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别浪啊,我的哥 > 第六章 闭门抄书,庖厨献策
换源:


       回到自己那熟悉的小院,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鱼儿重新回到了水里,虽然这水……水质也不咋地。

“阿旁,去,给我弄点水来,要晾凉的!”他一边吩咐,一边毫不顾忌形象地瘫坐在廊下的席子上,顺手解开了腰间那串沉甸甸、叮当作响的玉佩,随手扔到一旁。

“公子,刚从投壶会回来,还是饮些温汤驱驱寒气吧?”阿旁小心翼翼地建议道。虽然已近初夏,但刚才庭院里风不小。

“啰嗦!让你去就去!”智宵现在只想喝点凉的降降火气,主要是心火。刚才被他哥训斥一通,虽然结果是好的,但过程实在憋屈。

阿旁不敢再多言,连忙应声退下。

智宵靠着廊柱,望着院子里几棵半死不活的树发呆。

抄书……《诗》三百篇……听着就头大。这个时代的文字,弯弯绕绕跟鬼画符似的,而且是用简陋的毛笔蘸着墨,写在竹简上,想想都费劲!

“不过……总比被拉去锻炼强。”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而且,智瑶只说抄完才能出门,没规定每天抄多少,也没规定什么时候必须抄完……这里面可操作空间就大了去了!

想到这里,智宵的心情又好了几分。他决定了,每天就抄个一两句,意思意思得了,主打一个磨洋工!

很快,阿旁端着一个陶碗回来了,里面盛着半碗清澈的凉水。智宵接过来,咕咚咕咚灌了好几口,感觉舒服多了。

“公子,笔墨竹简都已备好,就在书房。”阿旁汇报道。

“知道了。”智宵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丝毫没有要动身的意思。开玩笑,刚逃过一劫,怎么也得先歇会儿,顺便……想想晚饭吃什么。

他摸了摸下巴,开始盘算:“阿旁,你去跟庖人说,晚上……嗯……弄条鱼吧。记得!把鱼肚子里的黑膜刮干净!再用盐和花椒混着,多搓洗几遍,去去腥味。然后嘛……”

他皱着眉头,努力回忆着现代做鱼的方法,试图找到这个时代可能实现的替代方案。“……放几片姜,用布把鱼裹起来,外面糊上厚厚的湿泥,扔到火堆里煨熟!记得火要小点,时间长一点,别烧焦了!”

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叫花鱼”了吧?虽然没有各种调料,但理论上应该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鱼肉的鲜嫩,还能去掉一些腥味。

阿旁听得一愣一愣的:“公子,把鱼裹上泥巴?这……这能吃吗?”

“废话!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智宵不耐烦地挥挥手,“告诉庖人,这是我的新想法,做好了有赏,做砸了……也别浪费,喂狗!”

阿旁虽然满心疑虑,但还是不敢违逆,应声去了。

打发走阿旁,智宵这才慢悠悠地踱步进了所谓的“书房”。

房间不大,靠墙摆着几个矮几,上面堆放着一捆捆的竹简。另一边则是一个专门用来书写的案几,上面已经摆好了笔、墨(一小块黑乎乎的固体墨块)、砚台(一小块粗糙的石板),以及一小堆处理好的狭长竹片——这就是他未来一段时间要面对的“作业”。

智宵拿起一根竹片,入手沉甸,表面打磨得还算光滑,但依旧能摸到细微的竹纤维。他试着蘸了点水去磨那块墨。磨了好半天,才在砚台上磨出一点点黑色的墨汁。

“真费劲……”他叹了口气,拿起拿起那支一撮硬毛绑在竹管上,简陋的所谓毛笔,准备开始他的“抄书大业”。

《诗》三百篇……第一篇是啥来着?哦,好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他对照着旁边摊开的一卷据说是《诗》的竹简,努力回忆着模糊的记忆,开始在竹片上比划。

那字写出来,歪歪扭扭,墨迹深浅不一,粗细不匀,简直惨不忍睹。而且写不了几个字,笔上的墨就干了,又得重新蘸墨。

“关……关……雎……鸠……”他一边写一边念叨,感觉自己像个刚学写字的小学生。

好不容易写完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已经累得够呛,手腕发酸。再看看自己那鬼画符一般的“墨宝”,更是没了兴致。

“算了算了,今天就到这吧。”他果断地扔下笔,“反正阿兄也没规定一天要写多少。”

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决定还是去院子里晒晒太阳,思考一下人生……主要是思考等会儿那“叫花鱼”能不能成功。

至于抄书?明天再说!咸鱼的字典里,没有“急于完成任务”这几个字!

他优哉游哉地晃出书房,看到阿旁正在院子里指挥两个小仆清理杂草。

“阿旁,”他招招手,“过来。”

“公子有何吩咐?”

“你去打听打听,”智宵压低声音,“今天投壶会上的事儿……外面都怎么传的?”虽然嘴上说着不在乎,但他还是有点好奇自己成了个什么样的笑柄。

阿旁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神色,欲言又止。

“说!”智宵瞪眼。

“呃……小的听回来的几个仆役说……外面都在传,说二公子您……鸿运当头,有如神助……”阿旁小心翼翼地措辞,“还说……说您那最后一箭,非人力所能为也……”

“哈?”智宵愣住了,“鸿运当头?有如神助?”

这剧本不对啊!不应该是嘲笑我技术烂、运气好得像踩狗屎吗?怎么变成“非人力所能为”了?

他皱起眉头,隐隐觉得事情好像有点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