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4年8月的一天。
东北的八月,天空像是一座火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燥热的气息,让人无处躲藏。
李若兰、满小雪、陶丽娟三个姑娘带着行李,坐在朝阳乡开往岚城的长途公共汽车上,她们去岚城县第二中学报到。
三个姑娘刚刚20岁,她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她们读的小学是5年制,初中是2年制,高中是2年制,大学,她们考的是专科,也是2年制。
她们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三个姑娘都来自农村。
1978年,她们同时考入朝阳乡中学,分到一个班,成为最要好的同学。
初中毕业,她们又一同考入岚城县第一中学,一起选择文科。
她们的深厚友谊,让她们报考大学时,又报考了同一所大学——竹园师范学院。
所不同的是,李若兰选的是政治专业,满小雪选的是历史专业,陶丽娟选的是地理专业。
大学毕业,她们又一起分配到岚城县第二中学。
岚城县第二中学,是普通高中,座落在县城西郊。
终于,长途公共汽车停在岚城二中的大门口。
李若兰、满小雪、陶丽娟三个姑娘拎着行李,下了公共汽车。
她们热得汗流浃背,抬眼望向二中的校园,只见校园一片凄凉。
三栋砖瓦结构平房,因年头久远,早已破旧不堪。
在北侧的平房前,建筑施工队正在施工挖地基,到处都是堆砌的石头和泥土,混乱不堪,一片狼藉。
操场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三个姑娘,心情失落及了。
满小雪抬手擦了一下脸上的汗:“咱们进去吧,热死我了。”
三个姑娘拎着行李,走进校门右侧的小门。
校门是用钢筋焊的铁大门,大门两侧是两个水泥垛子,右侧的水泥垛子上,镶嵌着一块刷了白漆的长方形木板,上面写着黑色的大字:岚城县第二中学校。
走进小门,右侧是一间简陋的门卫室。
三个姑娘跟门卫的老大爷说明了来意,把行李放在门卫,然后去校长室报到。
校长室、教师办公室等设在校园东南侧的平房,这是一栋阴面带走廊的平房。
平房阳面的中间位置,有一个两扇对开的大门。进门是一个小走廊,一直通到阴面走廊。所有办公室的门,都开在阴面走廊。
三个姑娘敲门走进校长办公室。
校长郑伟民坐在办公桌前,他今年44岁,中等身材,衣着简朴。
办公桌的斜对面,靠墙放着一张长条沙发,沙发上坐着一个小伙子。
他叫天飞雁,也是今年新分回来的大学生。他长得浓眉大眼,皮肤黝黑,气宇轩昂。
满小雪走在最前头,她低头向郑校长行了一个礼:“校长,你好!我们是来报到的大学生。”
郑校长特别高兴,他指着长条沙发,温和地说:“欢迎你们!快请坐吧。”
沙发上只能坐下三个人。
天飞雁见状,站起身,让出沙发:“你们女生坐这里吧。”
他走到校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边,坐下来。
“谢谢!”满小雪抢先答道。
三个女生在沙发上坐下来。
郑校长看着他们,笑着说:“你们都看见了,咱们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不过,这已经比建校初期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中的前身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岚城国高,是当时岚城的最高学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镇郊公社等单位作为办公用房使用。
1978年,根据岚城县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已经停办的原“五七”大学校址,经过必要的修缮和改造,成立岚城县第二中学。
当时确定办学体制为完全中学,学制为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建校初期,教学设施几乎为零。校园四通八达,没有围墙。每到假期或学生离校后,校园就成了附近居民的家禽、家畜饲养场所。
当时学校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仅为1200平方米,其中,有的属于危房,有的不彻底改造是无法使用的。
1980年8月,为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岚城县教育局决定将二中办学体制改为独立普通高中。
郑校长温和地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教育局已经出资给我们建造教学楼了,我们的办学条件,很快就会大为改观的。”
由于二中近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校舍,已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县教育局决定,出资为二中建一栋3400平方米的教学楼,暑假已经开始施工。
郑校长:“原本,教育局只分给我们学校三名大学生。可我们学校的师资太差了,我厚着脸皮,求局长再多给分一名大学生,局里这才把天飞雁分到我们校。”
说到这里,郑校长看向天飞雁,笑着说:“你原本分到一中,是硬被我要到二中来的。谁都知道,二中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学生素质,都跟一中没有可比性,是我对不起你了。别怪我,二中实在是太需要人才了。”
天飞雁有些羞涩地笑了:“不会的,在哪都一样干工作。”
岚城县城里有两所高中,岚城县第一中学,是重点高中,座落在县城中心。
郑校长又说:“二中的师资队伍,学历达标率很低。教学一线的主力军,大多数是岚城师范毕业的。大专以上学历教师,仅占任课教师总数的30%左右。大学本科更是寥寥无几。”
“我希望你们历练几年后,能够成为二中教师的标杆、领头羊。二中的未来,就靠你们了。”
满小雪笑了:“郑校长,我们压力好大呀!”
