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绿色的吉普车在无垠的戈壁滩上卷起滚滚黄尘,如同孤独的甲虫,驶向天地交接处那片由铁丝网、水泥建筑和巨大天线阵列构成的森严壁垒。
这里,便是代号“星火”的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
荒凉、肃杀、却又燃烧着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炽热雄心。
副驾驶上,林峰透过蒙尘的车窗,凝视着车外飞速掠过的景象:
嶙峋的黑色山峦如同沉默的巨兽,一望无际的砾石滩反射着刺眼的阳光,稀疏的骆驼刺在狂风中倔强摇曳。
空气干燥得仿佛能吸走肺里最后一丝水分,带着铁锈和硝烟的独特气味。
与“龙吟”基地依山而建的深邃不同,这里的一切都袒露在苍穹之下,充满了原始而磅礴的力量感。
开车的依旧是那位沉默干练的陈少校,后座坐着神情疲惫却目光灼灼的钱老。连续数日的奔波,让这位老科学家脸上刻满了风霜,但眼中的火焰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深蓝,看到了吗?”钱老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巨大混凝土发射台和矗立其旁的勤务塔,“那就是我们的‘利剑’即将腾空的地方!也是未来‘蛟龙’獠牙的铸造炉!”
林峰深吸一口带着沙尘的空气,感受着胸膛中澎湃的共鸣。
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是民族脊梁挺立的地方!能参与其中,是莫大的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车辆经过数道荷枪实弹、检查极其严格的哨卡,最终驶入基地核心区域。
低矮但异常坚固的水泥建筑群散落着,穿着不同颜色工装的人们行色匆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氛。
巨大的标语牌在风沙中矗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在基地保密部办理完极其繁琐的入驻手续后,林峰被带到一间陈设极其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的宿舍。
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一个铁皮柜,便是全部家当。
窗外,是呼啸的风沙和远处连绵的靶场。
没有休息,钱老直接带着林峰来到了基地的核心大脑——地下指挥控制中心兼核心实验室。
厚重的防爆门打开,眼前是一个由巨大显示屏、闪烁的信号灯、复杂的机械模拟台和堆满图纸资料的办公桌组成的“战场”。
十几位头发花白或戴着厚厚眼镜的专家正围在中央一个巨大的沙盘前激烈争论,个个眉头紧锁,气氛凝重。
“钱老!您可算回来了!”一位身材瘦削、眼神锐利的中年专家看到钱老,如同见到救星,立刻迎了上来,但看到钱老身后的林峰时,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惊愕和疑虑。
他是“星火”工程弹头与制导分系统的负责人,周振华教授。
“振华,情况怎么样?”钱老直奔主题。
“不乐观!非常不乐观!”周教授指着沙盘上代表导弹飞行轨迹的红线,语气沉重,“首先是弹头小型化!要达到潜射要求,弹头重量必须控制在700公斤以内!但我们现有的设计,加上必要的再入防热层和引爆装置,极限压缩也要900公斤!多出的200公斤,意味着射程至少要打七折!或者…牺牲威力!这绝对不行!”
“其次是制导精度!”他拿起一份数据报告,“陆基发射,在预设好的发射阵地,我们的陀螺仪惯性平台还能勉强将命中精度控制在3公里左右。但一旦装入潜艇,在深海晃动、位置信息难以精确校准的情况下,精度会急剧恶化到10公里以上!这误差…打城市都嫌大!更别说精确打击战略目标了!”
“10公里?!”钱老的眉头拧成了疙瘩。洲际导弹的威慑力,就在于其毁灭性的精度!失去精度,就如同猛兽没了獠牙!
“材料呢?燃料呢?”钱老追问。
“高能燃料配方还在攻关,比冲提升有限。耐高温高压的轻质弹头壳体材料…更是卡脖子!”周教授的声音带着绝望,“钱老,时间不等人啊!上面给的压力…太大了!”
所有专家的目光都聚焦在钱老身上,充满了焦虑和期待。
钱老深吸一口气,侧身让出身后的林峰,声音沉稳而有力:“同志们!难题是客观存在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特别顾问’!林峰同志!代号‘深蓝’!他刚从‘龙吟’基地解决了‘蛟龙’的心脏密封难题!现在,上级特派他来支援我们‘星火’工程!尤其是弹头小型化和制导精度问题!大家欢迎!”
“深蓝?”
“这么年轻?”
“解决过‘蛟龙’密封?”
质疑、好奇、惊愕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峰身上。一个如此年轻的“顾问”,要解决连他们这些资深专家都束手无策的世界级难题?
