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望了眼秦桧那副嘴脸,厌恶至极。
炮灰团战士浴血奋战,为保卫家国流血牺牲。
到了这人嘴里,竟然成了找死,还被用作主战比亡的例证。
这对战死的战士而言,简直是莫大的侮辱!
岳飞剜了秦桧一眼,转头就赵构拜下,试图打消赵构动摇的念头。
“倭军意在谋求华夏,绝对不可能放手已经在嘴边的肉的。”
“和谈不是为我们争取时间,而是让倭军准备更充分罢了。”
他说完倭国,话锋一拐,就转到如今大宋最为紧要的事上。
也就是对待金人的态度。
岳飞板着脸,肃声道:
“正如金人既想夺我大宋,那就势必不会善罢甘休。”
“唯有出兵抵挡,以战止战,才能真正保住大宋,让他们不敢再对大宋动兵!”
很快,朝堂上,主战派和主和派就再次吵了起来。
赵构听着两边言辞,举棋不定。
……
光幕再次闪动。
【第四场战役,是一场海战,甲午海战】
【这一战,碧海里埋葬了无数华夏英雄,忠贞英魂】
【它爆发在一个注定悲壮的时代,并影响了华夏在这个时代走向】
【某种意义上,这场战役,也决定了华夏百年之后的局势】
天幕话中的意思,引得无数人都看了过来。
又纷纷为天幕上的画面而震撼。
【一艘艘战舰,如钢铁制成的庞然大物,列在海岸军港上】
【其中,一艘巨大的战舰屹立其中,舰身高耸挺拔,宛若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耸立在海面上,就像是一头巨兽,凝视着这片海域】
【一队队海军士兵在港口和军舰上巡逻,姿容挺拔,井然有序】
【尤其那艘巨大战舰上守卫的海军,目光坚定,面孔身形都没有半点动摇】
大明永乐位面。
朱棣埋头在奏章里,下方设了一方桌案,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坐在后面协助处理政务。
父子二人都忙碌着。
抽空瞥了眼天幕,两人都顿住了。
“这是后世的海军?”
朱棣奏折也不批了,笔也放下了,两眼都黏在了天幕上。
下面的朱高炽同样看得挪不开眼。
只是,知父莫若子。
他敏锐地从他父皇语气里听出了点不一般的意味。
朱高炽斟酌道:“应该是,看天幕所言,这场战役就是海战。”
朱棣不知道听没听进去,目光精准锁在了那艘定远舰上。
“这些战船竟然全是钢铁制成,上面配备的大炮火器也要比我们充足得多。”
“尤其领头的这艘巨大战船,胜过我大明如今的战船许多!”
他说得其实已经很委婉了。
大明水军和那艘战船比起来,简直像是小孩的玩具。
朱棣这个皇位是打下来的,更是打小就上战场,在北平与蒙元人征战许久。
对火器军备很是了解熟悉。
他大明如今的水军,拉十条战船过来,恐怕都不够人家打几下的。
朱棣看得心里直痒痒,缓缓开口:
“我大明水师若是能有如此战船,根本不用再发愁那些沿海的倭寇了。”
听见这话,朱高炽就隐约猜到他父皇想干什么了。
果然。
朱棣望了过来。
“太子,立刻召集工匠,务必要研究出如何制作这种战船!”
“此事就交由你来负责。”
朱高炽早有心理准备,起身向朱棣躬身施了一礼。
“父皇,这种战船无论是所用钢铁,还是火器,皆要上乘,而且期间还要不断试错。”
闻言朱棣不以为然,他摆了摆手。
“这是正常,尽管试就行。”
“只要可以做出来,那就是大功一件。”
毕竟他们从未试过用钢铁造船,中间多多少少都会走点弯路。
朱棣觉得这可以接受。
可是朱高炽觉得不行。
他老神在在地用一句话堵了回去。
“但是……国库没什么银子了,钱不够。”
朱棣噎住了,想了想便道:
“那就先研究着,先让工匠把图纸研究出来再说。”
“到时候让朕先过目图纸……”
朱高炽眼睛都不眨一下,两手抬起略拱了拱。
“可是父皇,能研究这种东西的人才。”
他停顿了下,“也没有。”
朱棣双目微瞪着大儿子。
既不能制造战船,又不能研究图纸?
他心里颇为不爽,索性问道:
“那要怎样才能有钱有人才,把天幕的战船捣鼓出来。”
听见这话,朱高炽终于精神点了。
他抬起头,正正经经地行了一礼,整个人站得端正。
所谓知父莫若子,同样知子莫若父。
朱棣眉心跳了一下,紧跟着就听见朱高炽洋洋洒洒地提了一大堆建议。
总而言之——先休养生息,广开科举。
听得朱棣整个人都烦躁了,手还有点痒,想要揍儿子。
……
大明洪武位面。
方才还在为刘伯温的言语过失,抨击不断的武将。
这会压根就顾不上刘伯温了。
一个个眼睛全落在了天幕上,捡都捡不回来。
后世居然有这般巨大的战船!
乖乖!这比大明战船的两倍还要大啊!
“可是,这种战船怎么在海面上移动?”
蓝玉看得眼馋,但是又对这艘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战船困惑不已。
钢铁做成的船,本来就重,能在海面上浮起就不错了。
然而它连风帆都没有,这怎么借助风力航行?
那战船上的,都是战士,看着也没有一个是拉船的。
要风力没有风力,要人力没有人力,船还那么重,这怎么航行?
刘伯温皱起眉头,他也弄不明白。
可后世连人都能铁鸟载上天去,想来铁船在海上航行,定是有后世自己的驱动办法。
刘伯温这会最在意的,反而是另一件事。
后世华夏既然有如此战船,想必抵挡倭国并不困难才是。
他觉得,哪怕是灭了倭国都不是大问题。
但是后世怎么还被小小倭国欺负得这样惨?
那些战役打的惨烈程度,简直就是在拿人命,那鲜血来挡住倭军。
若是到时候大明攻打倭寇时,能有如此战船助阵,都能事半功倍了!
刘伯温看天幕看到现在,对后世的情况愈发一头雾水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