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许大茂把自己关在屋里,娄晓娥已经睡下了。他点亮一盏昏暗的台灯,从抽屉里翻出一张信纸和一支笔。他环顾四周,确认没人注意,然后开始偷偷摸摸地写信。
他刻意模仿着不属于自己的笔迹,歪歪扭扭地写着:
“尊敬的轧钢厂领导:
我要匿名举报食堂大师傅何雨柱(傻柱)同志,利用职务之便,长期贪污盗窃国家财产!他经常将食堂的米、面、油、肉等物资偷偷拿回家中,据为己有,甚至可能存在倒卖牟利的行为!尤其是在当前物资供应紧张时期,他依然我行我素,中饱私囊,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破坏了工厂的声誉!这种行为是可耻的!是犯罪!希望领导能够严查此事,清除蛀虫,以正厂风!
一个关心集体利益的工人”
他反复斟酌着用词,力求将傻柱的“罪行”写得严重而具体,能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他还故意加上了“倒卖牟利”这种更严重的指控,虽然他没有任何证据,但只要能把傻柱拉下水,他不介意捏造事实。
写完后,他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塞进一个没有写地址和署名的旧信封里。做完这一切,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阴狠而得意的笑容。
傻柱,我看你这次死不死!
第二天一早,许大茂揣着这封匿名信,像做贼一样溜出了家门。他没有直接去厂里的举报箱,怕被人看到。而是绕了个圈子,趁着上班人流混乱的时候,眼疾手快地将信塞进了设在厂办公楼门口的那个不起眼的铁皮举报箱里。
投完信的那一刻,他感觉心脏怦怦直跳,既紧张又兴奋。他回头望了一眼,确认没人注意到自己,然后才像没事人一样,吹着口哨,朝着放映队的方向走去。
他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内心充满了对傻柱即将倒霉的期待。他幻想着傻柱被领导叫去谈话、被停职调查、甚至被开除送进监狱的场景,嘴角的笑容越来越大。
这封来自“一个关心集体利益的工人”的匿名信,如同许大茂预期的那样,很快就引起了轧钢厂后勤部门领导的注意。
在那个年代,虽然匿名举报信屡见不鲜,很多都是捕风捉影或者挟私报复,厂里通常也不会每封都当真。但是,这封信的内容,指控的是“贪污盗窃国家财产”,而且是在物资供应紧张的敏感时期,这就让后勤部门的领导不能不重视了。
“又是举报食堂的?”后勤科的王科长拿着那封信,皱起了眉头。食堂是油水部门,向来是举报信的高发区。
“这次指名道姓,举报的是那个大师傅何雨柱,傻柱。”旁边的副科长说道,“信里写得挺严重的,说他贪污盗窃,还可能倒卖。”
王科长沉吟了一下:“这个傻柱……我有点印象,技术不错,就是脾气不太好。贪污盗窃?至于吗?”
“不管至于不至于,既然有人举报了,咱们还是得按程序查一查,不然万一真有点什么事,咱们也担不起责任。”副科长比较谨慎。
王科长点点头:“嗯,你说得对。这样吧,老李,你带两个人,去食堂那边了解一下情况,找傻柱本人谈谈话,也问问其他工作人员。注意方式方法,别搞得风声鹤唳,影响正常工作。主要是核实一下,看看这举报信到底有多少可信度。”
“好的,科长。”副科长答应着,领了任务。
于是,当天下午,后勤科的李副科长就带着两名干事,来到了轧钢厂的大食堂。
他们没有声张,先是在食堂后厨转了转,观察了一下仓库管理和领料流程,然后才把傻柱叫到了旁边一间空置的小办公室。
傻柱正忙着准备晚饭,突然被后勤科的人叫走谈话,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难道……是有人举报我了?会是谁?许大茂那个孙子?!
走进办公室,看到李副科长和另外两个干事表情严肃地坐在那里,傻柱心里更加没底了,但脸上还是强作镇定。
“李科长,找我有事?”傻柱问。
李副科长示意他坐下,然后开门见山地说:“何雨柱同志,今天找你来,是想跟你了解一些情况。我们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反映你在工作中存在一些……嗯……不太规范的行为。”
傻柱心里一沉,果然是举报!他强压着怒火,问道:“什么不规范的行为?李科长您直说。”
“信里说,”李副科长看着傻柱的眼睛,缓缓说道,“你利用食堂大师傅的职务之便,经常将食堂的米面油肉等物资,私自带回家中,甚至……可能存在倒卖牟利的情况。有没有这回事?”
傻柱一听,火气腾地就上来了!这举报信写得也太狠了!贪污盗窃?倒卖牟利?这他妈是要置我于死地啊!肯定是许大茂那个王八蛋干的!
但他知道现在不是发火的时候,必须冷静应对。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下来:“李科长,这纯粹是污蔑!是造谣!是有人想整我!”
“哦?你详细说说。”李副科长不动声色。
傻柱开始辩解:“我承认,有时候食堂剩下点边角料,比如菜根、骨头汤什么的,或者偶尔有多余的窝头、馒头,我确实会带点回家。但这算哪门子贪污盗窃?那都是些没人要、扔了也是浪费的东西!再说,现在什么情况您也知道,外面供应那么紧张,我带点回去,也是给家里人填填肚子,总比扔了强吧?这在哪个食堂不普遍?怎么到我这就成贪污盗窃了?”
他又接着说:“至于说我倒卖牟利,那更是无稽之谈!我傻柱是挣工资吃饭的,虽然挣得不多,但我一不偷二不抢,靠手艺吃饭,我犯得着去干那种投机倒把的缺德事吗?!这肯定是有人看我眼红,故意栽赃陷害!”
傻柱说得激动起来,脸都有些涨红,但他尽量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条理清晰地为自己辩解。
李副科长听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没有立刻表态。傻柱说的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国营单位食堂里,确实非常普遍,属于一种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灰色操作”。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也没人会真的上纲上线。
接下来,李副科长又问了一些关于食堂物资管理、领料流程等细节问题,傻柱都一一作答,没有什么明显的漏洞。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