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还是多嘴提醒您一句,最好还是早些留意,提前做些准备为好。”
提前做些准备……
可他当时,根本就没有把李廉的话当回事啊!还以为李廉是在胡说八道,咒他孙子生病!
现在想来,自己真是……太糊涂了!太愚蠢了!
如果当时能够听信李廉的提醒,早点带孙子去医院看看,或者提前准备一些退烧的药物,或许就不会弄到如今这个地步了!
王大爷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懊悔和自责。
他恨自己有眼不识泰山,错把高人当骗子!
也恨自己太过固执,太过迷信所谓的“科学”,而忽视了那些看似“玄乎”,却又屡屡应验的“预言”!
“老头子,这可怎么办啊?要不……咱们还是赶紧把孩子送医院去吧!”
王大爷的老伴带着哭腔,焦急地说道。
“医院?现在天都快黑了,等咱们走到医院,恐怕医院都关门了!而且,这孩子烧得这么厉害,路上再一折腾,万一……”王大爷摇了摇头,脸上充满了绝望。
就在这时,他猛地想起了什么,眼睛一亮,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对老伴说道:“有了!我想起一个人!或许……或许他能有办法!”
说完,他也顾不上跟老伴多做解释,连忙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烧得迷迷糊糊的小孙子从床上抱了起来,然后用一条薄被单将他裹好,便心急火燎地,头也不回地,朝着屋外冲了出去!
他要去哪里?
他要去后院!
他要去求那个被他误解、被他轻视,却又唯一能够给他带来希望的……李神算!
王大爷抱着滚烫的小孙子,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很快就来到了后院李廉那间熟悉的小屋门口。
此刻,他的心中,早已没有了白天的那些不悦和抵触,也没有了那些所谓的“面子”和“尊严”。
他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救自己的孙子!
只要能救孙子,让他做什么都行!哪怕是给那个年轻的李廉磕头认错,他也心甘情愿!
“咚咚咚!咚咚咚!”
王大爷也顾不上什么礼貌不礼貌了,伸出手,焦急而用力地拍打着李廉那扇破旧的木门,声音带着哭腔,嘶哑地喊道:“李……李先生!李神算!求求您!求求您开开门!救救我的孙子吧!”
他的声音,充满了绝望和恳求,在寂静的后院里,显得格外清晰和刺耳。
屋里的李廉,其实早就听到了王大爷那急促的脚步声和焦急的拍门声。
他缓缓地睁开眼睛,眼神中并没有丝毫的意外,仿佛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一般。
他站起身,走到门边,拉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门外,王大爷正抱着一个用被单裹着的小孩,满脸焦急,满头大汗地站在那里。
他的老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哀求。
“李……李先生!”
王大爷一看到李廉,就像是看到了救星一般,声音哽咽地说道,“求求您!求求您救救我的孙子!他……他真的像您白天说的那样,发高烧了!烧得可厉害了!我们……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怀里的小孙子往李廉面前送了送,想让李廉看看孩子的情况。
李廉的目光,落在那个因为高烧而显得蔫蔫的、小脸通红的小孩身上,眉头微微蹙了一下。
他并没有立刻开口说话,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或者得意。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孩子,眼神中闪过一丝沉吟和思索。
片刻之后,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沉稳,对王大爷说道:“王大爷,您先别着急。
把孩子抱进来,我看看。”
王大爷闻言,如蒙大赦,连忙抱着孙子,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李廉那间虽然简陋,却也还算干净的小屋。
李廉示意王大爷将孩子放在床上。
然后,他伸出手,轻轻地探了探小孩额头的温度。
果然滚烫得吓人。
他又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小孩的面色、眼神和呼吸,心中渐渐有了数。
“李先生,我孙子他……他到底是怎么了?还有没有救啊?”
王大爷站在一旁,声音颤抖地问道,生怕从李廉嘴里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李廉收回手,看着王大爷,缓缓地说道:“王大爷,您不必太过担心。
您孙子这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并非是什么不治之症。”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依我看来,此乃小儿阳气不足,体质虚弱,又在不经意间,受了外界的惊吓,冲撞了某些不洁净的东西,导致魂魄不宁,心神失守,故而才会引发如此高热,反复不退。”
李廉这番话说得玄乎其玄,什么“阳气不足”、“冲撞不洁”、“魂魄不宁”,听得王大爷一愣一愣的,似懂非懂。
但他现在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只要能救孙子,李廉说什么,他都信!
“那……那李先生,您……您可有法子救救我的孙子?”
王大爷用一种充满了希冀的眼神看着李廉,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廉点了点头,沉吟片刻,然后对王大爷说道:“法子倒是有,不过,需要您亲自去办一件事情。”
“您说!您尽管说!只要能救我孙子,让我上刀山下火海,我都愿意!”
王大爷毫不犹豫地说道。
李廉微微一笑,伸手指了指窗外,说道:“倒也不必那么严重。
您现在,速速去您家院子窗外,那棵上了年头的老槐树底下。”
“到了那里之后,您仔细寻找,折取一段正朝着东方生长的新鲜嫩枝,长度大约在三寸左右即可。”
“记住,一定要是朝东的嫩枝,而且,折的时候,心中要默念您孙子的名字,祈求槐树神灵庇佑。”
“折回嫩枝之后,您再找一个干净的、没有沾过荤腥的旧瓦罐,在瓦罐中加入三碗干净的井水,然后将那段槐树嫩枝放入其中。”
“接着,您用文火,也就是小火,慢慢地将瓦罐中的水煮沸。
煮沸之后,再等它自然冷却片刻,然后再煮沸。
如此反复,一共要煮沸三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