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脸上露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有趣,真是有趣。”他微微点头,“若此眼神非虚,那便证明此子绝非庸碌之辈。白帝城托孤,刘备以言语试探、束缚诸葛亮,而此子……竟能在那般年纪,便洞悉父皇与相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童真’自保……这等心智,着实不凡。”他开始期待,这位“神·刘禅”,将如何谱写他那“不同轨迹”的人生。
白帝城内,已经醒转过来,但仍虚弱无比的刘备,看到天幕上自己儿子的那个眼神特写,整个人都愣住了。他使劲回想当年托孤时的情景,阿斗当时……真的是这样吗?他当时的注意力全在诸葛亮身上,以及自己即将离世的悲伤和对未来的安排上,对于侍立一旁、默不作声的儿子,并未投入过多的关注。他一直以为阿斗年纪小,什么都不懂……
可现在看来……那眼神里的冷静和了然,是那么清晰。难道……难道阿斗当时就听懂了?听懂了他话里所有的深意?包括对诸葛亮的既信任又防备?包括“君可自取”那句话背后的沉重枷锁?
如果……如果阿斗当时就懂了,那他后来那些年的表现……难道真的是……装出来的?
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在刘备心中升起,让他因为失血和绝望而冰冷的心,又一次剧烈地跳动起来,这一次,是带着震惊、怀疑,以及一丝难以置信的……狂喜?
他猛地看向身旁的诸葛亮,发现诸葛亮也是一脸震惊和若有所思地看着天幕,显然也被这个“魔改”的细节给惊到了。
难道……他们所有人都被阿斗骗了?那个看似“扶不起”的阿斗,竟然是一位……伪装大师?
天幕之上,白帝城托孤的画面并未消失,而是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停留在那孩童刘禅看似懵懂,实则眼底深处藏着冷静与了然的特写之上。这惊鸿一瞥的眼神,已经彻底颠覆了诸位帝王之前对刘禅“扶不起的阿斗”的印象。一丝丝的惊疑、好奇、乃至期待,开始在他们心中蔓延。
紧接着,画面再次流动起来。时间线向前推进,进入了诸葛亮以“相父”之名,总揽蜀汉军政大权,连年北伐的时期。
与之前“历史烙印”中,刘禅几乎完全是个背景板,只知在成都安坐享乐不同,这“魔改”的平行时空里,景象截然不同。
画面展现出成都皇宫深处,年轻的后主刘禅虽然在公开场合依旧保持着对相父诸葛亮的绝对尊敬和依赖,甚至在朝会上常常显得有些“走神”或者“唯唯诺诺”,但在私下里,他却并非无所事事。
镜头捕捉到他深夜在书房批阅奏章的场景。这些奏章并非全是军国大事——那些诸葛亮会亲自处理——更多的是关于地方民政、官员评价、以及一些看似琐碎的内部事务。他的批阅并非大刀阔斧,而是显得十分谨慎,常常只是用朱笔做一些标记,或者写下一些模棱两可的批语,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的批示往往指向了对某些特定官员的关注或打压。
画面切换,显示刘禅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不动声色地进行着人事布局。他并没有直接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也没有提拔那些声名狼藉之辈。相反,他关注的是那些有才干,但因为并非荆州派系,或者性格耿直,不为诸葛亮所喜,而被边缘化的蜀中本土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出现在画面中:前将军李严因运粮不力被废黜后,其麾下的一些部属和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诸葛亮对这些人自然是心存芥蒂,严加看管。但刘禅却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例如通过后宫的妃嫔家族、或是某些不起眼的内侍,向这些人传递出一些“善意”的信号。有时是给予他们家族一些微不足道的赏赐,有时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事务上采纳他们的建议,有时甚至只是在公开场合看似无意地提及他们的名字,表示“听闻其尚有可用之处”。
这些举动极其微小,分散在漫长的时间里,如同春雨润物,细微无声。但对于那些失势或被排挤的官员来说,却不啻于久旱逢甘霖,让他们感觉到后主并非完全遗忘了他们,甚至可能在暗中支持他们。渐渐地,一部分原本属于李严派系,或者说,对诸葛亮“大权独揽”心存不满的本土势力,开始在暗中向刘禅靠拢,成为了他日后可以动用的潜在力量。刘禅巧妙地利用这些人,以及一些新提拔的、根基尚浅的年轻官员,在诸葛亮专注于北伐、无暇细察的后方,悄然编织着一张属于自己的权力网络,用以平衡日益庞大的荆州派系势力,确保朝堂内部不至于铁板一块,完全被相父掌控。
除了人事布局,画面还展示了刘禅对民生和技术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他不像“历史”中那样只顾玩乐,而是常常便装出现在成都周边的田野间,观察农作物生长,与老农交谈。甚至有几个镜头显示,他秘密召集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农官和工匠,在宫中一个偏僻的院落里,研究从南方引进的稻种改良,以及勘探设计新的水利灌溉渠道图纸。这些事情做得极为隐秘,参与者都被严格约束,对外只宣称是后主为祈福社稷而进行的一些“农事体验”。
【相父北伐,拓土开疆;后主坐镇,稳固后方。】
【暗布棋子,平衡朝堂;心系民生,初露锋芒。】
天幕上的文字,对刘禅这一阶段的“魔改”行为做出了总结。
这一连串与“历史烙印”截然不同的画面,让所有观看的帝王都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假设)如果诸葛亮能看到这一幕,恐怕会惊出一身冷汗!他一直以为后主年幼无知,只需好生供养,自己便可放手施为,鞠躬尽瘁。却没想到,这个看似温顺的后主,竟在自己眼皮底下,不动声色地做了这么多事情!提拔异己,平衡势力,甚至暗中研究农桑水利……这还是那个需要自己“事无巨细”代劳的阿斗吗?他恐怕会立刻反思自己是否过于集权,忽略了对后主的培养和引导,甚至可能感到一丝被“欺骗”的惊愕和……或许还有一丝欣慰?毕竟,后主并非真的无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