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位,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
【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
【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威望日隆。】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登基即位,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
【开皇七年(587年),攻灭西梁。】
【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攻灭南陈,统一中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确立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安抚岭南,修建隋大兴城,开创科举制度。】
【制定开皇律。】
【开启了极为辉煌的盛世《开皇之治》。】
【分裂突厥,完成民族大融合,多次减税使人民减轻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用输籍法、大索貌阅整顿户籍。】
【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
【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府库充盈,经济繁荣,人丁大增。】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统一货币,整顿户籍,推行均田制,设置粮仓,锐意改革、励精图治、躬行节俭、政绩卓著。】
【但是在晚年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仁寿四年七月丁未日(604年8月13日),在仁寿宫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庙号隋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他也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其实要不是大隋也是二世而亡,其实他也兴许能成为千古一帝呢。]
[这和我们政哥的命运何其相似啊!都有一个叉烧儿子。]
[杨广也不算叉烧吧,毕竟他可能是太急了,从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中,他很有头脑的。]
[只是太急了,苦了那里的百姓,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不是还说杨广杀了他爹吗?]
[那不是野史吗?]
[可是正史上没写杨坚是怎么死的呀?]
[杨广杀了杨勇,然后千年之后,杨勇挖了杨广的坟。]
[这可是天道轮回呀!]
[……]
[……]
……
隋朝。
杨坚呆呆的看着天幕。
我大隋怎么也二世而亡了?
谁要像大秦啊!
他儿子杨广杀了他自己,也杀了他的太子杨勇。
杨勇千年之后,又挖了杨广的坟。
杨坚感觉信息量太大,头脑有些眩晕,看东西都有些重影了。
……
大秦。
秦始皇嬴政:莫cue朕。
……
大唐。
二凤看着天幕上这位皇帝的介绍,感叹不已。
……
【第六位(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二位皇帝。】
【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二凤,二凤。]
[小凤凰!]
[公认的千古一帝,秦皇,汉武唐宗。]
[这可是公认的千古一帝。]
[也不算是公认吧,不过是排名最靠前的,比较被大众认可的。]
[那不也是吗?不过这三位千古一帝。太子真的很难当啊。]
[三大千古一帝凑不出一个太子来。]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巨唐盛世,巨唐盛世。]
[这可是大唐,如今还有唐人街呢,名扬海外呀。]
[没错没错。]
[……]
[……]
……
大秦。
秦始皇嬴政看着这个与他齐名的皇帝。
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不过这个太子是指扶苏吗?
……
大汉。
汉武帝刘彻挑剔的看了一眼。
觉得还可以。
没给他们千古一帝丢份儿。
不过三大千古一帝没有一个完整的太子这句话。
让刘彻有些破防。
他的据儿到底怎么了?
……
隋朝。
杨坚呆呆的看着天幕中关于李世民的介绍,那怎么越看越像李渊家的二儿子?
“来人叫李渊带着他儿子来见朕,在派大军将李家围起来。”
……
大唐。
二凤原本还挺高兴。
他成为千古一帝,诸位大臣齐齐恭维。
"恭喜陛下。"
"同喜。"
大臣们确实挺高兴的。
他们辅佐的皇帝成为千古一帝,他们也是有可能名留青史的。
想到这,大臣们就浑身舒坦。
但高兴不过几秒,看到弹幕有些破防。
他的承乾怎么了?
什么叫三大千古一帝凑不出一个太子来。
他的承乾出了什么事儿?
长孙皇后紧张的看着李承乾。
莫非承乾英年早逝?
她连忙宣太医给承乾看看。
……
大明。
朱元璋吐槽三大千古一帝不懂得教育太子,哪像他。
他给他的标儿实权,共用一套班底,也不忌惮太子。
——
朱厚照倒是有些遗憾,他还想要个兄弟来着。
……
其他朝代的人想到这三位皇帝的太子的遭遇都有些叹息。
……
【第七位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
【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自其开始的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
【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他也是挺厉害的,可惜被他弟弟赵光义夺了位,他的儿子什么的都死了吧?]
[嗯,我记得确实都死了。]
[好可惜呀。他可是马上打天下的人物。]
[大宋在历史评价中可是弱宋。]
[没错,赵光义那一脉真的不怎么行,太软了。]
[整个历史中,大宋的评价是蛮低的,真是。]
[这还要多亏宋末帝跳海给大宋挽回了一些评分呢,要不然指不定跌到什么时候呢。]
[据说送末地还是赵匡胤那一脉的呢?]
[据说,赵匡胤是被他弟弟给害死的,是不是真的?]
[不知道啊。]
[也许吧,毕竟也没记清楚。]
[……]
[……]
……
大宋。
赵匡胤有些眩晕。
他的孩子们都死了。
他也死了,还是被赵广义害死的。
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他的位置。
宋末帝跳海。
弹幕这些话围绕他耳边。
令他有些头疼欲裂。
他突然扭头看向赵光义上去,一脚把他踢。飞出去。
"你…你都做了什么?"
赵光义被一脚踢飞。
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
他强忍剧痛连忙爬起来。
"大哥,这…相信小弟…小弟不会这样做的。"
……
大宋以前的皇帝看着赵匡胤,觉得这个皇帝还行。
大宋以后的皇帝看着他,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
脸上露出了微妙的笑容。
也不知道大宋赵匡胤会怎么处理赵光义?
……
【第八位,明太祖朱元璋。】
【布衣出身,当过和尚行过讨。】
【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布衣出身,当过和尚行过讨。】
【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
【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传位太孙朱允炆。】
[得位最正的皇帝。]
[咱们老朱可是做过乞丐,和尚的,这都能成为皇帝。]
[要不然说他是得位最正的皇帝。]
[能和他比得位最正的,也就汉高祖刘邦了。]
[不过老朱这也算是能够到上千古一帝了。]
[众所周知,千古一帝的太子都这么…都比较倒霉。]
[所以他的儿子朱标也这样。]
[是啊,朱标这个太子太可惜了。没登上皇位就去世了,他的那个儿子雄英也比较倒霉,也没了。]
[老朱的老婆儿子孙子都没了,有够难过的。]
[不过他也做了很多错事。]
[没错,他的有些制度完全是拿着大明供养他的那些儿子们。]
[所以大明亡了嘛。]
[大明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老朱的有些政策有问题。]
[……]
[……]
……
【第九位,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
【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乱”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终。】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曾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文化上,修《永乐大典》。】
[他这算是比较牛逼的皇帝了。]
[永乐大典。哎呀,这可是最出名的。][真想看看永乐大典长什么样?不过现在都丢失了,可能看不到了。]
[我就想问问朱棣真的在装疯的时候吃屎了吗?]
[郑和下西洋。]
[可惜后来不出海了。]
[是啊!要是继续出现,没准能赶上世界发展呢。]
[是啊!可惜了。]
[不知道。]
[都怪大清。]
[没错,都怪大清。]
[都怪大清拖着咱们华夏的后腿。]
[……]
[……]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