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从荆州开始一统江山 > 15,免受牵连
换源:


       刘琦安排徐庶暂管新野政务,黄忠魏延负责操练兵马。两日后将刘备安葬在汉水岸边,与襄阳城隔江相望。

葬礼结束后,他派人将两位夫人、阿斗以及关张等人的家眷都送往襄阳安置,以绝后顾之忧。

江边送别时,刘琦状若无意地对徐庶说:“如今颍川被曹贼占据,军师家中可还有亲人?不如接到荆州,免受牵连。”

徐庶慨然答道:“多谢公子挂念。家中老母尚在,但年事已高经不起舟车劳顿,下官早已妥善安置,不必担忧。”

刘琦暗暗皱眉。徐庶至今仍用“单福”的化名,自以为天衣无缝。却不知程昱早已知晓他的底细,这隐患实在太大。

但徐庶既未表明身份,刘琦也不便点破。只想着另寻时机,劝他把老母亲接来,以免重蹈“徐庶进曹营”的覆辙。

丧事办妥后,一切步入正轨。刘琦正式拜徐庶为军师,命伊籍设立招贤馆广纳人才。其余官员各司其职,继续执行刘备制定的安民练兵之策。

曹操平定河北后,一直觊觎荆州地盘。他派曹仁驻守南阳,在樊城布置了三万精兵,日夜窥视荆襄地区,等待进攻良机。

某日突然传来惊人消息:刘备被蔡瑁所杀。曹营众将欣喜若狂,纷纷请战要攻取新野。但曹仁生性谨慎,怀疑这是刘备的诈死之计。他派人再三打探,最终确认刘备灵柩确实运回了新野,这才准备出兵。

参军李典进言:“丞相最忌惮的就是刘备。如今他死了,其部下群龙无首。若贸然进攻,他们必定四散投奔他人。不如先禀报丞相,再作决断。”

曹仁深以为然:“丞相一直想收服关羽,这真是天赐良机!”他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向许昌报信,同时加紧操练部队,随时准备出击。

当时曹操正在许昌养病,头痛欲裂难以入眠。听闻刘备死讯,他竟一跃而起。呆立良久后突然放声大笑,连头痛都奇迹般痊愈了。他立即召见荀彧等谋士商议。

消息传开后,许昌文武百官都喜出望外。有人主张立即南下夺取荆州,有人建议趁机招降关羽等人。

曹操听完众人意见,转头问荀彧:“文若有何高见?”

荀彧答道:“趁人之危非仁者所为。若此时用兵,只会逼得关羽投奔刘表。不如先派使者吊唁示好,征召其部众入朝。荆州迟早是我们的。”

荀攸补充道:“蔡瑁已死,刘表病重,刘琦勉强维持局面。孙权为报父仇必会趁机进攻。到时刘琦走投无路来求救,我们取荆州易如反掌。”

曹操叹道:“刘表之子在我眼中如同猪狗,荆州已是囊中之物。我只担心云长不能为我所用,实在可惜!”

程昱分析道:“刘备逃出豫州后,假借衣带诏之名,一直图谋袭击许昌。现在他托孤给刘琦,若只用官爵招揽,恐怕难以成功。”

荀彧建议:“关张都是当世猛将,刘琦驾驭不了。丞相先前厚待关羽,若能诚心相邀,必能打动他。”

曹操感慨道:“我仰慕云长已久。若能用荆州换他一颗忠心,我绝不犹豫!”

程昱献计:“可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说刘表父子用计除掉蔡瑁和刘备。关张必生疑心。”

荀攸接着说:“刘琦虽任镇南将军,但刘备生前是左将军。若表奏关羽继任此职,以他高傲性格,必不甘居刘琦之下。届时我们就能趁机招揽。”

曹操拍手大笑:“妙计!关张已无路可走。试问当今天下,除了我曹孟德,还有谁能重用他们?”

刘琦到新野后,重用了邓芝、傅肜等人才。在众人举荐下,他还提拔了魏延推荐的同乡胡济、董厥等贤士。

光阴飞逝,刘备的丧期已过七日。关羽、张飞仍旧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刘琦体贴地没有去打扰他们。练兵事务全权交由黄忠和赵云负责。

驻守新野的刘备军虽然民心所向,但物资匮乏。区区五千兵马,粮饷又捉襟见肘。纵有猛将如云,却似困兽般难以施展抱负。

曹仁大军驻扎在樊城虎视眈眈。刘琦从襄阳调拨粮草,增派两千兵力。连日来忙于备战,奇怪的是曹军始终按兵不动。

清晨,徐庶刚从校场指导完练兵回来。刘琦忍不住问道:“曹仁明知叔父已下葬,却迟迟不发兵。莫非真讲究丧期不伐的礼数?”

“曹仁岂会如此仁义?”徐庶嗤之以鼻,“依我看必是曹操另有诡计。如今皇叔离世,其麾下文武群龙无首。曹操定是起了招揽之心。”

刘琦朗声笑道:“几位将军忠肝义胆,岂会屈从奸贼?曹操未免太自作多情了。”

徐庶却眉头紧锁:“近日城中流言四起,都在议论将军谋害皇叔之事。恐怕是曹操的离间计。将军需及早澄清,以免酿成大祸。”

“真金不怕火炼。”刘琦神色坦然,“三位将军皆是明理之人。既有盟誓在前,自当互相信任。此时越解释越显得心虚,不如静待真相大白。”

徐庶闻言一怔,随即含笑点头。他暗自思忖:刘琦这般胸襟气度,用人不疑的气魄,确实有明主风范。

刘琦话锋一转:“听闻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其济世之志。军师与他素有交情,可否请他出山相助?”

见曹仁迟迟不来攻,刘琦又将目光投向人才招揽。眼下最急需的莫过于卧龙凤雏。他深知自己虽有先知之明,却难与古人斗智。尤其在兵法韬略方面,更需倚重贤才。

他的优势在于知人善任,能预见历史走向。但随局势变化,未来将愈发难以预料。届时胜负全凭真才实学,人才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徐庶叹道:“孔明才高八斗,但性情孤傲。将军须亲自登门相请,方能显诚意。”

刘琦忧心道:“蔡瑁之事牵连黄家。孔明与黄氏有婚约,不知是否会因此记恨于我?”

“将军多虑了。”徐庶摆手道,“孔明超然物外,岂会拘泥俗礼?况且蔡氏咎由自取,黄承彦与其本就不睦。”

“如此甚好!”刘琦如释重负,“既然曹仁不来犯,我们择日便去隆中拜访这位卧龙先生。”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