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送走上一位带着满腹心事与一丝希冀离开的街坊,正打算转身进屋,眼角余光瞥见院门口一道熟悉又略显迟疑的身影。
那人正是四合院里说一不二的一大爷,易中海。
此刻,这位往日里腰杆挺得笔直的八级钳工,却在自家院门口徘徊不前,眉头微蹙,像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何雨柱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静静地等着。
开春之后,轧钢厂里评选劳动模范的风声日渐紧密。
厂广播站天天播放着先进事迹,车间墙壁上贴满了红彤彤的标语,工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也多是此事。
易中海作为厂里技术最顶尖的八级钳工之一,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自然是这次劳模的热门人选。
他自己心里也卯着一股劲,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他技术的肯定,更是对他几十年奉献的认可,是他晚年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是能评上,他在厂里,在院里的地位,无疑会更加稳固。
只是,这评选,除了平日表现,还需要提交一张精神面貌俱佳的工作照,配上一篇事迹突出的报道材料。
这两样东西,可把平日里只跟冰冷钢铁打交道的易中海给难住了。
他那双手,能将坚硬的铁块打磨得如镜面般光滑,却写不出几个像样的字句。
更别提那照相机,金贵得很,整个厂子也没几个人会摆弄。
易中海为此愁了好几天,私下里也托人打听过,厂宣传科倒是能拍,可拍出来的人,个个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呆板得很。
至于那报道材料,更是让他头疼,憋了半天,也只写出几句干巴巴的“努力工作,服从领导”。
眼瞅着上交材料的日期越来越近,易中海心里那份对荣誉的渴望,被这现实的难题搅得七上八下。
他想到了何雨柱。
如今的何雨柱,可不是以前那个只会在厨房里颠勺的傻柱了。
人家现在是《京城日报》的特约通讯员,那照相机玩得转,笔杆子也耍得溜。
前些日子,厂里宣传栏上贴出的几张工人新风貌的照片,就是何雨柱拍的,角度新颖,把人拍得特精神,引得不少人围观称赞。
可让易中海拉下老脸去求一个晚辈,尤其是一个他曾经试图拿捏,如今却有些看不透的晚辈,他这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他是一大爷,是长辈,怎么好意思开口?
万一何雨柱不乐意,或者拿乔,他这张老脸往哪儿搁?
易中海在院门口踱来踱去,脚下的石板路似乎都被他踩热了几分。
何雨柱看着他那副左右为难的样子,嘴角微微上扬,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他迈步走了过去。
“一大爷,有事?”
易中海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声问话惊了一下,抬头看见是何雨柱,脸上闪过一丝尴尬,随即又强作镇定。
“啊……柱子啊,没……没什么大事。”
他嘴上说着没事,眼神却不由自主地瞟向何雨柱挂在脖子上的那台照相机。
何雨柱将他的神情尽收眼底,心中暗笑,这老狐狸,还挺能绷。
他也不点破,只是淡淡说道:“我看您这几天好像有心事,要是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您尽管开口,都是一个院的。”
这话既给了台阶,也留了余地。
易中海听了,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仿佛松动了几分。
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了口,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
“柱子啊,是这么个事儿。厂里评劳模,需要一张工作照,还有一篇报道材料……”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何雨柱的脸色。
何雨柱听完,点了点头,神色如常。
“这事儿啊,好办。您什么时候有空,我去车间给您拍几张。报道材料,您把您这些年的主要事迹跟我说说,我给您整理整理。”
易中海闻言,眼睛猛地一亮,脸上那层故作的矜持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感激。
“哎呀!柱子,那可太谢谢你了!你这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他上前一步,有些激动地握住了何雨柱的手。
“我这几天就愁这个呢!你放心,耽误不了你多少工夫。”
何雨柱轻轻抽回手,语气依旧平淡。
“一大爷客气了,举手之劳。”
隔天下午,何雨柱带着照相机,跟着易中海来到了轧钢厂的钳工车间。
车间里机器轰鸣,火花四溅,充满了工业时代特有的力量感。
易中海穿上了他那身浆洗得最干净的工作服,站在他那台熟悉的虎钳旁,神情专注。
何雨柱没有急着拍照,而是先观察了一会儿易中海工作的状态。
他注意到易中海在锉削一个精密零件时,眼神的专注,手法的稳健,以及额头渗出的细密汗珠。
这些细节,都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
何雨柱选了几个角度,咔嚓咔嚓按下了快门。
他特意捕捉了易中海聚精会神测量工件的瞬间,还有他手持锉刀,工件上迸溅出细微火星的动态画面。
照片拍完,易中海还有些意犹未尽。
何雨柱则胸有成竹。
