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向东呢,更是长得白白胖胖,虎头虎脑,每天都精力充沛,哭声响亮,一看就是个营养充足、健康茁壮的小娃娃。
这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幸福”景象,自然引起了一些邻居的羡慕,甚至是嫉妒。
他们私下里都在猜测,周建设家到底是有什么特殊的门路,才能在这样困难的时期,还能过上如此“滋润”的生活?
难道是因为周建设是火车司机,单位里有特殊照顾?还是说,他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发财”秘诀?
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议论,在邻里之间悄然流传。
尤其是当年那个与何家丽有过情感纠葛,并且因为周建设的出现而彻底失败的汤为民一家,看到周建设家如今这番光景,心中的那份不平衡和怨恨,更是达到了顶点。
张秋芳自从嫁给汤为民之后,并没有过上她想象中那种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少奶奶生活。
汤为民依旧是那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德行,整天在外面游手好闲,对家里的大小事务一概不管,对她这个新婚的妻子也是漠不关心,甚至还时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她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而汤为民的父母,汤耀祖夫妇,也因为时局的艰难和政策的收紧,不复当年那种威风八面、呼风唤雨的派头了。
供应科的油水也大不如前,他们自己家里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拮据和困难。
张秋芳每天都要为一家人的口粮而发愁,还要忍受丈夫的冷漠和公婆的白眼,日子过得是苦不堪言,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
她时常会透过窗户,看到隔壁不远处周建设家里那温馨的灯光,闻到从他们家厨房里飘出来的隐约的饭菜香味,再看看自家那冷锅冷灶、死气沉沉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对何家丽的羡慕和对自己命运的嗟叹。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女人,何家丽就能嫁给周建设那样一个有本事、又会疼人的好男人,过上如此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自己呢?却偏偏嫁给了汤为民这样一个不争气的窝囊废,受尽了委屈和折磨?
难道真的是命运不公吗?
张秋芳的心中,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她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垂泪,感叹自己红颜薄命,遇人不淑。
尽管整个国家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各行各业的生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铁路运输作为国家经济的生命线和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其重要性却愈发凸显出来。
无论是抢运救灾物资,还是保障重点工矿企业的生产需要,亦或是维持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出行需求,都离不开铁路的正常运转。
因此,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铁路系统也依然需要保持高效的运转和严格的管理。
周建设作为一名奋战在铁路运输第一线的火车司机,深知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他在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时刻将“安全第一,正点运行”的八字方针牢记在心。
凭借着他那精湛的驾驶技术、丰富的行车经验、以及敏锐的判断能力,他多次在关键时刻,成功地化解了一些潜在的险情,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保证了列车的安全正点到达。
比如,有一次,他驾驶的列车在途经一段山区线路时,突然遭遇了前方山体小规模塌方,几块巨大的落石滚落到了铁轨上,情况十分危急。
周建设在第一时间发现了险情,果断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并且准确地判断出了最佳的制动时机和力度,最终将列车稳稳地停在了距离落石不到十米的地方,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
还有一次,他驾驶的列车在夜间行驶时,突然遭遇了前方信号灯故障,显示错误的信号。
周建设凭借着自己对线路情况的熟悉和对信号系统的深刻理解,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并没有盲目地按照错误的信号指示行驶,而是及时与调度中心联系,确认了正确的信号信息,从而避免了一次可能导致列车相撞的重大事故。
诸如此类的英勇事迹和突出表现,还有很多很多。
周建设的事迹和经验,多次在铁路系统内部的各种会议和简报中,被当作正面典型进行学习和推广。
他不仅自己技术过硬,堪称行业标兵,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那些新来的副司机和学徒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快速成长。
他在铁路系统内的声望和影响力,也因此而逐渐提高。
他成为了年轻一代火车司机中的榜样和佼佼者,受到了领导的器重和同事们的尊敬。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铁路运输的安全和畅通,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时间悄然来到了1962年的初春。
随着国家对国民经济政策的逐步调整和纠偏,以及农业生产的缓慢恢复,持续了整整三年的全国性物资匮乏和饥荒时期,终于渐渐地接近了尾声。
虽然市场上的物资供应依旧不算充裕,老百姓的日子也依然过得比较清苦,但至少,那种令人绝望的饥饿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已经开始逐渐消退了。
人们的脸上,也渐渐地多了一些久违的笑容和对生活的希望。
就在这个时候,远在扬州江都县老家的何家丽的奶奶,何常胜的老母亲——何文氏,托人给儿子何常胜捎来了一封信。
信中说,老太太在乡下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年老体弱,又无人照料,生活几乎难以为继。
她希望能来淮城投奔儿子一家,在这里安度晚年。
何常胜是个孝顺的儿子,接到母亲的来信后,心中既担忧又愧疚。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