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崛起于汉末并州 > 第84 章 董卓迁都
换源:


       另一边,张郃立即着手组建第四军团之事,他接收了第一军团五千名士兵和政军,这些士兵个个精神抖擞,纪律严明。

随后,他开始在俘虏中挑选可用之人。

俘虏们被集中在一处空地上,张郃站在高处,大声说道:“诸位,如今你们虽为俘虏,但我家主公给你们一个机会,只要愿意加入我军,过往之事一概不究,还能有饱饭吃,有军饷拿!”

俘虏们面面相觑,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站了出来:“俺愿意!与其这样窝囊地活着,不如跟着将军拼一把!”有了带头的,陆续又有不少俘虏表示愿意加入。

接着,张郃又在难民中招募青壮,难民们听闻有参军的机会,既能吃饱饭,又能保卫家园,纷纷踊跃报名。

很快,第四军团的人员招募完毕,张郃按照训练大纲,对他们展开了严格的训练。

两日后,两路探子匆匆进入曹操军营。探子甲神色紧张,单膝跪地,向曹操禀报:“主公,赵辰军营内气氛热烈,将士们对其拥戴有加。”

探子乙紧接着说道:“主公,并州在赵辰的治理下,井井有条,百姓生活富足,至于军备对方防备十分严密,折损了数名探子也没有探查到。”

曹操听后,陷入了沉思,他在营帐内踱步,眉头紧锁,心中思绪万千。

“这赵辰不仅善战,能得将士之心,还能把并州这边境之地治理的如此之好,实乃人生劲敌也。”曹操喃喃自语道。

曹操想到自己虽有数名大将,如夏侯渊、夏侯惇,皆为勇猛之士,也有刘晔、陈登、华歆等数名谋士,个个足智多谋。

然而,麾下士兵也只有万人,现在还无立足之地,就一股无力感传来。

他停下脚步,目光凝视着营帐内的地图,那上面标注着各方势力的分布。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仿佛在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

此时,刘晔走进营帐,看到曹操一脸沉思,便轻声问道:“主公,为何如此忧愁?”

曹操长叹一声:“子扬啊,吾方才听闻那赵辰之事迹,此人实乃劲敌,吾等如今势力尚弱,前途未卜,怎能不让吾忧心忡忡?”

刘晔微微一笑,拱手道:“主公莫忧。那赵辰虽强,然主公您雄才大略,岂会久居人下?如今局势动荡,正是主公大展宏图之时。”

曹操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子扬所言极是,吾曹操岂会轻易认输?想吾出仕以来,历经诸多艰难险阻,未曾有一刻放弃,如今这点困境,又能奈我何?”

刘晔接着说道:“主公,吾观如今之势,当以发展势力、招揽人才为首要,只要吾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曹操目光炯炯:“子扬所言正合吾意。吾当广纳贤才,扩充军备,待时机成熟,必与那赵辰一较高下。”

另一边的洛阳董卓,正满脸怒容地看着归来的吕布残军,他瞪大双眼,额头上青筋暴起,怒喝道:“奉先我儿,这是何回事?”

吕布拱手,一脸愧疚与沮丧,声音低沉地说道:“义父,孩儿被赵辰打败了,八万大军就剩这些了。”

董卓听闻,如遭雷劈,身子猛地一颤,险些站立不稳,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派出的八万大军,归来时竟只剩下这一万余人。

愤怒瞬间充斥了他的胸膛,他破口大骂道:“废物!尔等都是废物!”

他的怒吼声响彻整个营帐,士兵们都低垂着头,不敢吭声,骂完之后,董卓余怒未消,他转过头,看向一旁神色凝重的李儒。

急切地问道:“文优贤婿,赵辰大军已经向洛阳赶来,我们现在该如何?”

只见李儒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忧虑:“岳父大人,依小婿之见,应当弃守洛阳,前往长安。”

董卓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吼道:“洛阳可是帝都,怎能轻言放弃?”

李儒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拱手说道:“岳父大人,如今局势危急,赵辰大军势如破竹,我们兵力大损,难以与之抗衡。

今日洛阳有同歌‘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这或许是上天的暗示,只要皇帝在我们手中,那么长安同样可以成为帝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董卓紧皱眉头,陷入了沉思。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利弊,过了片刻,他终于停下脚步,长叹一口气道:“那就听文优的。”

决定已下,董卓立即命大军行动起来。他派出亲信,迅速安排带着皇帝和文武百官以及大量的财物和洛阳百姓一同前往长安。

城中百姓听闻要迁徙,顿时一片哗然,哭声、喊声、咒骂声交织在一起。

“凭什么要我们离开洛阳!”一位老者悲愤地喊道。

“这董卓,就是个祸国殃民的贼子!”一个年轻人怒目而视。

然而,董卓的士兵们却毫不留情,挥舞着鞭子,驱赶着百姓前行吕布看着这混乱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

“将军,我们真的要放弃洛阳吗?”一名副将小心翼翼地问道。

吕布长叹一声:“这是义父的决定,我们只能听命行事。”

此时的李儒,正忙着统筹安排撤退的各项事宜,他深知这一决定关乎着董卓势力的生死存亡,丝毫不敢马虎。

董卓骑在马上,回望洛阳城,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这座曾经让他权倾朝野的城市,如今却不得不舍弃。

前往长安的董卓不断催促着士兵和文武百官加快行进的步伐,他知道,他们必须尽快赶到函谷关,前往长安才能有一线生机。

这一日,曹操率军终于来到了孟津关,这一路风尘仆仆,士兵们皆显疲惫之色,但曹操目光炯炯。

孟津关地势险要,关墙高耸,守关的张郃得知消息已在关前等候,只见张郃身披铠甲,英姿飒爽,见到曹操大军到来,立刻迎了出去。

“曹将军,一路辛苦!”张郃抱拳行礼,声音洪亮。

曹操翻身下马,快步向前,拱手说道:“张将军,客气了!”

张郃领着曹操等人,将他们迎入了关衙,关衙内,曹操扫视四周,却未见赵辰的身影,眉头微皱,心中疑惑顿生。

他转过头,对张郃问道:“张将军,不知秦侯何在?”

张郃拱手道:“曹将军,我家主公与俩日前已率军前往洛阳了。”

曹操听后大急,没想到自己紧赶慢赶还是没追上赵辰。

最后对张郃说道:“张将军,我需立刻前往洛阳,还望张将军理解。”

张郃连忙应道:“曹将军一心为国,郃岂有阻拦之理。”

曹操不再多言,转身对身后的将领们喊道:“众将士,稍作休整,即刻随我奔赴洛阳!”

不一会儿,士兵们准备完毕。曹操翻身上马,大手一挥,九千大军如洪流一般向着洛阳方向疾驰而去。

一路上,曹操心急如焚,不断催促着部队加快行军速度,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当夜幕降临,大军依旧没有停歇的迹象,月光洒在士兵们疲惫的脸庞上,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黎明时分,曹操看着疲惫不堪的士兵,只好下令埋锅造饭,休息半日在赶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