几个人都笑了。
郑校长也笑了:“有压力是好事嘛,压力变动力,你们才能成长。学校只能提供住宿,没有食堂,不能解决你们的伙食问题。你们只能自己想办法了。还是那句话,困难只是暂时的,相信不久的明天,二中就会有自己的食堂。”
郑校长的乐观态度,把四个人年青人都逗乐了。
郑校长站起身:“走吧,我带你们去主任室,让徐主任给你们安排一下办公桌和所教班级。”
四个人起身,跟着郑校长来到主任室。
主任室里坐着三位主任。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
郑校长看着教导主任徐海峰说:“他们是今年新分回来的大学生,你带他们去高一办公室,安排一下办公桌和所教的班级。”
高一办公室在平房中间小走廊的东侧。
办公室的南北跨度比较大,屋内特别宽敞。只不过,那个年代,窗户都是木头框、田字格式的九格小窗户,屋内光线比较暗。
地面铺的是红色方砖,方砖已经破旧,砖与砖之间满是潮湿的泥土。
办公室里,南北走向摆放着三排破旧的办公桌椅,每一排都是两个办公桌相对摆放。
靠门口这排,坐的是政史地六位老师;中间一排,坐的是语数外九位老师;靠西墙一排,坐的是理化生六位老师。
靠北墙,摆放着一排破旧的木质卷柜。
政史地六位老师,每个备课组的两个人是相对而坐的,从窗户到门口,依次是:政治组、历史组、地理组。
李若兰、满小雪、陶丽娟三人坐在一排,后背靠东墙,面向整间办公室。
她们没想到,参加工作了,还能坐在一起办公,高兴极了!
天飞雁被安排到中间那排的横头位子。
高一年级共有六个教学班。李若兰、满小雪、陶丽娟都教四、五、六班,天飞雁教五、六班。
徐主任安排完,又让住宿老师汪洋、刘玉芳分别把男女宿舍的钥匙借给他们四人,让他们先整理好自己的行李。
四个人拿着宿舍钥匙,向屋外走去。
来到走廊,天飞雁看向身边的满小雪,说:“我中午去街里配钥匙,顺便给你们一人也配一把。”
“好啊,先谢谢你!”满小雪扭头看向天飞雁:“你叫什么名字?我们认识一下吧!”
天飞雁:“我叫天飞雁,林烟师范学院毕业。”
满小雪:“我叫满小雪。”
说完,她又指着李若兰和陶丽娟分别介绍道:“她叫李若兰,她叫陶丽娟,我们都是竹园师范学院毕业的。”
天飞雁听她们是一个学校毕业的,有些羡慕:“原来你们是校友啊,真好,工作又分到一起了。”
满小雪:“我们三个是老乡,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没有分开过。”
天飞雁:“真羡慕你们,能分到一起上班。我最好的哥们,分到一中了。”
陶丽娟笑着说:“我们是托了若兰的福,才分到一起的。张副局长,是我们高中时的作文老师,若兰的作文写得特别好,张局长很欣赏她。分配时,我们求了他,才分到一起的。”
他们边走边聊,来到收发室,拎起行李,谢过老大爷,向宿舍走去。
四个来自农村的青年人,就这样参加工作了。
他们凭借知识,改变了命运。他们不再是农民,而是一个端着“铁饭碗”、吃着“皇粮”、有单位的人。
单位不仅仅是他们的“铁饭碗”,也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将在这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将在这里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