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让你替公子科举,你直接官拜宰相? > 第四十六章 若有半句虚言,叫我天打雷劈
换源:


       他虽久在青州,但也听闻过京中这位“钟鼎”的大名,先是乡试夺魁,又被誉为“户部福星”,风头一时无两。

“老爷,”门房见桓信沉吟不语,小心翼翼地提醒,“钟大人已在门外候着了。”

桓信回过神,将拜帖往桌上一放,沉声道:“知道了,请钟大人到前厅奉茶。”

不管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见上一见便知。

片刻之后,前厅。

钟懿一袭青色官袍,身姿挺拔,缓步而入。

桓信已换上一身锦缎便服,含笑起身相迎。

“哎呀,钟大人大驾光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钟懿拱手回礼:“桓老爷客气了,晚生冒昧打扰,还望海涵。”

两人分宾主落座,婢女奉上香茗。

桓信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暗赞。

果然是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前途不可限量啊!

桓信笑呵呵地开口。

“钟大人年纪轻轻,便已是朝廷栋梁,真是羡煞我等凡夫俗子。”

钟懿谦逊一笑:“桓老爷谬赞了。不过是多念了几本书,侥幸而已。倒是桓老爷,白手起家,创下这偌大家业,惠及一方,才是真正令人钦佩。”

一番商业互吹之后,钟懿放下茶杯,神色一正,开门见山。

“桓老爷快人快语,晚生也就不拐弯抹角了。此番前来,是为了一桩旧事。两年前,北境与匈奴鏖战,兵部曾向桓老爷采买过一批粮草,不知桓老爷可还有印象?”

桓信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茶水都险些漾了出来!

“钟大人明鉴!桓某做生意,向来童叟无欺,与兵部那批粮草的交易,更是账目清晰,绝无半分贪墨舞弊之处啊!若有半句虚言,叫我天打雷劈!”

钟懿目光微闪,面上却依旧带着和煦的笑容,摆了摆手。

“桓老爷莫慌,晚生并非怀疑府上。只是如今奉命核查兵部旧账,数目繁杂,有些细处需得与原始票据核对一番,方能厘清。兵部那边的账册,年深日久,有些已经模糊不清,所以才想来桓老爷这边,借阅一下当年的账簿底册,两相对照,也好让晚生早日交差。”

桓信闻言,提着的心顿时放下一大半,长长舒了口气,额角已见了汗。

他忙不迭地应承:“原来如此!好说,好说!钟大人为国操劳,桓某自当全力配合!管家!”

候在一旁的管家立刻上前:“老爷有何吩咐?”

“速去账房,将两年前与兵部交易的所有粮草账簿底册,一应票据,尽数取来,务必齐全,交给钟大人过目!”

“是,老爷!”

不多时,几大箱沉甸甸的账册便被抬了上来。

钟懿大致翻阅了几本,确认无误,便起身告辞。

“多谢桓老爷相助,这些账册,晚生核对完毕便立刻归还。”

“钟大人客气了,能为朝廷分忧,是桓某的荣幸。”

送走钟懿,桓信擦了擦额角的冷汗,只觉得像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钟懿抱着几本关键账册,施施然回到户部衙门。

卢枫早已等得心焦,一见钟懿回来,立刻迎了上去,脸上堆满了急切的笑容、

“钟大人!您可算回来了!那……那法子……究竟是何妙计?可曾寻到了?”

钟懿将怀中的账册往桌上一放,发出“嘭”的一声闷响,淡淡瞥了他一眼,唇角微扬:“卢经历请看。”

卢枫伸长脖子望去,只见那几本账册封皮上赫然写着“桓氏粮行”的字样。

钟懿不紧不慢地解释:“兵部两年来的粮草采买,大头都是从桓家走的。有了桓家的账簿,两相对照,哪些是虚报冒领,哪些是实打实的开销,自然一目了然。”

卢枫的眼皮猛地一跳!他心中瞬间掀起惊涛骇浪,一股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他脸上血色褪尽,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声音干涩、

“原……原来如此,钟大人果然高明!下官……下官忽然想起家中尚有急事,需……需得告退片刻!还望大人恩准!”

说完,也不等钟懿回应,便脚底抹油一般,匆匆溜出了衙门,直奔户部雅室而去。

雅室内,卢介玄听完卢枫急促的禀报,却只是冷笑一声,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浑不在意。

“慌什么!让他查!老夫倒要看看,他能从一堆陈芝麻烂谷子里查出什么花来!不过是几笔粮草账目,还能翻了天不成?”

他眼中闪过一丝轻蔑:“你以为老夫藏起的那本账册,是吃素的?没有那本最关键的军械采买总账,他就算把粮草账对出花来,也动不了根本!你给老夫盯紧了,莫让他再耍什么花样!”

卢介玄只觉自己智珠在握。

哼,届时钟鼎查不好,还不是要求到他这个户部侍郎的面前来。

到时候,自己就大人有大量,让钟鼎这小子跪求几日之后,再放过他!

卢枫被卢介玄的镇定所感染,心中的慌乱也平复了几分,恭声应是,退了出去。

刚走出都察院大门,被冷风一吹,卢枫猛然打了个激灵,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

等等……粮草?我藏起来的那本,明明是关于军械、甲胄、弓弩箭矢的采买流水和武库支领的细目!

对不上的账目,怎么会是粮草?

难道……他之前愁眉不展,发现的那个巨大差额,根本不是我以为的军械亏空,而是……粮草方面的窟窿?!

与此同时,户部衙门内,钟懿已然沉浸在桓府借来的账册之中。

他并未急于与兵部的旧档逐条比对,而是先将桓家的原始票据与账簿细细整理。

指尖轻点,那些熟悉的阿拉伯数字清晰地勾勒出两年间桓家与兵部粮草交易的每一笔脉络。古老的算筹被他弃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写满数字与符号的草纸,运算速度何止快了十倍。

半个时辰后,钟懿手中的狼毫笔轻轻顿住,眉头却越锁越紧。

十万石粮草……户部拨款……三十万两白银!

这数字在他脑海中盘旋。

青州上熟的米价,一石约莫一两二钱银子,即便算上运费、损耗以及桓家的利润,撑死了也就一两五钱到顶。

十万石粮草,十五万两白银已是绰绰有余,户部却足足支出了三十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