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喜被训斥得一愣,连忙稳住身形,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道:“父王教训得是,孩儿知错。”
李自成冷哼一声:“讲!何事惊慌?”
李双喜这才急促禀报:“伪帝崇祯……他带着残余禁军,从朝阳门杀出重围了!李友将军的五千精骑被冲垮,连带伪明三大营那十几万刚刚归降的京营兵,也全数溃散了!”
“什么?!”李自成猛地从御座上站起,声调陡然拔高,震惊之色溢于言表。
“不可能!”牛金星、刘宗敏、宋献策三人也是异口同声,满脸的难以置信。
李双喜看着瞬间失态的众人,心中不由暗自嘀咕:方才还说要持重有静气呢……
李岩同样震惊,追问道:“殿下,消息确切?崇祯真突围了?”
“千真万确!”李双喜重重点头,“李友将军就在宫门外候着,右军师若不信,可亲自询问。”
“李友!滚进来!”李自成怒喝一声,声震殿宇。
很快,一身狼狈、面带惶恐的李友小跑着进入大殿,“噗通”一声跪倒在丹墀之下,头也不敢抬。
他心知肚明,此等大败,纵使不死,也必受重惩。
“李友!你他妈是干什么吃的?!”刘宗敏率先咆哮起来,“让崇祯小儿跑了已是弥天大罪!竟然连你的五千精兵也搭进去了?还有那十几万降卒!十几万呐!全他妈崩了?!”
李友脸色灰败,艰难地辩解道:“权将军息怒……非是末将无能,实是那崇祯……太过奸诈狡猾!”
他不敢怠慢,连忙将半个时辰前朝阳门那场惊心动魄的变故细细道来。
重点描述了那支由披挂浸油毛毡、背负火药桶的战象组成的“火象阵”,如何如地狱火兽般冲入他毫无防备、正在列队入城的骑兵纵队,以及随后惊天动地的爆炸如何瞬间瓦解了十几万降卒的意志,形成无法阻挡的溃败洪流。
“火象阵?!”李自成、刘宗敏等人听得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置信。
这完全颠覆了他们对那位刚愎急躁的崇祯皇帝的认知。
他竟然懂兵法?还会用如此诡谲狠辣的奇谋?
“何止是火象!”李友心有余悸地补充,“那些象背上还绑了上百桶火药!炸起来地动山摇,十几万降卒当场就吓破了胆,全乱了!而且崇祯选的那个突围时机……太刁钻了!正好是我带着三百亲兵在朝阳门外排成四路纵队,准备入城的当口!猝不及防,直接被那些疯象撞了个正着,阵型瞬间就垮了!”
“入娘的!这崇祯小儿,够阴够狠!”刘宗敏倒吸一口凉气,设身处地一想,当时就算换成他在场,面对这种从天而降的“火兽”冲击和随之而来的人海溃潮,恐怕也难以力挽狂澜。
“糟了!”李岩脸色剧变,失声道,“陛下!若让崇祯成功脱身,南下金陵(南京),则南北朝割据之势恐将重现!届时我大顺欲一统华夏,必生无穷波折,难上加难啊!”
“绝不能让崇祯小儿跑了!”刘宗敏须发皆张,怒吼道,“必须把他抓回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李自成眼中寒光一闪,盯着跪伏在地的李友:“李友!念你追随多年,朕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即刻从中吉营点齐三千精锐骑兵,火速南下,追索崇祯踪迹!你给朕听好了:若能将崇祯擒回,前罪可恕!若再让他逃脱……”
李自成的声音冰冷刺骨,“你也不必回来了,自行了断,以谢三军!”
“末将……领命!”李友如蒙大赦,重重叩首,起身匆匆离去,背影带着一股决绝。
看着李友消失在殿门外,李岩心思电转,又上前一步奏道:“陛下,据报吴三桂已率关宁军入关,其前锋已至永平府(今河北卢龙一带)。崇祯突围后,极有可能向东逃窜,试图与关宁军会合!臣恐李友将军一路追击,或有疏漏。”
宋献策点头赞同:“右军师虑事周全。确应再遣一军向东,于永平方向截断崇祯去路,以防其与吴三桂合流。”
李岩抓住时机,主动请缨:“陛下,为保万全,臣愿亲率本部两千轻骑,星夜兼程,赶往永平府一带截杀!定不让崇祯与吴三桂汇合!”
李岩自崇祯十三年投奔大顺,不仅带来八百河内子弟兵,更献上“均田免赋”之策,深得人心。
随大顺军势壮大,他作为制将军,本部人马已扩充至两万,其中骑兵两千。
虽然更多是作为军师参赞,但其独立领军之才,众人心知肚明。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