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彻底炸开了锅。
从微博的热搜广场,到各大娱乐论坛的置顶帖,再到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推荐,几乎都被同一个话题占据。
那段只有几秒钟,却石破天惊的音频。
“老公呢?我老公呢?!”
模糊的酒店走廊截图带来的疑云,在这段冲击力极强的音频面前,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图片的真伪可以争辩,但声音的辨识度,尤其是杨蜜这种国民级艺人的声音,太容易引起共鸣和判断了。
舆论场彻底分裂。
很快,各种顶着“技术大神”、“专业人士”头衔的账号纷纷下场。
一个认证为某科技公司程序员,网名为“逻辑代码”的用户,发布了一篇长文分析。
他从音频的波形、背景噪音的处理方式、人声的微小抖动等多个角度进行“专业”解读。
结论直指:该音频存在明显的人工处理痕迹,极有可能是利用现有音频素材进行深度伪造,即所谓的AI合成。
这篇分析迅速被大量转发,尤其受到了杨蜜粉丝和控评团队的追捧。
“看!我就说是假的!AI换声!”
“技术大佬都出来说话了,黑子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支持博主!现在的造谣成本太低了!”
评论区仿佛找到了主心骨,试图将舆论导向“伪造”的方向。
然而,反驳的声音几乎在同时出现。
另一个自称是“声纹鉴定师老K”的博主,甩出了几张对比图。
图中包含了此次流出音频的声纹图谱,以及数段杨蜜公开采访、影视原声的声纹样本。
该博主用红线标注了多个关键特征点的相似之处。
结论是:目标音频与杨蜜本人声音样本的相似度高达90%以上,虽不能作为最终法律证据,但AI合成的可能性极低。
他还补充道,目前市面上的AI合成技术,很难完美模仿特定个体在醉酒、情绪激动状态下的细微语气和情感变化。
这篇带有“硬核”图谱的分析,同样引发了病毒式传播。
吃瓜群众们看得云里雾里,但“声纹对比”、“相似度90%”这些字眼,无疑更具冲击力。
“卧槽!声纹都对比了?这还怎么洗?”
“所以,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CPU干烧了!”
“两边都有大神分析,我该信谁?”
广大的普通网民,彻底陷入了真假难辨的漩涡。
支持音频为真的和坚持认为是伪造的两派人马,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展开了激烈厮杀。
“绝对是杨蜜的声音,装睡的人叫不醒!”
“耳朵但凡没问题,都能听出来像!别自欺欺人了!”
“楼上水军滚!拿钱发帖biss!就是AI合成!”
“拿出证据啊!光凭一张嘴说AI?声纹对比图看不见?”
争吵从音频本身,逐渐蔓延到对杨蜜个人品德、过往情史的讨论。
甚至有人开始分析音频背景里的嘈杂人声和音乐,试图判断具体场合。
“听这背景音,像是在KTV包厢里?”
“也可能是私人会所之类的,音乐很响。”
“所以她是和谁在一起喝酒?喝成这样?”
“她喊的老公,到底是谁?总不可能是刘恺威吧?”
各种猜测和阴谋论层出不穷,将事件的热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场舆论混战中,最高兴的莫过于杨蜜的黑粉和对家粉丝。
他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倾巢而出。
各种陈年旧料被重新翻出,添油加醋地散播。
“冰山一角罢了,她身上的瓜多着呢!”
“人设崩塌!看她以后还怎么装拼命三娘!”
“早就觉得她不对劲,眼神里透着精明和算计。”
对家粉丝则暗中推波助澜,点赞质疑评论,转发“技术分析”贴,引导路人往负面方向联想。
一时间,网络上乌烟瘴气,真假信息混杂,情绪化的争论淹没了理性讨论。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周铁,正安静地坐在他那间破旧的出租屋里。
电脑屏幕的光芒映照着他平静的脸庞。
他没有再去关注那些喧嚣的争吵,而是打开了系统新解锁的【舆论风向标】功能。
屏幕上,实时变化的数据流清晰地展示着整个事件的舆论走向。
关键词热度变化曲线、网民情绪分布图、主要传播节点分析、以及不同阵营(粉丝、黑粉、路人、营销号)的观点比例。
他能清晰地看到,“音频真实性”的讨论热度持续走高。
虽然粉丝控评仍在努力,但路人盘的疑虑情绪明显在增长。
“AI合成”和“声纹相似”两个对立观点,几乎占据了同等的热度。
系统提示着:【新闻影响力持续快速增长中…】
尽管新手任务早已完成,但这波由音频引发的巨大关注度,仍在为他积累着无形的能量。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混乱,意味着机会。
真假难辨,才能让子弹飞得更久。
杨蜜的团队现在一定焦头烂额。
是继续死扛到底,坚称音频伪造?
还是拿出更有力的证据自证清白?
亦或是,试图找到他这个源头,进行“公关”?
周铁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他现在手握280点积分,还有一张中级证据强化卡。
他还没亮出那张清晰度提升后的酒店走廊截图。
他甚至还没动用【证据分析仪】去深挖音频和图片中可能隐藏的更多细节。
牌,还很多。
他不急。
他要做的,只是静静等待。
等待舆论发酵到顶点。
等待杨蜜团队,走出下一步棋。
这场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