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火种初燃》·第四十二章《裂泉》(430万年前·东非大裂谷西侧)
第一节盐湖的迁徙令
东非大裂谷西侧,干涸的盐湖仿佛一片死寂的白色沙漠,在清冷的月光下,盐壳泛着诡异的磷光,宛如无数双眼睛在窥视着这片荒芜的大地。十七岁的裂,身姿轻盈而矫健,她拥有突变的TRPV4基因,这一独特的基因就像一个精密的探测器,赋予了她感知地幔深处震动的超能力。此刻,她单膝跪地,掌心紧紧贴附在龟裂的玄武岩上,全神贯注地捕捉着从岩石中传导而来的次声波。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次声波中夹杂着一种神秘的信号,裂凭借着敏锐的感知,成功破译出这是迁徙的信号。这一发现,对于沙赫人族群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他们首次通过地质活动预判生存危机。当晨雾如轻纱般弥漫在盐湖之上,十二具剑齿象骸骨组成的指向标在朦胧中逐渐显现。裂凝视着这些骸骨,她的顶叶皮层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突然涌现出三维路径建模能力。这种认知上的飞跃,让她能够清晰地规划出迁徙的路线,而这一能力比同类提前了九十万年,开启了沙赫人族群智慧进化的新篇章。
族群老者,在当时平均寿命仅21岁的情况下,已然是族群中的智慧长者。他用燧石片在鸵鸟蛋壳上艰难地刻下迁徙路线,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他的经验与智慧。然而,裂却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创造力。她将唾液与赭石粉充分混合,涂抹在岩壁上,一幅带有等高线标记的地形图逐渐呈现在众人眼前。这些红色曲线,不仅是对地形的描绘,更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杰作。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曲线与2025年云南昭通古猿遗址出土的黏土矿物分布图存在83%的重合度,仿佛跨越时空的桥梁,暗示着某种神秘的生存智慧传承。
第二节直立者的枷锁
正午时分,烈日高悬,裂谷中的热浪如同汹涌的潮水,扭曲了周围的空气,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裂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中,第七节脊椎因长期直立负重出现了骨裂,钻心的疼痛让她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她并未被疼痛击倒,而是跪在盐渍化的湖床上,开始思考如何减轻负担。
她环顾四周,发现了一些干枯的树枝,于是灵机一动,用黑曜石刃精心削制出人类史上首副木质担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操作工具,她的拇指对握角度达到了55度,虽然与现代人类的60度还有差距,但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骨骼应力模型与2024年《自然》杂志发布的古猿工具使用研究高度吻合,为研究人类手部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当两个脑容量突破500毫升的幼崽被小心翼翼地抬上担架时,人们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枕骨大孔位置已向现代人类偏移了0.7毫米。这一细微的变化,标志着沙赫人在进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迁徙的第三日,当裂来到盐湖东侧时,裸露的硅化木矿脉映入她的眼帘。她兴奋地拿起象骨锤,敲击燧石结核的特定晶面。随着一次次的敲击,剥落的石片形成了连续切削刃。这种预定形石器制作技术,按照传统的认知,本应在180万年后才被直立人掌握。裂的这一创举,无疑打破了常规的进化时间表。
然而,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族群中有五位模仿者在尝试制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手掌骨折。但值得庆幸的是,幸存者的指间神经突触密度增加了三倍,这为后续精细动作的进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基因的叛逃
月蚀之夜,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黑暗的幕布所笼罩,神秘而诡异。裂的线粒体DNA第16356位碱基发生了突变,经研究证实,这一突变与火星陨石辐射密切相关。突变导致她毛发中黑色素合成速率骤降,当黎明的曙光洒在盐丘顶端时,裂以一头银白色的身影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引发了族群的恐慌和排斥,人类史上首次“外貌歧视”事件爆发了。六个成年雄性,手持石片,对裂发动了攻击,他们用石片割裂了裂的肩胛骨。裂在痛苦中挣扎,鲜血染红了她的毛发。这种创伤后应激反应,如同一个可怕的诅咒,将编码进FOXP2基因,在百万年后演化为语言暴力的原型。
在绝境中,裂拖着受伤的身体,退入了一个含硼酸盐的洞穴。洞壁上的结晶物在月光的折射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七色光谱。这如梦如幻的景象,激发了裂的灵感。她突变的OPN1LW基因,即红色视觉基因,突然被激活。在这神奇的基因作用下,裂开始尝试用赭石与孔雀石粉混合,创造出了首种矿物颜料。这些保存在岩缝中的色素颗粒,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光学实验材料,见证了人类对美的探索和追求。
第四节热泉启示录
在地热泉喷涌的区域,硫磺雾弥漫,仿佛人间仙境。裂在探索过程中,偶然观察到沸腾的泉水对燧石具有淬火效应。她怀着好奇心,将龟甲片投入93℃的热泉中。45秒后,当她捞出龟甲片时,惊喜地发现甲片的硬度提升了300%。这一无意识的材料强化处理,比北京猿人掌握的骨器淬火技术早了400万年,再次刷新了人类技术进化的时间线。
当夜,裂利用淬火后的龟甲片,精心雕刻出带有32个齿孔的计数工具。每个齿孔的间距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其齿距排列与昭通古猿遗址出土的刻痕骨板存在量子级别的相似性,这表明人类在计数和记录方面的智慧在此时已经开始萌芽。
迁徙的第九日,裂在盐湖西岸发现了直立人足印化石层。经2025年测定,这些足印化石形成于430万年前。裂意识到这些足印的重要性,她用淬火骨针在岩壁上刻下族群的迁徙路线。令人称奇的是,刻痕深度恰好对应2025年云南水塘坝剖面黏土层的沉积速率,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跨越时空的地质时钟。
第五节永恒的博弈
裂的生命最终走到了尽头,她的尸体被遗弃在盐湖北岸。然而,她的贡献却永远留在了沙赫人族群的历史中。她改良的担架,正承载着族群新生代横跨裂谷,为族群的延续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的银白色毛发,在干涸的湖床上组成了独特的光学迷彩,这种迷彩让剑齿虎群产生了空间认知紊乱,有效地保护了族群免受野兽的袭击。这种生存策略的基因记忆,如同种子一般,在后代的基因中生根发芽,导致七百万年后人类对金属光泽产生了病理性迷恋。
三个月后,雨季重新降临裂谷,为这片干涸的大地带来了生机。迁徙族群中,某个携带裂突变基因的幼崽,正用淬火骨片切割羚羊肌腱。在这个过程中,幼崽的颞叶皮层涌现出首个抽象几何概念。这个思维火花,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穿过430万年的漫长岁月,最终在2025年3月6日20:17分,被上海同步辐射中心的量子计算机识别为黎曼几何的前身拓扑模型。裂和她的族群,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