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我傻柱,只想进步 > 第12章摄影奇才名动京城!日报社三顾茅庐挖墙脚,傻柱只做兼职也赚翻!
换源:


       何雨柱从夜校毕业,不仅带回了一纸文凭,更在脑海中装填了【御厨菜品烹饪方法大全】与进阶的【中外历史研究精通】。

这些无形的财富,远比那张纸来得厚重。

他拍摄的那组反映工人劳动热情与城市新貌的摄影作品,视角独特,构图老练,远超普通学员的水平,在夜校的毕业展览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几张作品辗转之下,竟落到了《京城日报》一位老编辑的手中。

这位姓刘的老编辑,在报社里是出了名的眼光毒辣,经他手的好稿子、好照片不计其数。他戴上老花镜,对着那几张黑白照片细细端详,眉头渐渐舒展,眼神也亮了起来。

照片里,无论是挥汗如雨的炼钢工人,还是清晨薄雾中扫街的清洁工,亦或是孩童在胡同里追逐嬉戏的瞬间,都透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

“这照片,有味道,有嚼劲。”刘编辑放下照片,对身边的年轻同事赞了一句。

“拍得是好,构图和用光都挺讲究。不知道是哪位摄影家协会的老师傅拍的,以前没见过这风格。”年轻同事附和道。

刘编辑摇摇头。

“不像老师傅的手笔,倒像是个有天赋的年轻人,眼睛里有股子冲劲,还有对生活的热乎劲儿。”

他随即吩咐下去:“查查,这照片是谁送来的,拍摄者是谁,我要见见。”

报社的办事效率不低。很快,消息反馈回来,拍摄者,轧钢厂食堂厨师长,何雨柱。一个刚从职工夜校摄影学习班毕业的年轻人。

刘编辑听到这身份,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轧钢厂的厨子?有点意思,真有点意思!这叫什么?高手在民间呐!”

他当即拍板:“走,派两个人,去请这位何师傅过来聊聊。这样的人才,不能埋没在锅碗瓢盆里。”

于是,几日后的一个下午,两名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报社徽章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介绍信,出现在了南锣鼓巷的这座四合院门口。

这两人,一个年纪稍长,姓王,看着精明干练。另一个年轻些,姓李,眉宇间带着股年轻人的热忱。他们一进院子,那股子与寻常百姓不同的“干部”气派,立刻就吸引了院里所有人的目光。

孩子们停止了玩闹,好奇地张望着。正在院里洗衣服的妇人,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伸长了脖子。

“同志,你们找谁?”二大爷刘海中正巧在院里溜达,见有陌生人进来,立刻挺起腰杆,官腔十足地迎了上去。他总觉得自己在院里该有点管事的身份。

王干事客气地笑了笑。

“请问,何雨柱同志是住在这里吗?”

“何雨柱?”刘海中一愣,院里其他人也是面面相觑。

许大茂刚从外面回来,听到这话,脚步一顿,斜眼瞟着那两个报社来人,心里嘀咕:这傻柱又惹什么事了?

还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他最近可是越来越看不透这个傻柱了,先是当了厨师长,买了自行车、照相机,现在连报社的人都找上门了。

三大爷阎埠贵扶了扶眼镜,心里的小算盘飞快地打着。

报社的人找何雨柱,这可是稀罕事。何雨柱现在是越来越出息了,自己当初怎么就没跟他多拉拉关系呢?

贾张氏正靠在自家门框上嗑瓜子,闻言“呸”地吐掉瓜子皮,翻了个白眼,尖声道:“何雨柱?哼,他能有什么好事?别不是在外面闯了什么祸吧?”

秦淮茹站在她身后,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袖,示意她少说两句。秦淮茹的心情更是复杂,看着何雨柱一步步高升,再想想自家那不成器的贾东旭,还有还不完的饥荒,心里五味杂陈。

就在院里人议论纷纷,猜测不已的时候,何雨水从屋里跑了出来。

“你们找我哥?”

王干事见是个小姑娘,态度更加和蔼。

“是的,小同志,我们是《京城日报》社的,想请何雨柱同志去我们报社坐坐。”

《京城日报》!

这四个字一出,整个院子瞬间安静了那么一两秒,随即爆发出更大的议论声。

“日报社的?找傻柱?”

“我的天,傻柱这是要上报纸了?”

许大茂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嫉妒的火焰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三大爷阎埠贵则是羡慕得直搓手,这要是何雨柱真进了报社,那可就是端上铁饭碗的文化人了!

贾张氏更是气得倒仰,她想不通,凭什么好事都让何雨柱占了?