林峰迎着众多审视的目光,神色平静如水。
他没有急于辩解或展示,而是走到中央沙盘前,目光深邃地扫过那些代表困境的数据线和模型。
“周教授,能否给我看看弹头结构设计总图、惯性平台原理图、以及最新的燃料热力学参数报告?”林峰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周振华愣了一下,看向钱老。钱老点头:“给他!所有资料,向‘深蓝’同志全面开放!他的权限等同于我!”
周教授压下心中的疑虑和不快,示意助手将厚厚一摞绝密资料搬到林峰面前。
接下来的时间,指挥中心陷入了奇异的寂静。
只有林峰快速翻动图纸和报告的沙沙声,以及他偶尔在图纸空白处用铅笔快速勾勒、演算的细微声响。
他时而凝眉沉思,时而目光如电,仿佛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捕捉着那稍纵即逝的灵光。
专家们起初还带着审视,渐渐被林峰那种全神贯注、仿佛与图纸融为一体的状态所吸引。钱老则坐在一旁,闭目养神,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笃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夕阳的余晖透过狭小的观察窗,将指挥中心染成一片金红时,林峰终于放下了手中的铅笔。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如同戈壁夜空星辰般璀璨的光芒,声音清晰而坚定地打破了沉寂:
“弹头小型化,材料是核心!我有三个方向!”
“第一,结构优化!现有弹头壳体设计冗余过多!采用等强度网格化拓扑优化设计,在保证关键部位强度的前提下,最大化去除冗余材料!减重潜力至少15%!”
“第二,材料革命!放弃一味追求单一高强度金属!采用金属基复合材料路线!以高强度铝合金或钛合金为基体,内部编织高模量碳化硅纤维作为增强骨架!这样既能保证超高强度,又能大幅减轻重量!我知道几种可行的纤维表面处理和基体熔渗工艺!”
“第三,功能集成!将再入防热层与结构层进行一体化设计!采用新型碳-碳复合材料或烧蚀陶瓷基复合材料,既做防热盾,又做承力结构!省掉一层死重!”
林峰每说一点,就在图纸上快速勾勒出相应的结构简图,简洁明了,直指要害!
专家们的眼睛越睁越大!
拓扑优化?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一体化?
这些概念如同一道道闪电,劈开了他们思维的桎梏!
“至于制导精度!”林峰话锋一转,指向复杂的惯性平台图纸,“单一的惯性导航(INS)在潜艇环境下先天不足!必须引入星光-惯性复合制导!”
“星光导航?”周教授失声道,“理论可行,但星光敏感器在再入大气层时的黑障区会失效!而且精度…”
“不是全程依赖!”林峰打断他,“在导弹飞行的中段,冲出大气层后,利用高精度星光敏感器观测恒星方位,对惯性平台累积的误差进行周期性校准和修正!大幅降低漂移误差!这将是我们突破潜射导弹精度的关键钥匙!星光敏感器的微型化和抗高过载能力,是攻关重点!我知道一种基于光纤陀螺雏形结合CCD成像技术的微型星光敏感器设计思路!”
林峰再次拿起笔,在图纸上勾勒出一个精巧的光学系统结构。
“同时,潜艇在发射前,必须装备更先进的静基座重力梯度仪和激光陀螺定位系统,为导弹提供最精确的初始位置和方位基准,从源头减小误差!”
一条条清晰、大胆、却又极具可行性的技术路线,如同在绝望的戈壁上点燃了熊熊的“星火”!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钱老猛地睁开眼,拍案而起,声音洪亮如钟:“好!好一个结构优化、材料革命、功能集成!好一个星光-惯性复合制导!深蓝同志!你这把‘钥匙’,开对了锁!”
周振华教授脸上的疑虑早已被激动和震撼取代,他紧紧握住林峰的手:“林顾问!不!深蓝同志!服了!我周振华服了!这些思路…简直是天马行空,却又脚踏实地!我们…我们有希望了!”
其他专家也围了上来,看着林峰勾勒的草图,眼中充满了兴奋和跃跃欲试的光芒,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
“深蓝同志!”钱老目光灼灼,“由你牵头,整合弹头结构、材料、制导、火工品各领域精锐!成立‘星火-利刃’联合攻关组!代号‘铸剑师’!周教授任副组长,全力配合!基地所有资源,优先保障‘铸剑师’!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将700公斤的‘利刃’,精准地送入‘蛟龙’的腹腔!”
“是!”林峰肃然领命,胸中豪情万丈!
戈壁的风沙,在这一刻仿佛也化作了铸剑的炉火!
锻造国之利刃,守护万里河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