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独步青云 > 第25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
换源:


       这日,陆摇还解决了自身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房子。他是博士研究生,现在也处在副科岗位上,当然,最重要还是市长批阅的那句话,适当提升他的待遇,于是,他分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人才房。

陆摇拿到钥匙,开门进去,心里第一次有了踏实的感觉。这免租金,拎包入住,比他此前的出租房宽敞不止一倍。

他搬家完毕,洗澡,然后在床上躺了一会,感觉很舒服。

当然,他没有忘记给他转运的人!

他拨通了周芸副市长的电话。电话接通,他语气恭敬而真诚:“周市长,你好!我是陆摇。向你汇报一下,我已经到政研室三科报到,初步熟悉了环境,正在努力适应新的工作。另外,非常感谢组织的关心,人才公寓的钥匙已经拿到了,居住条件很好,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

电话那头的周芸显然心情不错。陆摇主动汇报,这是一种姿态,表明他记得是谁把他从泥潭里拉出来的,是“自己人”的信号。

她温和地鼓励道:“嗯,适应了就好。政研室的工作很重要,也很锻炼人。你有博士的功底,我相信你能干好。福利待遇是组织上对人才的重视,安心住着,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组织上不会亏待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干部。好好干,相信自己,也相信组织。”

“是!请周市长放心!我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你的信任和组织的培养!”陆摇郑重表态。

挂断电话前,周芸再问:“哦,你去拜访你们科室的老前辈了吗?”

陆摇道:“还没有呢!”

周芸就道:“以后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任时,要想着岗位的老前辈,尊重老前辈,这是我们组织干部的传统。此外,你若是得到老前辈的支持,对你展开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是,我记住了,感谢周市长的提醒。”

“这没什么!你还年轻,边学边用吧!”周芸没有多说,找个忙碌的借口,挂断电话。

陆摇感觉学到了一些东西,感叹当官真是一门学问。

他回想一下,没有提及三科可能被裁撤的隐忧,这是对的,因为现在这还不是向周芸求助的时候。

他更想靠自己的力量,先闯一闯。而且,钟易安说的只是“可能”,他还有时间!

他想了想,跟钟易安打个电话,询问探望李侃的事,钟易安说需要医院和家属的允许才能过去探望,他会联系医院,尽快安排时间。

政研室例行早会后。

陆摇没有回三科办公室,而是深吸一口气,敲响了林筱鸣主任办公室的门。

“进。”林筱鸣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陆摇推门进去,林筱鸣正低头看文件,头也没抬:“什么事?”

“林主任,打扰你了。”陆摇站定,姿态恭敬但语气沉稳,“关于三科的工作,我有个初步的想法,想跟你汇报请示一下。”

“哦?”林筱鸣这才抬起头,目光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这个周芸塞进来的人,又想搞什么名堂?

“是这样的,”陆摇条理清晰地陈述,“我最近梳理了咱们三科过往的一些工作,也关注了当前市里的一些经济政策动态。我计划近期组织三科的同事,对市里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一次实地走访调研。”

“调研?”林筱鸣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目的是什么?政研室不是统计局,也不是经信委。”

“目的主要有两个。”陆摇早有准备,“第一,是政策落地效果的‘回头看’。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我们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情况,形成评估报告,为后续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第一手依据。”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林筱鸣的反应,继续道:“第二,是尝试‘自下而上’的政策反哺。看看这些来自市场最前沿的信号,能否为我们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切入点?比如,是否需要提前研究布局某些新兴产业?是否需要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

陆摇的阐述清晰、目标明确,紧扣政研室“政策研究”的核心职能。

林筱鸣内心有些意外,这个年轻人思路倒是清晰,不是只会写文章的呆子。但他很快又想到:这是不是陆摇在抱怨三科没活儿干?想主动揽事?还是周芸授意的?

