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盘点魔改太子:神刘禅一统三国 > 第十二章 是个明白人
换源:


       最令人震惊的是最后一个场景。在一个被严密守卫的、远离城区的山谷试验场内,几个穿着特殊防护服饰的工匠,正在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一些坛坛罐罐,混合着硫磺、硝石和木炭之类的粉末。随后,他们将混合好的粉末(早期火药)装入陶罐或竹筒中,进行引爆试验。虽然爆炸的威力看起来还不算太大(符合时代限制,避免过于夸张),但那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和火焰,已经足以让所有观看者明白这是一种全新的、拥有巨大潜力的武器!

【秘研火药,初探其威;虽为雏形,潜力无穷;未来战场,或将变革?】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革新画面,让诸位帝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咸阳宫内,嬴政对那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输能力的工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改良纸张,利于政令传达;改进车辆,利于物资转运……此皆强国之基。”他对那种威力巨大的连弩也颇为关注,但对那初级火药,则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观察态度。

未央宫,汉武帝刘彻的目光则完全被那改良的兵器和威力巨大的连弩吸引了。“好钢!好弩!”他赞叹道,“若朕的羽林军能装备此等利器,何愁匈奴不灭?!此强兵之法,当为后世效仿!”他对火药也感到好奇,认为其若能用于攻城,或有奇效。

太极宫,李世民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他甚至下意识地向前走了几步,紧紧盯着天幕。“造纸、印刷、冶铁、车辆、连弩……甚至火药?!”他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巨大的困惑,“这些技艺,有的虽有所闻,但如此系统性的改良和提升,甚至出现了火药这等……近乎‘道术’之物……这刘禅,他究竟是从何得知这些的?难道……真有天授?还是……这‘魔改’之力,竟至于斯?”他感到自己的认知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汴梁皇宫,宋朝的皇帝们(尤其是了解宋代科技发展的)对这些画面最为敏感。赵匡胤看得羡慕不已:“我朝虽有火器雏形,然威力、应用远不及此!这改良连弩更是犀利!若能得此技术,何惧契丹、西夏?”其他宋朝皇帝更是连连点头,对蜀汉能发展出如此先进的技术感到既羡慕又嫉妒,尤其是在印刷、造纸等方面,他们深知这对文化传播和政令推行的巨大意义。

应天府和紫禁城的朱元璋、朱棣父子,则对火器的发展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火药!”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这东西,若是用好了,可是攻城拔寨的利器!咱大明要是有这么厉害的火器,打仗就更容易了!”朱棣也深以为然,他想到了自己靖难时火器的运用,以及后来对北方用兵的需求,“必须将此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火铳、火炮,才是未来战争的关键!”他们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在本朝推动类似的研究。

康熙皇帝则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冷静地思考着这些技术对战争形态可能带来的改变。“纸张印刷,加速信息流通,影响政治文化;精良军械,提升单兵战力;高效运输,保障后勤命脉;强力连弩,改变步兵战术;至于火药……”他沉吟道,“此物若能量产并应用于实战,恐将彻底改变数千年来的战争模式。城墙的作用将被削弱,骑兵的优势亦将受到挑战。此子……眼光深远,所图非小啊。”

在诸位帝王为蜀汉的科技飞跃而震惊之时,天幕画面再次转换,开始展示“魔改”刘禅在经济领域的改革。

画面中,刘禅并非只关注“硬科技”,对富国强兵的根本——经济,同样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他颁布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首先是改革税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对商业活动制定了更合理、更鼓励流通的税收规则,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和污吏对税收的侵占。

【改革税赋,藏富于民;轻徭薄赋,农心归附;商路畅通,货殖兴旺。】

其次,他大力鼓励农桑。除了之前秘密研究的粮种和水利,现在这些成果开始被推广到蜀中各地。新的稻种带来了更高的产量,完善的水利设施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影响。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指导百姓种植经济作物,如桑树(养蚕)、漆树、果树等。

【推广良种,兴修水利;粮仓充实,衣食无忧;农桑并重,国本益固。】

蜀锦和蜀茶,作为蜀地的传统优势产品,在刘禅手中焕发了新的生机。他组织工匠改良织锦技术,提高品质和产量;规范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打造品牌。更重要的是,他积极拓展和优化贸易路线。不仅加强了传统的沿江水道贸易,还投入资源,修缮和拓宽了通往西南、西北的崎岖道路,升级了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

画面中可以看到,一队队满载着蜀锦、蜀茶、井盐等货物的商队,沿着新修的道路,络绎不绝地前往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他们不仅换回了战马、皮毛、药材等蜀地稀缺的物资,还带回了大量的金银。同时,刘禅还通过公平贸易和友好交往,改善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减少了边境冲突,将他们也纳入了这个日益繁荣的经济体系中。

【蜀锦新彩,蜀茶飘香;拓展商路,互通有无;睦邻友好,边境安宁;国库充盈,日益强盛。】

看到蜀汉在刘禅治下,经济蒸蒸日上,国库日益充盈的景象,不同朝代的帝王们也纷纷给出了评价。

“会挣钱!好!非常好!”刘邦看得眉开眼笑,连连拍手,“咱就喜欢会搞钱的皇帝!国库里有钱,心里才不慌!想干啥就能干啥!这小子,不仅会打仗(指掌控权力),还会挣钱,比他爹强!”

(假设)若是汉文帝、汉景帝能看到,定然会深表赞许。他们推行“文景之治”,核心就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经济。刘禅的许多做法,如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桑,都与他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他们会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富民才能强国。

宋朝的皇帝们更是看得连连点头,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宋代经济发达,他们深知商业流通和财政收入对国家的重要性。看到刘禅如此重视农商,拓展贸易,充实国库,都觉得这后主深谙经济运行的规律。“富国之策,莫过于此!”一位宋帝可能如此感叹。

朱元璋虽然出身农民,重农抑商是基本国策,但他并不反对国家通过正当手段富裕起来。“国富才能兵强!没钱,拿什么养兵?拿什么打仗?”他哼了一声,“这小子,知道从地里刨食,也知道让那些商人把钱给咱挣回来,还知道跟周边的蛮子搞好关系,少打仗多做买卖,算是个明白人!”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