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那些年,我在乡村教书的日子 > 第1章从我的淘汰开始讲起
换源:


       我的家乡在蕲春,素有“教授县”之称,但我不够资格当教授,我只是个淘汰了的民办教师。

从1994年到2002年,我在当地的柳林村小学,教了八年的书。

这八年之间的历练,让我从最初走进校园时的战战兢兢,变得站在讲台上能够觉得游刃有余。如果准许,我愿意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

然而,一阵教育改革的劲风吹来,摧毁了我的教师梦想。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人藉此修成正果,摇身成为公办教师,继续着教书育人,有人则遭遇淘汰出局,从此与教鞭无缘,沦为种田打工人。

我属于后者,有人说,这就是命运。这一阵风,把我从三尺讲台掀翻撂倒,我被“一刀切”。

所谓“一刀切”,是指按照我们这里当时当地的政策,只有1985年以前在册的民办教师,才有资格参加“民转公”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继续留任,我是1994年才应聘上岗,自然挡在门槛之外。

带着几分不舍,几分悲壮,我离开了校园。结束了自己的民师生涯。

那段身为民师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和最宝贵的经历。那时年轻气盛,无视酬劳,一心好为人师。虽然那时物质匮乏,但是精神丰富,我特别珍惜那段时光。

总有人会铭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我已经离开教育20多年了,但是至今依然有人喊我“老师”,我觉得这是一种荣耀。教学生的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育己的淬炼成长。如果说成长也是一种财富,那么综上所述,我也算是“名利双收”了。

时过境迁,曾经的民办教师,泯灭在历史的烟云中,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大概只能从字面来理解民办教师的意义,他们并不懂得民办教师工作日常的酸甜苦辣,兴衰荣辱。

想要让别人读懂我那段身为民师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先普及一下民办教师的历史。

民办教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国家要扫除文盲,要普及基础教育,但正规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每个行政村的有自己的小学,民办教师如野草般顽强地生长起来。他们大多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经过简单培训就走上了讲台。没有编制,工资微薄,却承担着与公办教师相同,甚至更重的教学任务。

民办教师的存在,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道特殊风景线。他们填补了公办教师的空缺,支撑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在民办教师最鼎盛的时期,全国有近五百万民办教师,承担着农村地区近一半的教学任务。他们像毛细血管一样,将知识的养分输送到中国最偏远的角落。没有他们,中国的扫盲运动和基础教育普及不可能取得如此迅速的进展。

民办教师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教室往往是破旧的祠堂或仓库改建的,窗户漏风,屋顶漏雨。黑板是用木板刷上黑漆做的,用久了便斑驳不堪。粉笔要节省着用,常常写到手指捏不住才舍得扔掉。教材短缺,一个老师往往只有一本教参,要手抄补充材料给学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一个教室里可能同时坐着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这边讲完立即转向那边。放学后,还要走几里山路去家访,劝说那些想让子女辍学务农的家长。

然而,正是这些“土教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学子。他们或许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却有着最朴素的教学热忱;或许没有标准的普通话,却能用方言将知识讲得生动易懂;或许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能用身边的石子、树枝当教具,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农村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许多民间故事、传统技艺、地方历史,正是通过他们的口耳相授得以保存和延续。

如今,走进任何一所乡村学校,看到的都是整齐的校舍,专业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民办教师已成为历史名词,年轻一代甚至很少听说。

我想把自己那些有关民师的记忆,用文字保存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