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1913年2月23日上午,维特根斯坦要回伦敦剑桥大学继续他的学业。
头一天晚上,斐迪南大公感恩卡尔对他改革的资金支持,特意在维也纳大酒店为他儿子践行。出席晚宴的有康拉德,波蒂奥雷克,艾贝尔,小希同学和我。
席间觥筹交错,气氛很是融洽。
大公秉持“斗而不破”的理念,在酒桌上高度评价了两位将军,并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军事战略上来,投其所好是也。果然,两位军方高层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见解。
波蒂奥雷克先发言:“尊敬的大公先生,我最崇拜的是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在《战争论》中总结了战争的核心五原则: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
(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可获得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
(5)防御是比进攻更强的战争形式。”
“我感兴趣的是他讲的战争的本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公微笑着说。
康拉德点头道:“对!集中优势原则:通过集中兵力和资源,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形成对敌优势,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由于战争的不确定性,指挥官的直觉、经验和决策能力至关重要,优秀的指挥官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呵呵,我最感兴趣的理论是他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最能体现男人的魄力!其次,我认为要拒绝任何形式的军事撤退。”小希插话。
“我不得不提醒你这个小朋友,这两个所谓的军事理论其实是非常激进的。一根筋,你大约不懂得攻防转换和战场节奏的把握吧?运气好的时候确实会节节胜利,取得成功,可是若遇到突发情况或者遭遇不顺,那么极有可能被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康拉德一脸严肃。
我有感而发:“是啊,三弟,我记得《孙子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嘿嘿,军事探讨嘛,无所谓了。”小希脸红了。
“其实,或许是同为总参谋长的原因,我更欣赏赫尔穆特·冯·毛奇,又称老毛奇的军事才华。作为克劳塞维茨学生的他在66岁时迎来了从军以来的第一次高光时刻——1866年普奥战争中指挥普军获胜。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他又指挥三个军团迎战法军,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康拉德一脸崇敬。
小希也容光焕发:“是的,在这一点上我也同感。毛奇重视铁路、电报等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强调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的重要作用,他在战争动员、军队编成、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方面多有建树。
在战争指导上,他主张先敌动员、快速突破、分进合击、外线捕捉战机和速战速决。其军事理论对现代军事指挥系统有较大影响。著有《毛奇军事著作》。”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作战的主要对象不应该是敌人的领土或要塞,而应该是他的军队;只有它的失败才能决定战役的结果。现代战争的特点是渴望快速和最终的解决方案。”康拉德道。
大公称道:“或许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一再强调的有限目标,而不是妄图占领全世界。”
“指挥官们的指挥艺术,不应该让僵化的教条给他的头脑带来束缚,在于灵活地应对战场上的任何新情况。一个大部队的指挥官就像身处在在迷雾中一样,但至少有一件事必须明确:保持战略定力,应该坚持自己的决定,不要在敌人的影响下打退堂鼓,直到改变变得绝对必要。要积极行动,掌握主动权。”波蒂奥雷克头头是道。
“非常显著的结果可以是在没有武装冲突的情况下取得,例如,通过包围敌人震慑他们,但只有战斗才能让你完全实现你的目标。”大公感慨。
我淡淡地评论:“大公先生,其实这就是《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呵呵呵。三锅,孙武的兵法真的是智慧之光!西方对《孙子兵法》的翻译——《TheArtofWar》。68页的《孙子兵法》翻起来十分快,如果3分钟看一页,不到4个小时你就能读完一整本!而同类型的德国军事书籍《战争论(OnWar)》就显得十分厚重,加上注释有七百多页。”小希来了兴趣。
“是噢,刘先生。”维特根斯坦津津乐道:“这本书阅读起来毫无难度,不像那些老掉牙的古典又骚又干。我已经拜读五十遍《孙子兵法》,它为我带来新生活,点燃我新的思维模式。”
“幽默!我判定最重要的孙子语录有三句:兵者,诡道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全胜!我怀疑他老人家先前当过会计,因为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啊!”我神采奕奕。
“渊博!”斐迪南大公神清气爽:“拿破仑滑铁卢兵败时还没有法文翻译,宝典到手却一字不识,直接哭出声。直到他被流放到非洲孤岛圣赫勒拿时,才偶然间读到《孙子兵法》。老先生立马捶胸顿足,声称自己要是早点读到这本书,就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了。”
“哈哈哈!无独有偶!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曾拒不承认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等到成为战犯十年后,他读到德文版《孙子兵法》所说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时,肠子都悔青了,上天为什么没让我在二十年前就读到它?”艾贝尔也来凑热闹。
“有意思。”我笑笑。
“呵呵呵,我继续讲解一下老毛奇的经典战略吧。进攻方的进攻计划是事先谋划的,防御方虽然是被动的,却能猜出进攻方的意图。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先利用防守建立优势,再进行反击。如果形势有利于进攻,不应该使用消耗大量有生力量的正面攻击,绕道和攻击敌人的侧翼会更有效。”康拉德啧啧称奇。
小希点点头:“这一点我很神往,并且记住了!”
