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边路球员断下球,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沿着边线快速向前推进,然后在接近对方底线的位置,送出简单直接的传中球,目标依然是禁区内的那个高点。
整个球队的进攻,几乎完全依赖于这种简单粗暴的长传冲吊和边路传中。
中场球员几乎不参与任何有创造性的组织和传递,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以及在断球后,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将球送到前场。
这样的比赛场面,对于追求华丽进攻和流畅配合的球迷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闷和“丑陋”的。
海风队的控球率,在比赛结束后,往往低得可怜,有时候甚至不足三成。
他们的射门次数,也寥寥无几,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对方球队在围攻他们的球门。
看台上的中立球迷,甚至是一些海风队自己的球迷,在观看这样的比赛时,都会感到昏昏欲睡,甚至有些不耐烦。
他们会抱怨球队的踢法太过消极,太过保守,缺乏观赏性。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匪夷所思的是,这种看似消极保守、毫无技术含量的“901铁桶阵”战术,却在实战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海风队凭借着那固若金汤的、几乎是九人死守的防守体系,以及陈阳在替补登场后,在关键时刻那如同神来之笔般的“第一次头球”破门,总能从那些实力远胜于己的对手身上,艰难地拿到宝贵的积分。
有时候,是一比零的小胜。
球队在九十分钟的比赛里,可能只有一两次像样的射门机会,但只要陈阳把握住了那唯一的一次头球机会,就能将胜利收入囊中。
有时候,是一比一或者零比零逼平强大的对手。
球队在全场被动挨打的情况下,依靠顽强的防守和门将的神勇发挥,守住平局,或者在最后时刻依靠陈阳的头球扳平比分。
虽然比赛的过程往往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不堪,但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球队的联赛排名,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缓慢地向上攀升。
他们逐渐摆脱了降级区的泥潭,甚至开始向着联赛中游的位置发起冲击。
这种出人意料的稳定成绩,让那些曾经质疑和嘲笑“901战术”的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老穆勒教练的战术理念,以及陈阳这个“怪咖前锋”的独特价值。
或许,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丑陋但有效的胜利,才是最务实的选择。
随着海风队“901战术”的日渐成熟和成功,陈阳在球队中的“怪癖”,也愈发引人注目,成为了球迷和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似乎真的只对在球队最需要进球的“关键时刻”,去争抢并完成那“第一次头球”攻门感兴趣。
如果球队在场上正处于领先地位,或者比赛的局势尚不明朗,胜负难料,即使在场上出现了一些看似不错的头球攻门机会,比如队友送出了质量不错的传中球,或者在定位球进攻中他抢到了不错的落点,陈阳也往往会选择一种更加稳妥,或者说更加“低调”的处理方式。
他可能会选择用头球将球摆渡给位置更好、射门把握更大的队友,扮演一个无私的“策应者”的角色。
他也可能会在看似可以自己直接攻门的情况下,选择将球头球回做给后插上的中场球员,为他们创造远射的机会。
甚至有时候,他会故意将一些并非“第一次”的头球攻门顶偏,或者顶得软弱无力,被对方门将轻松化解,然后露出一副懊恼和惋quinze的表情,仿佛在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或者技术不过关。
这种“选择性发力”、“关键时刻才显神通”的行为,让对手的教练和防守球员更加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意图和实力。
他们不知道,陈阳究竟是真的只在关键时刻才能爆发出惊人的头球能力,还是他平时在刻意隐藏实力,等待着给予他们致命一击的机会。
这种神秘感,也让陈阳在球迷和媒体的眼中,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他开始被冠以各种各样有趣的绰号。
有人称他为“一球先生”,因为他似乎总能在球队最需要的时候,用一个关键的进球,来决定比赛的胜负。
有人称他为“海风塔”,因为他那在禁区内高高跃起、力压群雄的头球争顶,像一座坚不可摧的灯塔,为迷航的海风队指引着胜利的方向。
还有人戏称他为“海风队的最后一道保险”,因为只要比赛还没有结束,只要陈阳还没有完成他的那“第一次头球”,对手就永远不敢掉以轻心,海风队就永远保留着扳平比分或者反超绝杀的希望。
这些绰号,既有赞扬,也有调侃,但无一例外,都突显了陈阳在球队中那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平日里深藏不露,与普通人无异。
但一旦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便会毫不犹豫地亮出自己的杀手锏,一招制敌,扭转乾坤。
这种“怪癖”,这种“神秘”,反而让陈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让他成为了海风队中最具话题性和关注度的球员。
随着陈阳在联赛中的名声逐渐鹊起,以及他那独特的“一球先生”、“海风塔”等引人注目的形象,一些商业机会,也开始像闻到腥味的鲨鱼一样,悄悄地找上了门来。
在这个商业化高度发达的足球世界里,球员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球场上的表现,也体现在他们的商业吸引力和品牌效应上。
一个有特点、有话题性、能够吸引球迷和媒体关注的球员,自然会受到一些商业品牌的青睐。
起初,向陈阳抛出橄榄枝的,大多是一些海风队所在城市或者周边地区的本地小品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