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暮春,兴庆宫的牡丹开得妖冶,重重叠叠的花瓣将沉香亭染成一片绯色云霞。杨玉环立在花径间,素色罗裙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鬓边新摘的芍药在阳光下轻轻颤动。自太子一脉陨落,李瑁在储君之争中渐成焦点,而她这寿王妃的声名,也如同春日柳絮般飘满长安。
“瞧,那就是寿王妃。“
“听说她一曲《霓裳羽衣》,连陛下都击节赞叹......“
窃窃私语从假山后传来,杨玉环握着团扇的手指微微收紧。她早该习惯这样的目光——或艳羡,或嫉恨,像无数根细针,藏在每道看似恭敬的眼神里。自从武惠妃在宫廷宴会上当众称赞她“有母仪之风“,后宫妃嫔看她的眼神便愈发复杂。
丽妃的刁难来得猝不及防。端午宴上,鎏金香炉飘着龙脑香,众命妇围坐赏舞。杨玉环刚要起身献艺,突然一声脆响,温热的酒水泼在她月白色的襦裙上。“哟,这蜀锦染了酒渍,怕是洗不掉了。“丽妃掩着丝帕娇笑,腕间的玛瑙镯子撞在青玉案上,发出刺耳的声响,“寿王妃这般金贵的衣裳,可别糟蹋了。“
殿内霎时寂静,数十道目光齐刷刷落在杨玉环身上。她低头看着裙摆上晕开的深色酒痕,想起昨夜李瑁的叮嘱:“切莫与后宫起冲突。“深吸一口气,她解下外袍,露出内搭的月白襦裙,广袖轻扬:“正好让姐妹们瞧瞧,这素色倒比繁绣更显清雅。“说罢,玉指轻拨琵琶,一曲《清平乐》从弦上流淌而出,曲调婉转,竟将方才的尴尬化作绕梁余韵。
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次日晨起,杨玉环在梳妆时忽觉脸颊刺痛。铜镜里,原本娇嫩的肌肤上泛起大片红疹——有人在她的胭脂里掺了朱砂。绿萼捧着药碗泣不成声:“定是那些贱人......“话未说完便被杨玉环按住肩膀:“噤声。“她望着镜中自己苍白的脸,突然想起洛阳杨府的嬷嬷曾说:“越是耀眼的明珠,越招人惦记。“
更凶险的是在重阳登高。杨玉环扶着雕花栏杆远眺,长安的秋色尽收眼底。正当她要转身时,只听“咔嚓“一声,手腕粗的护栏突然断裂。千钧一发之际,李瑁从身后拽住她的腰带,两人重重摔在地上。杨玉环惊魂未定,却见断裂的木茬处有明显的刀痕——有人提前将护栏割断,就等着她靠近。
“我要彻查!“李瑁搂着她颤抖的身躯,眼中喷火。杨玉环却将脸埋进他怀中:“不可。若惊动陛下,反倒落人口实。“她想起武惠妃意味深长的眼神,想起丽妃得逞的笑容,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后宫之中,每一道善意的微笑背后,都藏着见不得人的算计。
日子在明枪暗箭中流逝。杨玉环不再轻易佩戴贵重首饰,将心思全用在研习《女诫》与宫廷礼仪上。她主动向武惠妃请安,陪着她抄写佛经;又在皇后生辰时,献上亲手绣制的百子千孙图。渐渐地,那些恶毒的议论声小了些,却仍有暗流在看不见的地方涌动。
这日,她带着寿王府的歌姬去教坊献艺。途经掖庭宫时,忽闻一阵啼哭。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小宫女被管事太监按在地上毒打,鲜血染红了青砖。“住手!“杨玉环快步上前,管事太监见状急忙行礼:“这贱婢打碎了丽妃娘娘的玉瓶......“
“丽妃娘娘的东西,本宫赔了。“杨玉环解下腕间的玉镯,那是李瑁送她的定情之物。小宫女抬起头,满脸泪痕的脸上写满震惊与感激。当晚,掖庭宫的老嬷嬷偷偷送来一个布包,里面是半块带血的糕点——有人在她的膳食里下了毒。
夜深人静时,杨玉环坐在窗前抚琴。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琴弦上,她的思绪飘回洛阳。那时的她,只想着如何弹好一曲《霓裳羽衣》,如今却要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后宫里,步步惊心。忽然,琴弦“崩“地一声断裂,惊飞了檐下栖息的夜枭。
第二日,丽妃宫中传出消息:昨夜有刺客潜入,打翻了香炉,险些酿成大祸。杨玉环望着远处浓烟滚滚的宫殿,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她知道,这是那些人在警告——莫要多管闲事。
秋风吹起时,李瑁被派往边疆巡视。临行前,他紧紧握住杨玉环的手:“等我回来。“她笑着点头,转身却在无人处红了眼眶。这深宫中,她唯一的依靠即将远行,而等待她的,不知还有多少明枪暗箭。
夜幕降临,兴庆宫的灯火星星点点。杨玉环独自坐在寿王府的花园里,望着天上一轮孤月。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咚——咚——“,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她轻抚琵琶,低声哼唱着不成调的曲子,突然明白:在这暗流涌动的后宫,若想活下去,不仅要做那任人观赏的牡丹,更要成为带刺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