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异世召唤之一统天下 > 第47章 暗流涌动
换源:


       第47章暗流涌动

乾阳宫的鎏金蟠龙柱映着摇曳烛火,崔太后指尖微微发颤,将明黄色的监国诏书卷角反复摩挲。

当最后一位朝中重臣在墨迹未干的文书上按下朱砂手印时,垂落的珠帘突然发出清脆声响,惊得她猛地抬头——原来是夜风穿过雕花木窗,卷起半幅茜色纱幔。

“蔡相,如今大王昏迷不醒,朝廷内外定会人心惶惶,而且一些异心之辈恐怕也会跳出来,你看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

崔太后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泛起细微回声,她下意识握紧腰间的螭纹玉坠,那是先帝临终前赐予她的信物。

蔡泽拂袖行礼,玄色官服上的云纹暗绣随着动作起伏。

这位执掌相印十余年的老臣,此刻眼底藏着深不见底的忧虑:“太后明鉴。我等现在当务之急应当是先稳住宛城的局势,万万不可恶化。只要撑到常将军、岳将军、杨将军率兵回朝,便大局可定。”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臣建议明日召开朝会,宣布太后监国之事。同时告知百官,大王只是需要静养,不日便可临朝。

崔太后微微颔首,宽大的袖袍下,她的手指紧紧绞在一起。自从高渊遇刺以来,她就像走在悬崖边缘,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

太后,蔡相。工部尚书崔浩突然出列。作为崔太后的亲侄子,他深得信任,此刻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崔卿有何见解?崔太后对这个娘家人素来信任。

崔浩环视众人,沉声道:臣以为,明日朝会切不可透露三位将军回朝之事。大王遇刺前急召他们回京,必是怀疑朝中有重臣参与谋逆,甚至

他压低声音,可能是手握兵权的将领。现在三位将军还远在驻地,若此时走漏风声,不仅会让人以为大王命在旦夕,更会打草惊蛇,逼得幕后主使狗急跳墙。

崔浩刻意压低声音,却难掩语气中的肃杀:“常遇春、杨延昭、岳飞皆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大将,他们一回朝,定会大乱幕后主使的计划,恐怕其会狗急跳墙。”

他余光扫过蔡泽微微皱起的眉头,又补充道,“如今宛城暗流汹涌,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刑部尚书范仲淹抚须颔首,官袍上的獬豸补子在烛光下泛着冷光:“崔尚书所言极是。

三位将军皆是百战名将,常遇春勇冠三军,岳飞用兵如神,杨延昭守若磐石。他们一旦回朝,宵小之辈必会铤而走险。

他转向崔太后,臣请太后对此事守口如瓶,直至三位将军抵达宛城。

崔太后深吸一口气,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而敌人,可能就藏在这些朝夕相处的大臣之中。

第二日的朝会在凝重的气氛中开始。崔太后端坐在雕龙描金的监国宝座上,垂落的珍珠帘幕遮住她微微发白的脸色。

当内侍官宣读高渊的旨意后,太后清了清嗓子:诸位爱卿,大王近日偶感风寒,需静心调养。待痊愈之日,自会与诸位相见。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神色各异。有人面露疑色,有人若有所思,但碍于崔太后身后站着蔡泽和六部尚书这班老臣,终究无人敢质疑。

朝会结束后,暮色已经漫上宫墙。方维骑着一匹黑马,避开巡夜的羽林军,七拐八绕来到城郊一座不起眼的大院。

朱漆剥落的门扉后,年轻人正把玩着一柄鎏金匕首,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宛如张牙舞爪的怪兽。

“方将军,现在情况如何了?那人死了没有?”年轻人猛地起身,锦袍下摆扫过案几,震得茶盏里的茶水泼出大半。

方维摘下头盔,额头上还沾着细密的汗珠:“应该还没死,不过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

今日朝会是由崔太后和蔡泽主持的,那人回宫之后便下令命崔太后监国,蔡泽与六部尚书辅助。

更棘手的是,他分出了一部分羽林军,交由薛仁贵、李嗣业和高顺这几个小将统率,护卫王宫,就连我也无法调动。侯爷,你说那人是不是察觉到什么了?”

