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您教的数灯法,
村内三十三处灯火。
若每屋十人,
约三百三十人。”
苏仪说,
“未亮灯的房屋也需考虑,
且每屋可能不止十人。
按五百守军计算。”
苏仪想了想,
下令,
“第一队第二队,
你们各选十名熟手潜入,
查明粮仓位置与兵力部署后潜伏,
听到锣鼓声即纵火,
趁乱撤出。
第四队带挖地道的二十人,
在村口壕沟,
埋入削尖竹片。”
曾掉入陷阱的士兵听到这话,
不禁冷汗直冒。
“其余人随我砍竹子。”
队员领命行动。
砍下的竹子一部分削尖埋入陷阱,
另一部分截成竹筒,
密集插在壕沟后空地上,
与地面齐平,
间距按马匹步幅排列,
众军士心领神会。
劳作持续近4个小时。
良久,
四队队长满身泥土的士兵返回,
插竹筒的士兵也已完工。
“这是你们入营首战,
无论是否受训,
都是考验。”
苏仪部署,
“5至8队,各带兵马从此处攻村,
以弓弩牵制,勿恋战。
敌若还击立即撤退,
配合第1和第2小队。
他们点火后,
敌军必从兵力薄弱的树林方向追击,
我带人接应,
随后在此会合。”
四人领命而去。
“我们呢?”
剩余队员问。
“在这里等着。”
苏仪说。
当进攻队伍射出第一箭时,
苏仪命人敲响锣鼓。
“咣当”声中,
村内大乱,
衣冠不整的士兵持刀枪冲向村口,
几处篝火燃起,
照亮全村。
苏仪在人群中发现匈奴守粮的指挥者,
目测距离百余米,
便回头问问,
“谁箭法最好?”
十余人站出。
“能否射中那人?”
苏仪指指挥者。
队员观望后说,
“距离太远,以我们用的弓箭,恐难命中。”
“向前十米,全力射击。”
队员上前,
搭箭开弓,
十余支长箭破空而出。
苏仪见那人摇晃倒地,
知已命中,
心说,敌军再难有序指挥。
忽然火光冲天,
几处粮仓燃起熊熊大火。
“烧起来了!”
身旁队员欢呼。
苏仪点头,
“走!去将村子围起来!”
百余人分成两股冲下山。
苏仪右手握剑、左手持弩,
猫腰奔跑中瞄准四周。
身后二十人以不同姿势跟进。
接近村子时,
他看到撤退的第一队和第二队,
二人衣甲溅血,
显然经历厮杀,
带去的二十人仅剩十七人。
好在,
两个队长和队副都还在。
……
“受伤的全部撤离!
剩下的人随我杀回村,
抢回弟兄们的尸首!”
苏仪见三具遗体曝于当场,
想起前世谅山战场战友的惨状,
气血上涌,厉声喝说。
众队长刚要劝阻,
苏仪指着他们骂,
“少废话!
若不是你们没能及时带回遗体,
我何苦去冒这个险?”
众人面露羞愧,
不再多言,
随苏仪转身杀回村中。
苏仪抬手弩箭连珠,
一名匈奴士兵应声倒地,
箭步突刺,
长剑已没入另一人颈中。
此刻他爆发出惊人战力,
几乎每几步便收割一条性命。
众人以最快速度找到三具遗体,
各自背负,
向外突围。
此时,
突然喊杀声震天,
却见匈奴士兵纷纷溃逃,
是其余队伍已将整个村子合围,
制造声势。
苏仪赶忙汇合,
正要继续指挥众人绞杀,
突然听到远处马蹄声骤响。
“撤退!”
苏仪知道,
这是匈奴的援军到了。
匈奴部队不同粮仓之间有游骑护卫,
想来是他们发现了粮仓着火。
听到苏仪的命令,
特战队将士转身向山坡撤离。
不多时,
近百匈奴骑兵放马追来。
特战队这边,
训练有素的老兵冲在前列,
新兵则稍显滞后。
毕竟抗原木和蛙跳的训练有用。
骑兵见汉军向山坡撤退,
并未直接追击,
而是绕道欲从山后包抄。
然而当匈奴骑兵突然陷入壕沟,
锋利竹片穿透人和马,
后续骑兵急刹后退。
稍作调整后,
他们策马跃过壕沟,
却被前路密密麻麻的竹筒阵所阻,
马蹄踩入竹筒便失蹄,
不少战马腿骨断裂,
骑兵摔倒在地。
待骑兵小心翼翼通过“竹筒路”,
山林中已空无一人。
他们悻悻返回村中,
竟连一具汉军尸体都未寻获。
……
山林中。
七具遗体平卧在冰冷的土地上,
旁边是刚挖好的大坑。
苏仪手捧头盔,
向遗体长揖,
“弟兄们,对不住了。
这次是轻骑远征,
没有办法带你们回去,
待破了匈奴,
定带你们魂归故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