一大爷易中海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他看着那两位报社的同志,又看了看被众人瞩目的何雨柱家门口,心中百感交集。

既有几分欣慰,毕竟何雨柱是他看着长大的,如今出息了,他脸上也有光。

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这小子,翅膀是越来越硬了,已经不是他能轻易拿捏的了。他原本指望何雨柱将来给他养老送终,现在看来,何雨柱的路越走越宽,怕是……

何雨柱此时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他穿着干净的白衬衫,黑裤子,显得精神利落。面对两位报社来人,他神色平静,不卑不亢。

“两位同志好,我就是何雨柱。”

王干事打量着何雨柱,见他年轻沉稳,气度不凡,暗暗点头,与刘编辑的判断一致。

“何雨柱同志,你好你好。我们是《京城日报》的,看了你拍摄的照片,非常好!我们领导很欣赏你的才华,想请你去我们报社工作,你看怎么样?”

王干事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了橄榄枝。

报社的正式编制,记者待遇!

这在五十年代,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不啻于一步登天。院里众人听得是倒吸一口凉气,看向何雨柱的眼神,已经从单纯的羡慕,变成了敬畏。

何雨柱心中也是微微一动。日报社的工作,社会地位高,接触面广,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好处。

但他沉吟片刻,却摇了摇头。

“多谢两位同志和贵报社领导的看重。只是,我现在是轧钢厂食堂的厨师长,厂里也需要我。而且,我妹妹还小,也需要我照顾。”

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这话一出,不仅院里众人愣住了,连王干事和小李记者也有些意外。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报社,何雨柱竟然会拒绝?

但他们细细品味何雨柱的话,又觉得他说的在情在理,并非拿乔。反而对他这份清醒和担当,更多了几分佩服。

何雨柱见他们神色,继续说道:“不过,如果报社不嫌弃,我倒是可以作为特约通讯员,平日里若有好的题材或者照片,可以给报社投稿。”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对报社的尊重,也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王干事和小李记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许。

王干事笑道:“何同志考虑得很周全。特约通讯员,这个办法好!我们报社非常欢迎有才华的同志供稿。稿费方面,我们也会从优考虑。如果遇到一些重要的采访活动,也可以邀请何同志参与拍摄。”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何雨柱婉拒了正式入职的机会,却多了一个《京城日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

这对他而言,无疑是最佳选择。既保留了厨师长的本职工作,这份工作是他立足的根本,也是他获取系统奖励的重要途径。同时,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不仅能给他带来额外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能给他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级别的人脉。

院里的人看着何雨柱三言两语就和报社的人达成了“协议”,而且还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许大茂嫉妒得牙根痒痒,却也只能在心里暗骂几句。三大爷阎埠贵则在心里盘算着,以后是不是该对何雨柱更客气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求到人家头上。

贾张氏气哼哼地回了屋,嘴里依旧不干不净地嘟囔着,但声音却小了许多。

一大爷易中海看着何雨柱送走报社的人,心中那点失落感更重了。他知道,何雨柱这条鱼,已经彻底游出了他所能掌控的小池塘。

聋老太太则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何雨柱跟前,拍着他的胳膊,满脸笑容。

“好孩子,好样的!咱柱子出息了,现在都是给大报纸写东西的文化人了!”

何雨水更是骄傲地挺起了小胸脯,哥哥在她心中,就是无所不能的英雄。

何雨柱对院里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平静无波。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的人生,正在朝着更多元、更精彩的方向发展。

很快,何雨柱便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摄影技术与【中外历史研究精通】带来的独到见解,撰写了几篇图文并茂的报道。内容或是反映工厂生产的新气象,或是描绘街坊邻里的互助友爱,文字质朴却深刻,照片更是画龙点睛。

稿件一经投递,便得到了刘编辑的高度赞扬,很快就在《京城日报》的版面上刊登了出来。稿费也随之而来,数目可观,让何雨柱的小金库又充实了不少。

从此,“何雨柱”这个名字,在轧钢厂是厨神,在四合院是能人,如今又与《京城日报》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名声,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

院里的人看着何雨柱隔三差五就能从邮局取回稿费单,或者拿着刊登了自己文章和照片的报纸回来,那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几乎能把他淹没。

何雨柱对此坦然受之。他享受这种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改变命运,赢得尊重的过程。更享受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如今只能仰望他背影的爽快。

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步提升,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让他和妹妹的生活,更加安稳,更有底气。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他心中,还有更高的山峰要去攀登。通过日报社这个平台,他或许能接触到更多这个时代的核心信息,为未来的布局,增添更多的筹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