“从你们的讲述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现代战争崇尚速战速决。”大公若有所思。
“对,或许这就是闪电战?”小希突然灵光乍现。
康拉德首肯:“很不错的思考,骑兵集团的闪电战,我认为首推“上帝之鞭”成吉思汗!”
“哈哈哈,总参谋长先生,我想讲讲霍去病的故事。”我热血激昂:“西汉时期的霍去病是华夏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在那个时代他和卫青合起来被称为“帝国双壁”。
17岁率800人深入匈奴,孤身纵马劝降数万匈奴士兵,长途奔袭1400公里,封狼居胥,都足以让他自成一段传奇。霍去病的现代化骑兵战术,足足领先全世界一千多年,元朝军队就是学习他才横扫欧洲大陆。
霍去病的千古名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天生的将军,少年时就深受卫青影响,渴望建功立业。
后来,他在舅舅革新的战法上再次革新。以大纵深、大迂回、大穿插、快速机动、以战养战的用兵策略,在大漠深处短短几年里,就上演了一幕幕亘古未有的军事奇迹。”
“三锅,这算不算闪电战的祖宗啊?”小希望着我。
康拉德问道:“是啊刘先生,这应该是闪电战的鼻祖了吧?”
“C国名将千千万,为何只有韩信配称‘兵仙’?这首先就说到他闪电战的艺术了。韩信可以说是古代闪电战的教父。韩信指挥战斗,对战机时间和空间的把控,都精准到了极致。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后撤,一招一式统筹安排无缝衔接恰到好处。这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简直匪夷所思。
比如他平定三秦的战役,韩信先派曹参走岐山道,走出攻打陇西的架势,然后派冠英走子午谷,自己亲率主力走陈仓道,并让一部分汉军在倘若道虚张声势,章邯拿不准汉军主力在哪儿,只能平均布防。
当曹参一路猛推时,章邯误判汉军主力是扑向陇西的,立刻去防守。然而此时曹参已经撤回,走水路跟韩信主力会合,兵出陈仓。这个时候章邯才反应过来,又放弃陇西,紧接收缩战线。
而当塞王司马欣驰援章邯之时,冠英又从子午谷杀出,使司马欣首尾不能兼顾,陷入混乱。他这一乱,直接导致章邯军心不稳被韩信击败,只能退守费丘。
韩信也不理章邯,主力挺进岳阳,消灭了塞王司马欣。与此同时章邯又中计,派张平向诱饵曹参部队发起进攻。他一出窝韩信率领的援军也赶到了,和曹参一起消灭了张平之后,韩信派离商往北打,消灭了实力最弱的狄王董邑。
最后汉军主力会师围困费丘,至此关中三秦平定,整个战役就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没有打一场攻城战,全是声东击西,把敌人引出城后再消灭各个击破,堪称闪电战的奇迹。
在指挥“井陉之战”中,他充分展示军事指挥大智慧: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最终以少胜多,仅用3万新兵全歼20万赵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罕见的1:7兵力逆差胜利,谱写了C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
韩信还独创出战场心理操控术,他深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士兵心理,在背水列阵时精准计算到:当士兵退无可退时,肾上腺素分泌量是常规作战的3倍,这正是激发人类求生本能的绝妙运用。
韩信将孙武的“兵者诡道也”用到了极致,而又不同于孙武的全胜理念,韩信开创了先败后胜、弹性防御的逆向思维模式。在“垓下决战”前,他特意让汉军连败九阵,待楚军战线拉长至60里时突然实施中心开花战术。
更加特别的是,在所有士兵都被刘邦给调走后,他依旧能重新招募并训练新兵,且自筹粮草,消灭了强大的齐国,并且斩杀了项羽的得力干将龙且,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我长篇大论讲述完毕。
“上帝!可以说,韩信是当之无愧的战神,他的很多战术和战法,就有极强的不可复制性,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敢这么玩。但我铭记了:声东击西,速战速决!”小希艳羡不已。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拉起队伍,训练士兵,后勤补给,作战指挥,战场预判,情报收集,心理战术,都是全才,千古一人!”康拉德感慨万千。
斐迪南豪情满怀:“来吧,干!预祝各位将军未来都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