何验证?”

方尘不再理会旁人,径直从怀中取出个青灰色硬块,沉甸甸的,正是样板水泥。

他将硬块稳稳放在殿中铺着的金砖地面上,对着朱棣拱手道。

“陛下,请让一名武将用锤子一试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