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乱世饥荒:我靠狩猎捞虾养活全家 > 第3章赶海赚钱,填饱肚子再说!
换源:


       陈不凡的语气斩钉截铁,只可惜这样的话,张雪莲已经听了无数遍,我怕他现在说再多也没用。

张雪莲依旧紧紧地抱着朵朵,不管陈不凡说什么都不肯松开,甚至都不愿意听。

如此,陈不凡只能无奈叹气,还是先解决肚子的问题吧。

从刚才醒来到现在,陈不凡都感觉肚子空空的,饿得咕咕叫,身上下已经没剩多少力气了。

再不解决肚子问题,估计自己恐怕都撑不过今晚,就得饿死在院子里!

按照以往的话,杨氏那老妖婆一般会送一点吃食过来的,只不过现在早就已经过饭点了,加上自己刚才还得罪了她,指望杨氏肯定是不可能了,得自己动手才行。

根据身体的记忆,陈不凡惊喜地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村居然靠近海边,过去也就十来分钟了路程而已。

这个朝代虽然也有打渔的,不过终归都是少数,大部分的人喜好还是种田上山,对海货的见识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这些海货不都是替自己准备的吗?

想当初穿越前,陈不凡可是海洋专业本科毕业的,对于水里的知识手到擒来。

不管是大海还是河流,陈不凡都有本事玩出花来。

老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己现在靠海,那就只能吃海了。

为了不让张雪莲担心,陈不凡出门之前特地和她说了一声,只不过看对方的状态,估计一点都没听进去。

陈不凡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出了门,从院里找了把柴刀,便径直朝外走。

为此,杨氏还站在院里骂骂咧咧,说陈不凡是白眼狼,柴刀是她的不让陈不凡用。

只不过,陈不凡才懒得管这些,一溜烟的功夫便跑没影了,奔着村东头的竹林过去。

这个朝代资源匮乏,家里许多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哪怕去赶海,也得有装备才行。

不然连个笼子都没有,捡到的那些海货往哪儿放?

所以,陈不凡钻进竹林,砍了几根合适的竹子,现场编工具。

首先自然是竹笼,这玩意儿比现代的塑料胶桶还要好使,不仅能装海货,而且还可以过滤海水,用来当渔网。

陈不凡一口气编了两个大的,三个小的,顺手再编那些竹篮和竹矛。

竹篮不用说,自然是用来装东西的。

竹矛,除了可以当鱼叉以外,还能防身,配合上手里的柴刀,也算有一战之力。

这个朝代可不像未来那么安定,搞不齐哪天就会遇到亡命徒,陈不凡得做好万全准备才行,他可不想白白交代在这里。

自己都已经死过一回了,总不能再死第二回吧?

做了一些简单的工具,陈不凡便拿着径直往海边去了,走了大概十多分钟的路,便看到了一片汪洋。

不得不说,陈不凡的运气还算可以,老天爷在关了门的时候还是给留下了扇窗,正好赶上了海水退潮,摊上不少螃蟹海虾活蹦乱跳,正好等着自己去捡!

陈不凡也不含糊,没一会儿的功夫就捡了一大箩筐,沉甸甸的估计有二三十斤!

按照身体的记忆,村里的人似乎很少吃虾蟹,除非偶尔打打牙祭,否则基本不会碰。

陈不凡想想也的确,这些近海的虾蟹算起来壳比肉还多,想要填饱肚子得吃十几二十斤才行。

而且吃多了还会痛风的病,要真落下个病根的话,在这个年代几乎是必死的结局。

再加上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处理烹饪,虾蟹这些海货,自然也被抛弃。

不过,村里不吃不代表城里不吃,像县城的那些有钱人,可是十分愿意花大价钱到酒楼吃海鲜!

因此,陈不凡可以把抓到的这些海货,拿到县城去卖。

如果靠双腿走路的话,得走将近一个时辰,按照这个速度,等去到县城这些海货估计早就已经死了,不新鲜不说,甚至还有可能发臭!

这也是为什么村里人没有往城里送海货的关系,不然也不可能留着这么多的虾蟹等陈不凡来捡。

而这些海货运进城里,最大的难题便是运输条件,村里人解决不了,但不代表陈不凡不行。

只看他简单辨认了下位置,在水里找到了不少海草,先把海草铺在竹笼下层,然后把抓到的海货放上来,最后再铺上一层海草,离开之前都把这些海货,泡在水里,让海草尽可能的吸收足够多的水分。

如此一来,基本可以让这些海货多活两个时辰,也就不用担心运到县城的时候会不新鲜了。

解决完运输问题,陈不凡又捡了不少虾蟹,趁现在退潮,多捡一些就能多换些钱,这可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

最后,陈不凡收了五十斤的海货,全部都装包好,用海草保湿,但是接踵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难题。

光五十斤的海货,让陈不凡搬到县城去,都已经能让他半条命了,更别说还有那么多的海草,还吸了那么多的海水,总重量怕是奔着一百五十斤去都有!光靠人力双手搬肯定不行了!

“看来得做个工具才行。”

陈不凡想了想,很快就有了主意,重新到树林里砍了好些竹子,全部都劈成两半,光滑的那面朝下,用树藤绑成竹排,在竹排的前方做好两条牵引绳,一个简易的担架就做好了。

陈不凡把所有装着海货的竹笼,一个一个排好队绑在了竹排上,将另外一边的竹子削尖,让接触到地面的那一端,尽可能光滑。

陈不凡拉着牵引绳,将竹排往前拖,这样能省掉大部分的力。

如此一来别说五十斤,就算再来个二十斤,应该也能拉得动。

经过了一个半时辰的努力,陈不凡可算是把这些海货全部都拉到了县城,找了一家距离城门口最近的酒楼,看着规模还算不错,他便把海货拉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