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城的西王村,有一位好姑娘,名叫徐桑扈。
她的父亲徐天明之所以给她取名桑扈——当时,正是盛夏,村里大部分人都会聚集到凤凰树下乘凉。
有人的地方就有话题,聊天过程中,百岁老人听他说喜欢诗经中的“桑扈”一词,而且想要用这两个字来给孩子取名,老人听了摸摸下巴,然后称赞徐天明有想法。
老人的原话是这样的:“桑字五行为木,扈字五行水,名字木水组合,水生木,木旺。这种组合的人个性善良,温文尔雅,有智慧,有才华,头脑灵活,做事都能经过仔细考虑。其人意志坚定,能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耐性佳,贵人运很好,能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次闲聊之后,更加坚定了徐天明选“桑扈”二字作为女儿的名字。
徐桑扈家里有五口人,父亲徐天明,身材高大威猛,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母亲顾萌兰,生来温柔贤淑,是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大弟弟徐知贺,浓眉大眼,聪明俊秀。小弟弟徐知礼,圆头圆脑,机灵通透。
徐桑扈有个姑姑,名叫徐桂梅。是徐奶奶早年从马路边上捡回来的。徐奶奶育有四子,盼望着能有个女儿,天遂人愿,把徐桂梅送到了她的面前。
却说徐桂梅在深城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她现在的丈夫,一个比她小三岁的男人,男人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深城市国土局人事科一员,名叫杜邱伟。
杜邱伟是深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庭富足,是个偏偏公子哥。
两人相恋两年,徐桂梅奉子成婚,育有一对双生女儿,年芳四岁,生得粉雕玉琢,跋扈乖戾。夫妻俩和家中两位老人对女儿格外疼爱,真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这年夏天,徐桑扈二十岁,大学刚毕业。
眼见着同学们都在大学里通过实习找到了心怡的工作。
徐桑扈没有,她收拾行囊,奔赴她心心念念,想要大展一番拳脚的城市——深城。
话说徐桑扈为什么一定要去深城?她说:“青春需早为,我要去商业最强的城市闯荡一番。”
深城位于我国的最南边,处于南海边上,无论是经济还是贸易,都是强中之强,更是宜居宜家,人人向往的好地方。
她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来到这座海滨城市——深城,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之囊中羞涩,无奈之下,只能寻找小姑徐桂梅的帮助。
在徐桂梅的提议下,暂时借住在徐桂梅家中的客房里。并且在附近找了一份手机推销员的工作。
手机销售的工作是相当有挑战性的,考验一个人的口才和应急反应能力,总来说就是推销能力,能不能把一台手机卖出去,要看手机的功能和外观,也要看销售者对客户以及对手机本身的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在对的时间遇到那个对的客户,卖掉那台对的手机,大致就是这样。
徐桑扈入职的公司是乐迪数码有限公司,
上班的第二天,徐桑扈就在专卖店楼上的餐厅遇见了表姐顾明珠。
顾明珠年芳二十一,来深城工作已经两年了。
徐桑扈曾听母亲说过,明珠表姐业务能力很强,已经连续两年获得销售冠军称号。
顾明珠的工作地点在的横波手机专卖店,距离徐桑扈所在的乐迪手机专卖店只隔了一条街。
这天中午她到附近的美食街吃午饭,在一家店名叫“遇见小面”的店门口,和顾明珠不期而遇。
看到顾明珠那一刻,徐桑扈惊喜万分,他乡遇故知,怎能叫她不开心。
两个人各点了一份牛肉面,聊天中徐桑扈了解到,顾明珠在这个店已经工作了两年,做手机销售这份工作,就像跑业务一样,需要一定的口才和对产品的了解,更多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快更好的把手机销售出去。
吃过午饭,徐桑扈心满意足的回去工作,遇到表姐让她很开心,她从来没有想过,会这么快就遇到熟人,而且还是同行,这让她对现在的工作更加有信心,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徐桂梅家借住的第三天,徐桑扈就接收到了来自徐桂梅的婆婆黄女士的敌意。
黄女士是一所小学的老师,总爱端着为人师表的样子待人。
徐桑扈一进门,就听见黄女士话里话外都在问她什么时候搬出去住。
黄女士捏起一颗葡萄放进嘴里,看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儿媳妇“你侄女什么时候搬出去?”
徐桂梅把洗好的菜心放进篮子里控水,“等她找到房子就搬出去。”
说完就看见从外面进来的徐桑扈,对她寒暄:“桑桑回来啦,上班辛苦吗?”
“小姑,我来帮忙。”徐桑扈把背包挂到墙上,往上捋了捋袖子,走进厨房帮忙,完全无视了黄女士不善的脸色。
黄女士对她不喜,从她第一天住进来,她就感受到了,一个人如果真心欢迎你,是不会给你摆脸色的,更何况,黄女士一点都不掩饰她眼里的鄙夷与嫌弃。
“你不要往心里去,不要生气。”徐桂梅转过头瞥了一眼在客厅陪孩子的婆婆,见他们没有关注这边,才小声的宽慰她。
徐桑扈摇了摇头,颊边的梨涡随着谈话若隐若现,“不会。”
“她那个人就是那样的,你想住多久住多久,不要有心里负担。”
面对姑姑安慰的话语,徐桑扈没有回答,也没有相信,寄人篱下的感觉,她在清楚不过,或许,在外面租个房子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
徐桑扈在心里默默决定,她要尽快搬出去住,要尽快。
徐桑扈偶尔中午的时候会和顾明珠遇上,然后一起吃午饭,吃饭之余,交流一些销售心得,然后融会贯通,实践到工作中。
徐桑扈上班的第七天,卖出去她工作以来的第一台手机,总算是开了入职以来的第一单,她看到了希望,工作起来更加自信。
当天回到家里,徐桑扈就和徐桂梅分享了开首单的兴奋心情。
黄女士看着她红红的脸庞,翻了翻白眼,不屑的冷哼:“开了单又怎样?不就是几十块钱的提成吗。”
“哎呀,您别这么说她,毕竟是她的首单,她开心也正常。”徐桂梅拍了拍侄女的背,婆婆说这种话,让她左右为难。
听到这样泄气的讽刺话语,徐桑扈暗暗心酸,刚刚的好心情全没了,她没再说话,进了客房。
徐桑扈自我安慰:算了,我不需要你的鼓励,更加不屑你的嘲讽。
姑姑的这个城里婆婆看不起她这个乡下来的穷亲戚,怕她这穷亲戚打她们的秋风,她还是得早点从这里搬出去,徐桑扈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