回到四合院,何雨柱把自己关在屋里,开始整理报道材料。
易中海的事迹,他多少也了解一些。
几十年如一日,从一个小学徒干到八级钳工,带出了不少徒弟,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何雨柱结合了从【中外历史研究精通】中学到的叙事技巧,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将易中海那种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甚至还巧妙地将易中海对年轻工人的培养,与工厂的发展、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拔高了整个报道的立意。
易中海拿到何雨柱写好的稿子,逐字逐句地读着。
读着读着,他的眼眶就有些湿润了。
稿子里写的,是他自己,又好像不是他自己。
那些他平日里觉得习以为常的小事,在何雨柱的笔下,竟然变得如此鲜活,如此有分量。
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有这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柱子,这……这写得太好了!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
易中海激动地说道,看向何雨柱的眼神里,充满了真诚的感激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敬佩。
何雨柱将冲洗好的照片和整理好的报道材料一并交给了易中海。
他特意挑选了一张易中海手持卡尺,眼神专注,背景是车间繁忙景象的照片,作为主照片。
这张照片,不仅突出了易中海的专业,也展现了时代背景。
随后,何雨柱又不动声色地通过日报社刘编辑的关系,将这张照片和精简版的报道,推荐给了《工人日报》。
他知道,易中海渴望的,不仅仅是厂里的荣誉,如果能登上更高级别的报纸,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几天后,消息传来。
《工人日报》的一个重要版面上,赫然刊登了易中海的大幅工作照。
照片下面,是一篇题为《老黄牛的奉献——记轧钢厂八级钳工易中海》的报道。
整个轧钢厂,彻底轰动了。
工人们争相传阅着那份报纸,指着照片上的易中海,议论纷纷。
“快看!是一大爷!咱们厂的易师傅上《工人日报》了!”
“写得真好啊!这才是咱们工人的榜样!”
这张照片,这篇文章,成为了易中海人生中一个耀眼的高光时刻。
易中海手捧着那份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看着上面自己的照片和名字,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翻来覆去地看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我……我上报纸了!我易中海也上报纸了!”
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让他平日里那副沉稳持重的模样荡然无存。
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荣誉的肯定,更是对他数十年辛勤工作的最高褒奖。
这份成就感,让他整个人都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院里的人,厂里的同事,纷纷向易中海表示祝贺。
羡慕的,敬佩的,各种目光交织在一起。
易中海在厂里的声望,也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当天晚上,易中海特地提着两瓶好酒,还有一包平日里舍不得买的稻香村点心,来到了何雨柱家。
他一进门,就紧紧握住了何雨柱的手,眼眶又红了。
“柱子,这份情,一大爷记下了!以后有什么事,只要我易中海能办到的,绝不推辞!”
何雨柱扶着他坐下,倒了杯水,谦虚地说了几句场面话。
易中海这次的感激,是发自肺腑的。
何雨柱心中也为自己这步棋的成功落子而感到一丝满意。
这份人情,将来或许真的能派上大用场。
通过这件事,何雨柱不仅收获了易中海的感激与承诺,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向厂里,向院里,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与人脉。
那些曾经只知道他是厨子的人,现在也知道了,他还能拍照,能写文章,还能把人送到《工人日报》上去。
厂里不少人看他的眼神,都多了一份敬重与好奇。
易中海的成功登报,也让何雨柱在日报社的地位更加稳固。
刘编辑特意打来电话,夸他有眼光,能发掘出这样接地气、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
何雨柱此举,看似只是顺水推舟帮了易中海一个小忙,实则是在下一盘精心布局的棋。
通过提升易中海的声望,不仅能间接为自己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还能在关键时刻,多一个可以借力的筹码。
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能收买人心。
这一点,何雨柱比谁都清楚。
他看着易中海离去时那挺得更直的腰杆,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而四合院里,因为易中海的上报,又掀起了一阵新的波澜。
那些羡慕嫉妒的眼神,那些窃窃私语的议论,都成了何雨柱耳边的背景音。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