他不动声色,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像是在权衡利弊。给陆摇课题?让他做出成绩?这岂不是正中周芸下怀?但完全驳回,似乎又显得自己这个主任压制下属积极性,没有道理。而且,陆摇提出的“政策回头看”和“捕捉市场信号”,从道理上确实说得通,是政研室该干的事。

“想法…倒是有一定道理。”林筱鸣缓缓开口,“你先拿一个详细的调研方案出来,包括调研对象选择、具体提纲、行程安排、预算明细。记住,要务实,要精简,要控制成本。方案给我看了再说。”

“是!林主任!我一定严格控制成本,拿出一个务实可行的方案!”陆摇心中一喜,只要林筱鸣没直接否决,就有机会!

回到三科办公室,陆摇立刻召集了包括钟易安在内的五人开个小会。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计划开展企业调研的想法以及林主任要求先出方案。

“哎呀,小陆科长,这大热天的跑企业?多辛苦啊!咱们在办公室看看材料,打打电话不行吗?”李梅第一个叫苦,她可不想晒黑了。

“就是,企业那些人,门难进、脸难看,去了也是碰钉子。”张海涛附和道。

王丽没说话,但眼神里也透着不情愿。

张雯雯更是直接:“陆副科,我手头还有点别的事,林主任交代的,调研这事我就不参与了。”

只有钟易安,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点头道:“小陆科长这个想法好!是该下去走走了!纸上谈兵终究不行!我支持!”

陆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了然。他本就没指望这些摸鱼派能真出力。他微微一笑:“大家的情况我都理解。这样吧,这次调研,主要是初步摸底,我和钟老先跑几家代表性的企业探探路,积累点经验。方案呢,也由我和钟老主要负责起草。等以后有更重要的课题,需要大家集体出马的时候,我们再一起上阵。张雯雯同志既然有其他工作,就专心做好林主任交代的事。”

这番话既给了其他人台阶下,也明确了分工,还暗示了“以后有重要课题”,算是暂时安抚了人心。张海涛等人明显松了口气。张雯雯则撇撇嘴,不置可否。

陆摇和钟易安立刻投入工作。钟易安经验丰富,对市里企业情况也熟,两人配合默契。方案很快成型:精选了涵盖传统制造、高新技术、中小微企业等不同类型的5家代表性企业。

方案送到林筱鸣桌上。林筱鸣仔细看了一遍,眉头微挑。方案本身做得无可挑剔,目标明确、对象合理、提纲专业、预算抠到了极致,完全符合他“务实、精简、控制成本”的要求,想挑毛病都难。他沉吟片刻,最终还是在方案上签下了“同意”二字,并标注:“严格按预算执行,注意安全。”

拿到批文,陆摇和钟易安立即行动。

调研的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一些,但也遇到了不少推诿和敷衍。一些企业负责人听说只是“政策研究室”的,远不如对待发改委、经信委那样热情,提供的材料也多是官样文章。但陆摇和钟易安沉得住气,耐心沟通,深入车间、研发部门,与一线技术员、中层管理者甚至普通工人聊天,还是挖掘到不少政策执行中的真实问题和市场一线的鲜活信息。

利用一次调研回程的间隙,陆摇和钟易安特意去了趟市第一医院,探望住院的三科科长李侃。

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李侃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纸,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看到陆摇,他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挣扎着想坐起来。

“李科长,你躺着别动。”陆摇连忙上前按住他,“我们来看看你。”

“小陆啊……”李侃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听说你接了三科的活儿?辛苦你了。”

“应该的。”陆摇在床边坐下,“你安心养病,科室有我们呢。”

李侃摇了摇头,咳嗽了几声,才缓缓道:“三科……怕是保不住了。我这病查出来的时候,就听说要合并科室……”

陆摇心里一沉:“你别想那么多,先把病养好。”

“养不好了……”李侃苦笑,“肺癌晚期,医生说也就这几个月了。”他看着陆摇,眼神里带着一丝恳求,“小陆,三科是我待了一辈子的地方,要是……要是真能保住,就尽量保一保,算我求你了。”

陆摇鼻子一酸,重重地点头:“你放心,我一定尽力。”

从医院出来,钟易安叹了口气:“李科长这辈子,就扑在三科上了。”

陆摇没说话,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