年轻人将匕首狠狠插入桌面,刀刃没入三寸有余:“应该不会。既然崔太后都出来监国了,想来那人的情况不容乐观。

你现在秘密派人在坊间传言,就说那人其实已经身亡,只不过是崔太后为了夺权与蔡泽和六部尚书合谋而已。

一定要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最好是能够让群臣逼宫,把那人逼出来!”

他眼中闪过阴鸷的光,“现在是关键时候,你手底下的羽林军一定要牢牢控制住,一旦那人身死的消息传出,我们马上行动。”

不出所料,当天整个宛城都传遍了高渊已死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有不明真相的宗室子弟和大臣在朝会上质问崔太后,要求面见君王。

幸亏蔡泽德高望重,一番义正辞严的斥责总算暂时平息了风波。

五日后的乾阳宫,弥漫着浓重的药香。王后蔡琰握着高渊的手,看着他苍白的脸色,泪水无声滑落:大王,你到底何时才能醒来啊...

太后驾到——太监尖利的声音划破寂静。

蔡琰慌忙起身行礼:臣妾见过母后。

崔太后面色冷峻,目光落在儿子身上:大王今日如何?可有起色?

还是老样子...蔡琰话音未落,却见床上的人忽然睁开了眼睛。

当高渊微微颤动的睫毛终于在晨光中舒展时,铜制香炉里的龙涎香突然“噼啪”炸开一朵火星。

“水……”沙哑的声音惊得蔡琰猛然抬头,手中的帕子“啪嗒”掉在地上。她扑到床边时带翻了矮几上的药碗,褐色药汁在青砖上蜿蜒成诡异的纹路。

崔太后几乎是扑到儿子身边,一贯威严的声音突然变得支离破碎:“王儿,你终于醒了,你可吓死母后了……”

滚烫的泪水滴在高渊苍白的手背上,晕开大片水痕。

高渊艰难地扯出一抹微笑,用尽力气拍了拍母亲颤抖的背:“是儿臣不孝,劳母后担心了。

现在儿臣没事了,今后就算天塌下来,都有儿臣为母后撑着。好了,母后,儿臣饿了,可有什么吃食?”

看着太后匆匆吩咐御膳房的背影,高渊转头望向形容憔悴的蔡琰。她眼下乌青一片,原本如瀑的青丝此刻凌乱地散在肩头。

高渊心疼地抬手想为她整理发丝,却发现自己的手臂虚软得提不起来:“辛苦你了。这些日子,一定很难熬吧?”

蔡琰摇头,新的泪水又涌出来:“只要大王安好,臣妾再辛苦都值得。”

待用过膳食,高渊靠在软垫上,眼神逐渐变得锐利:“母后,儿臣昏迷这几日,朝中可有大事发生?”

崔太后用丝帕仔细擦拭儿子嘴角的饭粒,眼中闪过一丝犹豫:“这几日朝中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而且母后也不懂朝政,所以索性把所有的事都交给蔡相和六部尚书处理,母后并没有过问。”

她顿了顿,“具体的,还是要把诸位大人请来才知道。”

高渊微微眯起眼睛。窗外的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

他沉默良久,突然开口:“那就劳烦母后以你的名义请蔡相和六部尚书入宫,同时把薛仁贵、李嗣业、高顺、张宾、苏弘、姚广孝也请来。”

“以哀家的名义?”崔太后一愣,手中的丝帕滑落也未察觉,“王儿为何……”

“现在还不是露面的时候。”高渊的声音低沉而冰冷,“这场刺杀远没有结束,暗处的毒蛇还在蠢蠢欲动。”

高渊握住母亲的手,“母后,就当是为儿臣争取些时间。”

崔太后有些疑惑,但还是答应下来:好,母后这就去办。

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高渊的眼神渐渐变得锐利。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那些躲在暗处的敌人,很快就会按捺不住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